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与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作者: 刘红娟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发生率不断提高,导致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为规避病虫害的不利影响,种植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提高综合防治能力,以此保证小麦产量,优化小麦质量。文章分析了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研究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改变我国小麦种植情况,推动小麦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误区;综合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5-010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和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现阶段,我国小麦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已十分成熟,其重要性逐步凸显,不仅可以满足粮食储备需求,还能满足国民生存所需。但是我国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干扰,严重降低了小麦质量和产量,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结合实际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结合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优化病虫害防治措施,可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终实现高产值、高质量的种植目标。因此,种植人员需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分析小麦病虫害形成的原因,不断优化综合防治技术,加大对新农药、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以实现高产目标。

1 我国小麦种植现状

当前,我国小麦产量大省为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安徽省,3省小麦年产量分别为3 741.77万t、2 552.92万t和1 656.89万t。截至2019年,我国小麦年产量可达13 359.63万t,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

种植户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结合实际需求转变传统种植观念,以此保证小麦满足常年高产的需求,确保小麦质量不断提升[1]。

2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2.1 药物选择使用不合理

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不可避免。种植人员需选择科学的防治方式进行控制,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在种植过程中,部分种植人员没有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无法第一时间采取防治措施,综合防治能力较弱,导致病虫害频发。个别种植人员仍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根据自身种植经验进行操作,未使用科学的小麦种植技术,导致小麦质量与产量逐年下降。

发生病虫害后,种植人员多选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造成小麦植株表面农药残留。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会使病虫害形成抗药性,提升了防治难度[2]。当前,在我国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因药物选择不合理引发多种病虫害问题,因此农户需合理选择药物,确保小麦高产。

小麦在生长阶段会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病虫害类型多样。农户若不能第一时间识别出小麦的病虫害种类而随意使用药剂,会对后续小麦种植工作造成影响[3]。

此外,在农药配比方面也存在问题。个别农户对害虫进行消杀时,不按照配比喷洒,而是混合使用多种药剂。因农药配比使用混乱,造成小麦种植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农药配比符合标准后,若使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药剂无法发挥效果,小麦种植效果也会下降。可见,药物用量不合理会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4]。

2.2 田间灌溉不合理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可以让小麦茁壮生长。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水分不同,因此需明确灌溉量,确保灌溉的合理性。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在灌溉小麦时多选择漫灌的方式,此类灌溉方式虽然可以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但是长期漫灌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同时,灌溉之后田间湿度大,为病虫害提供了生存条件,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率。田间灌溉是促进小麦生长的途径之一,如果不能满足小麦生长的基本需求,就会影响小麦生长速度,因此需确保灌溉方式的合理性[5]。

2.3 防治方法不当

我国农户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治方法不当,导致病虫害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不能第一时间判断防治方法是否合理,使病虫害问题逐渐加重,导致防治力度逐渐削弱,最终降低了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当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害虫是小麦蚜虫,此类害虫一般出现在小麦生长期,此阶段管理人员需仔细观察,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科学选择防治方法一直是我国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会影响小麦产量。农户应重视对防治方法的选择,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病虫害。

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做好特定时间的防治工作

小麦病虫害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小麦的生长规律,制定实际的防治方案,按照防治需求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是播种前的准备,相关种植人员需要科学选择种植地,结合种植地土壤的状况判断是否可以多年连续种植。二是分析土壤肥力,保证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需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通过深耕保证土壤具备良好的排水性,有效进行灌溉,根据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开展前期预防工作。如果是在小麦孕穗期,农户应结合种植时间和气候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如果是灌浆期应选择低毒性的药物,促进小麦茁壮生长[6]。

3.2 科学使用农药

农户在选择农药时,应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原则,在使用过程中需把握农药的使用量,满足综合配比的需求,充分发挥农药的作用。以小麦赤霉病为例,农户可选择多菌灵进行防治,使用多菌灵要结合种植范围科学配制农药,利用喷雾器实施喷洒操作。为了保证效果,需要喷洒两罐喷雾器的药量,两罐药量不同,其中一罐放入50 g的药剂,后续向其内部加入大量的水,另一罐按照需求比例进行操作即可。

小麦发生病虫害后,农户需加大对小麦的管理力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执行方案,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提升防治质量。小麦发生病虫害后,农户长期使用农药会对小麦产生影响,所以农户应结合小麦生长情况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案,减少病虫害的为害,提高防治效果[7]。

