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作者: 任世栋摘 要:油松是松科松属针叶常绿乔木,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耐寒性和抗旱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随着油松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发病趋势愈发明显,严重影响了油松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分析了油松的主要病虫害,总结了病虫害的发病特征及发病规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5-011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1 油松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
1.1 红斑病
1.1.1 发病特征和规律
红斑病主要为害油松的针叶尖端,发病初期针叶部位会产生褪绿变黄的斑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斑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或红褐色,边缘为淡黄色,严重影响针叶生长,导致针叶提早脱落,枯黄死亡。通常情况下,树冠下部枝条的针叶先发病,之后逐渐向树冠上方蔓延。
调查研究显示,红斑病适合生存在温度为15~30 ℃的环境中,在20 ℃环境下会产生大量孢子,分生孢子在2%的麦芽中萌发率最高,适合萌发的温度为15~20 ℃。病原菌通过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松针病叶内越冬,在第二年的5—6月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传播,通过气孔或者伤口入侵针叶内部,潜伏周期为60 d左右。分生孢子的扩散速度和当地的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降温后湿度较大,分生孢子的数量较多,多雨年份红斑病较为严重。
1.1.2 防治方法
第一,开展苗木检疫工作。红斑病在我国油棕种植地区为害严重,开展科学的苗木检疫工作能够有效阻止病菌扩散和蔓延。应禁止从疫区引进松苗,做好油松林的定期检查工作,发现病害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定期修剪。针对容易感染红斑病的林区,发现患病针叶后要及时修剪,提高林内的通风透光性。针对已经感染的患病林木,要及时清除并统一焚烧处理,减少病菌来源。第三,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灌溉,提高油松的抗病能力。第四,选择药剂防治。在油松长出新叶之后、病菌孢子扩散和释放盛期之前喷施药剂,可选择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间隔15 d喷施1次,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1.2 落针病
1.2.1 发病特征和规律
落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有多种病原菌,发病部位主要在针叶。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或段斑,之后病斑颜色加深呈淡褐色,针叶不脱落,进入冬季后干枯。两年生油松感染落针病后针叶很少脱落,3~4年生油松感染后针叶大部分脱落。第二年春季,患病部位的针叶上会出现黑色椭圆形子实体,即分生孢子器,之后形成灰黑色的米粒状小点,形成的病菌为成熟的子囊盘[2]。
通常情况下,病原菌通过子囊盘和菌丝在患病针叶上越冬,在第二年3—5月湿度较高,子囊孢子随着雨水或气流传播。子囊孢子接触到松针叶会进入叶片的气孔组织内吸收养分,1年生新梢针叶的感染比较严重,并且病菌的潜伏周期较长,通常为30~60 d。
1.2.2 防治方法
第一,培育壮苗,加强病害检疫。外来苗木运输频繁,容易导致弱苗或者带病的苗木流入,造成落针病扩散和蔓延。为此,要做好苗木调运的检疫工作,严格把控苗木质量,选择优质壮苗,防止落针病传入和扩散。第二,加强对苗木的水肥管理。育苗过程中要科学施肥,提升土壤肥力,做好土壤杀菌和消毒工作,育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在播种的过程中,要保证下籽密度合理,密度过大会导致通风不良,增加染病的概率。要科学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避免秧苗徒长。在幼苗生长的后期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为幼苗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幼苗抗病能力。第三,选择药剂防治。每年3—4月是染病较为严重地区子囊孢子扩散的传播时期,可以选择喷洒药剂防治,例如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8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和50%代森铵300倍液,各种药剂交替使用,在微风潮湿的早晨或者傍晚连续防治3~5次,可提高防治效果。
1.3 针锈病
1.3.1 发病特征和规律
针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松针部位。发病初期,松针部位会出现褪绿色的小病斑,病斑部位会长出密生的黄色小点,之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或者黑褐色的凸起,即性孢子器。患病后期,病斑部位会出现黄色的囊状凸起,主要为锈孢子囊,开裂后会散发出黄色粉末状锈孢子。针锈病在降水较少的干旱时期发病速度较慢,但会影响松树新梢生长,患病树2~3年后可能死亡。
针锈病的病菌会在松针上越冬,在第二年春季气候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较为活跃。通常情况下,病菌通过风力或者雨水传播,可直接入侵松针的气孔部位,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性孢子器,每年5月出现锈孢子囊,之后分散感染,每年8—9月冬孢子成熟萌发,继续为害。土壤贫瘠和养分不足的田块容易发病,每年7—8月降水较多,连续阴雨的天气湿度高,会增加针锈病的发病概率。
1.3.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结合本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科学育苗。秋冬季做好落叶枯枝的清除工作,集中处理病叶和病枝,避免病菌扩散蔓延。针对土壤贫瘠的林地,科学施肥和追肥,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第二,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阶段,可以选择粉锈宁8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以及80%代森铵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每间隔1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交替使用药剂,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配比,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用量,否则会影响防治效果[3]。
