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稻泰两优217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叶晓东 邵芬芬 叶汪萍 李志勇 盛定建 陶开战

摘    要:文章介绍了优质杂交稻泰两优217特征特性及其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出该品种“227浸种催芽”、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控氮减磷增钾、“两壮两高”、超前搁田、科学管水及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以达到优质水稻绿色、生态、高效、高产栽培的目的。

关键词:优质杂交稻;泰两优2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6-00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1 研究背景

优质杂交稻泰两优217(泰IS×R217)属单季籼型杂交稻新品种,由浙江科原种业有限公司、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深圳粤香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育成,2018年通过浙江省审定(编号:浙审稻2018011)[1]。

2017年开始在永嘉县枫林镇金山村试种泰两优217 0.2 hm2,平均产量9.5 t/hm2,比对照增产6.4%。

2018年在永嘉县山区建立两个百亩示范方小面积推广泰两优217。2018年永嘉县优质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中,泰两优217产量8.36 t/hm2,在14个品种试验中产量位居第三(适中),比对照中浙优8号增产23.2 %,增产水平极显著,产值高,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米质优(获得2018年度浙江省十大“好味稻”奖和温州农博会好稻米金奖、最高人气奖),效益高,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第一位)[2-3]。2018年10月9日在永嘉县枫林镇金山村种植7 hm2,经过温州市农业局专家组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9.85 t/hm2,最高产量达10.09 t/hm2。同年10月11日在永嘉县茗岙乡马界山村示范种植7 hm2,经过县级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10.77 t/hm2,最高产量达11.22 t/hm2。2018年在平阳县麻步镇下泛村作单季稻试种2 hm2,经测产平均产量为9.83 t/hm2。

2019年在平阳县麻步镇下泛村作单季稻推广种植7 hm2,经县级测产,平均产量为10.28 t/hm2,比当地中浙优8号增产1 209 kg/hm2,增幅13.4%。2019年10月13日在永嘉县枫林镇洋山村种植7 hm2,经过温州市农业局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10.92 t/hm2,最高产量达11.69 t/hm2。同年10月17日在永嘉县碧莲大柏村示范种植9.3 hm2,经过县级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9.99 t/hm2,最高产量达10.07 t/hm2。

2020年10月9日,在永嘉县茗岙乡茗中村示范种植66.7 hm2(千亩示范方),经过县级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9.72 t/hm2,最高产量达11.09 t/hm2。同年10月14日在永嘉县枫林镇洋山村种植6.7 hm2,示范方经过县级专家验收,泰两优217平均产量为10.16 t/hm2,最高产量达11.14 t/hm2。

经过4年来的试验和推广,泰两优217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优和抗病性强等特点。该品种生长整齐一致,后期青秆黄熟,转色较好,中抗稻瘟病,适宜在温州市作单季稻种植。该品种在温州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2 种植表现

2.1 特征特性

泰两优217为单季两系杂交籼稻,植株较矮、长势繁茂、分蘖力较强,剑叶挺、有顶芒,叶片较宽、穗型较大,谷壳黄亮、谷粒长。两年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37 d,比对照中浙优8号短4 d。有效穗数为198万穗/hm2,株高112 cm,穗长23 cm,每穗总粒数232粒,实粒数202.3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4.4 g。2017年12个试验中产量排第三;2018年优质水稻14个品种试验中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排第一位)。

2.2 抗性

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2015—2016年抗性鉴定,泰两优217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综合指数为3.8,为中抗;白叶枯病最高5级,为中感;褐稻虱最高9级,为感。

2.3 米质优

2020年12月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的米质检测:糙米率79.2%(二等),整精米率44.9%(普通),垩白度1.1%(二等),直链淀粉含量18.3%(二等),透明度1(一等),碱消值6.2(一等),胶稠度78 mm(一等),粒长6.5 mm(中粒形),精米率67.2%,长宽比3.0,垩白粒率6%,蛋白质7.72%,米质各项指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普通和1-2等。米质较优,比甬优15食味好,与中浙优8号相当。该品种稻米晶莹透亮,白心米粒较少,外观品质好,米饭柔软,具清香少甜味,适口性好,深受农户欢迎。

2021年2月经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糙米元素检测,砷0.433 mg/kg、汞0.004 mg/kg、铅未检出、镉0.009 mg/kg、铬0.132 mg/kg、钙132 mg/kg、镍0.244 mg/kg、铜1.19 mg/kg、钾1800 mg/kg、镁657 mg/kg、锰17.7 mg/kg、钠21.8 mg/kg、铁6.11 mg/kg、锌15.4 mg/kg、硒0.115 mg/kg、无机砷0.090 mg/kg等,检测结果属于低镉富铁富硒大米。

2.4 味道好

泰两优217荣获2018浙江十大“好味稻”品种、“2018瓯越好味稻”最佳人气奖和金奖产品、“2019瓯越好味稻”金奖、“2020瓯越好味稻”金奖、“2020浙江好稻米”优质产品奖。泰两优217采用稻田养鱼的传统方式,选在海拔300~600 m、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富铁富硒的永嘉县生产。优质的品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的生产方式,赋予了该品种甜香、绵软、回味无穷的味道,深受大众的青睐。

2.5 产量表现

2017年永嘉县试种0.2 hm2,平均产量9.5 t/hm2,比对照增产6.4%。2018年永嘉县优质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产量8.36 t/hm2,比对照增产23.2 %,增产水平极显著[4];2018年永嘉县半山区稻作区种植,经市级验收产量9.85 t/hm2 [5];在永嘉山区高海拔稻作区种植,经县级测产10.77 t/hm2;在平阳县平原稻作区试种,经县级测产9.83 t/hm2。2019年平阳县平原稻作区种植,经县级测产10.28 t/hm2,比当地对照中浙优8号品种增产1 209 kg/hm2,增幅13.4%;在永嘉县半山区稻作区种植,经市级验收产量10.92 t/hm2。在永嘉县山区高海拔609 m稻作区种植,经县级测产99 t/hm2。2019年在永嘉推广面积达到1 733 hm2。