3.3 播种前的防治

我国小麦种植广泛,每个地区的种植情况和特点不同,农户需结合种植地区的特点制订适合的病虫害防控方案,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小麦生长情况,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方式。

在播种前期,需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选择轮作的方式种植,降低种植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8]。

小麦种植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种植人员需采取深耕的方式,加强灌溉和排水设计,结合科学的理论进行整地和施肥。在正式播种前需提前做好深耕工作,深耕可以将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翻出。同时,需对土壤进行暴晒,暴晒后土壤中病虫害的含量显著减少,可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深耕操作中,厚度需要控制在35 cm左右。如果深耕较浅,需每两年进行1次深耕处理。对于小麦的种植土壤,应合理搭配营养物质,需要注意的是,麦田肥料需要和农家肥一同施用,以达到辅助作用,且辅料有多重选择。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是前期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所在。小麦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时,需要定期追加肥料,保证肥料充足,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小麦健康生长[9-10]。

3.4 播种期的防治

在小麦播种阶段,病菌和虫害会随着小麦的生长越发严重,农户应高度重视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播种前晾晒种子,一般需要晾晒2~3 d,以提高小麦种子的抗病能力。在实际播种前,应将小麦种子浸泡在饱和度达标的盐水中,通过盐水筛选出受损种子,提高小麦种子的质量,为后续种植工作奠定基础。

农户在预防小麦病虫害时,可以进行药剂拌种,拌种工作需要将药剂与水融合,拌种结束后晾晒。此外,为了确保播种效率和质量,在播种时需向土壤中施入辛硫磷颗粒,防止发生地下病虫害[11-12]。

3.5 返青期的防治

返青拔节期是小麦最容易出现病虫害的时期,常见的病虫害有红蜘蛛、纹枯病、枯萎病等,此类病虫害蔓延较快,控制难度较大,如果此阶段病虫害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大幅降低小麦的质量与产量。农户在返青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需结合小麦生长阶段的规律,不断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及时控制此类病虫害[13-14]。

进入返青期,农户应密切关注种植农田的病虫害情况,结合发病概率制订防治方案,合理选择药剂,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在药物选择方面,农户不能选择高毒性且高残留的农药,应该选择低毒性的农药,并保证农药的有效性。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控制农药配比至关重要,应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小麦质量[15-16]。

3.6 灌浆期的防治

灌浆期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保证小麦的籽粒饱满度是该阶段的难题。同时,灌浆期也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时期,需要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果。灌浆期小麦容易发生白粉病,农户可选择喷雾方式防治,应在喷剂中加入一定量的快杀乳油。如果白粉病较为严重,可以向喷剂内加入大量禾果利可湿性粉剂。在喷洒药剂时,应结合农作物的环境特点,合理选择喷洒方式,以此有效控制小麦灌浆期的病虫害。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农药喷洒工作时,应降低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17-18]。

3.7 抽穗期的防治

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影响小麦整体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种植户应格外重视病虫害问题。抽穗期出现病虫害后,农户应选择低浓度农药,并控制农药比例,促进小麦生长。同时,应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提高综合防治效果[19-20]。

小麦抽穗期,农户要重视小麦白粉病情况,一旦发现应第一时间采取防治措施。如果此阶段小麦出现了其他病虫害问题,例如赤霉病、蚜虫等,种植人员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并向其内部加适量的水充分融合后,每间隔7 d喷洒1次,连续喷洒14~21 d后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抽穗期,农户应结合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病害得到有效控制[21]。

4 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农业生产工作中,种植人员应提高对小麦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保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满足病虫害防治需求。在不同的种植时期,小麦病虫害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控制病虫害发展情况,可以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在农药使用方面应避免错误操作、滥用农药、防治方法使用不当等情况。只有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开展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缓解我国小麦种植中出现的各类病虫害问题。此外,针对病虫害问题,相关人员应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提升自身防治能力,有效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配制农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证小麦健康生长,为我国小麦种植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红芝,冯贺奎.平舆县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C]//闫凤鸣,李洪连,鲁传涛.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信阳:河南省植物保护协会,河南省昆虫协会,河南省植物病理协会,2022.

[2]胡刚领.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2(5):93-94.

[3]张晓英,孙继亮.小麦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8):58-60.

[4]魏建霞.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6):84-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