1.4 松材线虫病
1.4.1 发病特征和规律
发病初期阶段,松树没有明显异常,但是内部树脂分泌量减少,松脂分泌停止后,松树叶片会枯黄并脱落。松树大面积枯黄后,患病树干会出现虫洞,直至叶片完全脱落,松树死亡。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松墨天牛能够进入松树内部繁殖。
1.4.2 防治方法
第一,加大检疫力度。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远距离传播,应做好油松跨区域运输的检疫工作。若某地区出现松材线虫病,应立即封锁运输渠道,加大检疫力度,避免病原体进入其他地区。第二,及时清理病死木。松材线虫病的致死率较高,应及时清理病死木,避免向四周蔓延。可以采用熏蒸的方法清理病死木,发现枯死的树枝也要及时清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松墨天牛羽化之前清理病死木,避免松墨天牛携带病原体。第三,做好松墨天牛的防治工作。利用诱捕器诱杀松墨天牛,每年5月是松墨天牛的羽化期,应科学选择诱捕器和诱木。选择药物防治松墨天牛时,主要药物包括绿色威雷和噻虫啉等,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控制好剂量,否则会杀死其他昆虫,污染生态环境。选择生物防治,可以在松墨天牛的幼虫时期利用天敌肿腿蜂防治,减少传播媒介的数量,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2 油松主要虫害和防治方法
2.1 松大蚜
2.1.1 发病特征和规律
松大蚜主要为害油松和马尾松,对1~2年生的嫩梢或幼树枝干为害较大,发病后会导致嫩梢枯萎,影响林木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油松死亡。松大蚜虫卵能在松针上越冬,在第二年3—4月孵化,孵化出的弱蚜主要在基部刺吸为害,并且逐渐向枝干扩展。4月中旬出现无翅雌成虫,3~4 d后成虫变为黑褐色,胎生繁殖小若蚜。6月上旬出现翅胎生雌蚜,有迁飞能力,之后陆续产若蚜。6月中下旬是第二代胎生若蚜为害的严重时期。11月初成虫交配后在松针上产卵,卵粒上有腊粉保护,整齐排列在松针上越冬。
2.1.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加强对壮苗的培育,禁止从有蚜虫的地区引进苗木,减少虫源。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灌溉,合理密植,改善松树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少虫害。第二,人工防治。冬季做好针叶的修剪工作,发现带卵针叶后及时烧毁,消灭越冬的虫源。若虫害不严重,选择高压水枪喷刷虫体,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第三,化学药剂防治。蚜虫的繁殖能力强,容易产生耐药性,应轮换使用化学药剂,例如50%久效磷乳油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和6%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
2.2 松褐天牛
2.2.1 发病特征和规律
松褐天牛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直接影响油松的质量与产量。松褐天牛成虫的飞行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趋光性,阴雨天气躲藏在松树皮缝隙或者树干中,主要啃食树冠部位的树枝或幼树的树皮。松褐天牛在12 ℃以上的环境下发育,如果温度低于18 ℃,成虫会停止扩散和取食。
松褐天牛1年发生1代,幼虫和成虫主要在木质的坑道中越冬,在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逐渐羽化成虫,之后进入树木内部为害。每年5月是松褐天牛活动的高发期,成虫羽化后呈现分散为害的特征。交配后7 d左右雌虫在衰弱和干燥的枝干上产卵,平均每天产卵5粒[4]。
2.2.2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虫害的监测工作。调查研究显示,松褐天牛的繁殖速度较快,要结合发病的特征做好产卵的处理工作,有效缓解传播速度。松褐天牛具有一定的趋光性,悬挂高压汞灯诱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利用天敌防治。松褐天牛的天敌较多,利用天敌防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保证林内的生物多样性。第三,加强检疫工作。掌握松褐天牛的发病规律,科学开展检疫工作,禁止从疫区引进松木和制品,防止松褐天牛扩散和传播。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对有害松木及制品的处理力度。第四,化学防治。在掌握害虫发生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之上采取药剂防治措施,控制好化学药品的剂量和浓度,轮换交替使用药剂,避免油松产生耐药性。
2.3 松梢螟
2.3.1 发病特征和规律
松梢螟主要为害树干的嫩梢部位,会导致树干营养不良,最终变黄和下垂。松梢螟幼虫主要为害新芽部位,进入新芽的髓部直接取食,进而影响油松健康生长。松梢螟幼虫体态较小,成虫为灰褐色,成虫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的特点。幼虫主要在球果中越冬,越冬的幼虫在4月初开始活动,持续为害,主要啃食两年生的枝条。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特点,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8月。
2.3.2 防治方法
第一,生物防治。害虫比较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可利用天敌防治,例如释放赤眼峰或长距茧蜂,有效控制松梢螟数量。第二,物理防治。采用堵孔防治法,即用毒泥封堵虫口。第三,化学防治。了解害虫的分布情况和范围,选择苦参碱乳油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间隔10~15 d喷洒1次,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5]。
2.4 油松毛虫
2.4.1 发病特征和规律
油松毛虫是食叶类害虫,具有毁灭性特点,1~2龄幼虫期会群居取食,导致针叶枯萎和卷缩。进入老熟期后,会在整个针叶上取食,严重时会吃光全部松叶,导致油松枯萎死亡。通常情况下,幼虫主要在隐蔽的位置越冬,包括枯枝落叶和浅层土壤。第二年气温达到一定条件后油松毛虫开始上树为害,从每年的4月一直持续为害到10月中旬,10月下旬温度逐渐降低后油松毛虫开始下树越冬。
通常情况下,成虫在每天傍晚羽化,在当晚交尾后于针叶上成堆产卵。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并且具有迁飞产卵的特点,老熟幼虫主要在杂草丛中或者树冠上结茧[6]。
2.4.2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