2020年永嘉县山区高海拔稻作区海拔556 m示范66.7 hm2(千亩示范方),经过县级验收产量9.72 t/hm2。在永嘉县半山区稻作区示范经县级测产10.16 t/hm2。2021年在永嘉瓯北平原稻作区机播23.3 hm2,经测产量8.57 t/hm2;平原稻作区黄田街道人工直播13.3 hm2,经测产量8.77 t/hm2;永嘉县山区稻作区北城街道示范7.2 hm2,经测产量9.18 t/hm2;永嘉县巽宅镇种植6.7 hm2,经测产量8.9 t/hm2。4年示范平均比当地主推广品种中浙优8号增产1.163 t/hm2,增幅11.5%。2020年在永嘉县推广面积达到1 120 hm2,2021年在永嘉县推广面积达到2 266.7 hm2,泰两优217是永嘉县推广面积最大的主推品种。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间歇浸种催芽技术——“227快速浸种催芽技术”

2018年优质水稻泰两优217新品种作单季晚稻,采用“227快速浸种催芽技术”:浸种2 h、间歇2 h,药剂浸种7 h,共11 h间歇快速浸种催芽技术。第一天早上用清水清洗3次,晚稻在6月5—25日08:00开始洗,将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谷、秕谷、芽谷和黑粉病谷粒等捞出,淘汰病粒和空粒,清水浸种2 h(8:00~10:00),捞出沥水休息2 h(10:00~12:00),再用清水洗1次,然后用恶苗病浸种新药剂氰烯菌酯(亮地)2 000~3 000倍液浸泡。也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含量70%)500~800倍液或浸种灵2 000倍液或使百克25%咪鲜胺乳油药剂浸种7 h,12:00~19:00结束,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第一次为当天19:00,用37~40 ℃温水浸种1~2 min后沥干,开始催芽。第二天开始每天早晚两次用30~35 ℃温水浸泡1~2 min。催芽37 h,从浸种到发芽只用48 h,种根可长到谷粒长度,6月25日早上8:00,芽长到半粒谷长。第三天上午即可播种。

“227快速浸种催芽技术”能解决杂交稻低活力种子(包括冷库陈种,米粒、穗发芽、裂颖,黑粉病病粒等种子),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6]。催芽技术应掌握“干长根,湿长芽”的需水原则,即采取少浸多淋好长芽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冷库陈种、裂颖多、芽谷多、萌动过的低活力种子效果特别明显)。这种催芽新方法可以使种子出苗快且壮而整齐,根粗芽壮;幼苗素质好,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7]。“227快速浸种催芽技术”适应种粮大户一次播种150 kg/15 hm2的种子量,比常规浸种催芽快1 d,省工1 d,节省劳动成本260元/d。

3.2 培育壮秧

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是育出壮秧,壮秧标准须带两个分蘖以上,平原适宜移栽秧龄22 d左右,5.0叶左右;半山区适宜移栽秧龄35 d左右,秧龄6.5叶左右。秧田播种量105 kg/hm2。选择半旱育秧,做到均播匀播,播种后5~7 d秧板不上水,1叶1心期后上1~2 cm秧板水。秧田每公顷施51%复合肥300 kg+5%顶农有机肥750 kg,秧苗2叶1心时施1次断奶肥,秧田施尿素60 kg/hm2,次日选用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50 mL/hm2或40%氯虫·噻虫嗪(福戈)150 kg/hm2,喷施防治稻蓟马、二化螟、黑条矮缩病、灰飞虱等病虫害。移栽(插秧)前4 d秧田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前2 d带药移栽(选用5%阿维菌素+32.5%苯甲·嘧菌酯)。

3.3 合理密植

泰两优217作单晚栽培,手插适宜密度为25 cm×30 cm,插120 000~135 000丛(穴)/hm2,双本插,保证有效穗60万~70万穗/hm2。达到超高产目标是主攻大穗,力争结实率在85%以上,叶龄5.0~6.5叶插。

3.4 机插育秧

塑盘育秧大田用种量为19.5 kg/hm2,秧本比1∶100,大田备足塑盘225个/hm2,每盘85 g,塑盘规格60 cm×30 cm。塑盘育秧每个塑盘用45%复合肥25 g,移栽前2~3 d施送嫁肥60 kg/hm2尿素,秧龄16~20 d,无水插秧,插秧完成后灌水1~2 cm为宜。

3.5 飞机直播

单季稻用种量1.3 kg,露白播种,作业均匀且省工,值得推广。

3.6 水稻“两壮两高”技术

水稻“两壮两高”技术是指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主攻壮秆大穗,最终实现高群体颖花量和高充实度而获得高产的水稻栽培技术。根据泰两优217的特性,制订施肥方案,应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酌施粒肥,N∶P∶K=1∶0.5∶1。施猪牛粪15 000 kg/hm2,移栽前5~7 d施入最佳。插秧后7 d追施尿素120 kg/hm2,单产700 kg以上必须施好穗肥,以促进大穗,提高颖花数、提高结实率。在水稻幼穗分化5期,施氯化钾75 kg/hm2+尿素37.5 kg/hm2。穗肥应用“真打粮”叶面肥作粒肥,在水稻破口期或抽穗期用1次100 mL+多菌灵0.05 g兑水15 kg喷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