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主要虫害防治

作者: 马倩

摘    要:我国花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各地区种植广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对花生的需求,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文章分析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研究了花生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7-005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2       文献标志码:B

花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受气温下降和热量不足等因素影响,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栽培效果。

1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1.1 选种和处理

1.1.1 选择品种

为了保证花生的品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花生产量,种植人员要做好花生种子的选择工作。尽量选择种仁饱满、充实完整、没有病虫害和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

1.1.2 晒种

选好品种后,要做好晒种工作,打破种子休眠期,激发种子酶活动,提高种子的渗透能力与吸水能力,促使种子更好地萌发。晒种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细菌。通常在晴天的上午将带壳种子放在土场上晾晒,晾晒时间为2~3 d,晒种后能够提前1~2 d出苗[1]。

1.1.3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能够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拌种药剂可以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2 选择地块

花生喜光怕涝,具有耐贫瘠和耐寒等特点。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土质肥沃、透气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沙质土壤。播种前应施足基肥,采取深耕深翻措施打碎土块,清除石头和根茬等杂物。整地过程中,要科学施入肥料,可以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 kg/hm2或90%敌百虫晶体7.5 kg/hm2,加入少量水融化,之后拌入油饼或锯末均匀施入土壤内,有效预防地下害虫。

1.3 配方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重视对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同时,坚持“分批施肥”原则,控制好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通常,如果花生的目标产量为1 500 kg/hm2,需施入尿素19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硫酸钾120 kg/hm2,或者施入尿素25 kg/hm2、三元复合肥420 kg/hm2,也可以选择花生专用肥料600 kg/hm2、硼肥1.5 kg/hm2 [2]。

1.4 规范起垄和适时播种

1.4.1 起垄

在播种前7~10 d起垄,将垄做成瓦背状,宽度为60 cm,高度为10~12 cm。

1.4.2 覆盖地膜

花生专用的除草地膜不分正反面。覆盖地膜前,需将垄面整细和拍实,确保没有疙瘩、石头、根茬等杂物。覆盖地膜时,要将地膜拉紧、拉实,四周用土压实,避免大风将膜揭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土壤比较干燥,需喷淋一定量的水后再盖膜。盖膜后要做好提畦沟和田外排洪沟等清理工作,保证畦面平整。此外,土壤湿度和盖膜质量会影响除草效果,盖膜前要将草根和草头清理干净,保证畦面平整,土壤湿度适中。

1.4.3 播种

通常选择在每年的4月上中旬播种,播种过早会受到晚霜的影响,播种过晚不利于花生增产。现阶段,种植人员多选用一垄两行的播种方式,行间距为30~35 cm、株距为15~30 cm,打孔播种即可,每穴播两粒,播种后用土封严。先盖膜后播种的方式能够起到保墒保温的效果,但是打孔播种费工,取土盖种困难,容易跑墒,会影响出苗率。选择先播种后覆土的播种方式,需在播种完成后喷除草剂,例如乙草胺和乙丙甲草胺等。如果缺苗现象比较严重,要及时补种。补苗前需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待种子露白后播种[3]。

1.5 加强田间管理

1.5.1 破膜放苗

花生出苗后长出第一片真叶时要及时破膜放苗,即在花生苗正上方的膜面开一个直径为3 cm的孔,将花生苗引出膜外。通常情况下,选择在9:00~10:00或16:00以后放苗。需要注意的是,膜孔不能太大,否则杂草会从孔中长出。

1.5.2 清棵蹲苗

待苗齐后,应去除植株根部的泥土,让子叶在平地外露。需要注意的是,清棵蹲苗过程中不可损坏或碰掉子叶。如果膜下出现杂草,可以在膜上放一些土,2~3 d后杂草会因缺少空气而死亡。

1.5.3 肥料管理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时,花生生长后期可能出现脱肥现象,可以利用磷酸二氢钾补充叶面肥料。如果花生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可以使用多效唑0.75 kg/hm2、硼砂3 kg/hm2,兑水60 kg/hm2喷施于叶面。肥料管理期间,种植人员需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选择肥料,具体如下。

第一,喷施矮壮素。盛花期可以喷施0.5%矮壮素,促使植株矮化,提高饱果率和出仁率,保证花生产量。第二,喷施B9。开花后20~30 d可以喷施0.1%B9溶液,抑制地上部分生长,改善植物体内的物质分配,提高饱果率,增加产量。第三,叶面喷施肥料。花生开花前后,向叶面喷施4%过磷酸钙水溶液2~3次,可为荚果生长提供充足的磷元素。花生结荚后期,可向叶面喷施0.1%尿素、3%过磷酸钙混合液、0.4%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间隔15~2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可以提高花生质量与产量[4]。

1.5.4 中耕培土

当花生大批果针即将入土时,需进行中耕培土,缩短果针与土壤之间的距离,促使果针尽快入土,提高坐果率,增加花生产量。此外,要做好花生种植区的铲土工作,将土封在花生两侧,避免伤害果针,确保土层疏松,为荚果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1.5.5 排涝防旱

花生怕涝,采用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后,夏季极易出现涝害。为此,播种后种植人员要及时清理畦沟,挖好田头地边沟,便于降水时及时排水。如果花生生长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应顺着沟部轻浇润沟水,确保田间的土壤最大含水量为70%;如果持水量超过80%,需及时排涝;如果持水量低于40%,需结合苗情生长情况适当灌水。

1.5.6 后期管理

花生荚果成熟时,如果畦面的土壤过于潮湿,需及时撕开地膜,保证土壤通气性良好,避免出现落果和烂果现象。花生荚果成熟后要及时收获,收获过晚会导致落果和烂果,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收获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土壤中的残膜碎片,避免污染土壤环境。

2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蛴螬

蛴螬是为害花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会造成花生减产10%~30%,严重时甚至减产60%以上。

2.1.1 为害症状

蛴螬的成虫被称为金龟甲,主要取食花生的叶片部位,尤其是嫩绿的叶片,使叶片出现缺刻或不规则的孔洞。蛴螬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假死性,通常黄昏从土中飞出活动,取食交配后回到土中蛰伏。蛴螬幼虫是为害花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啃食花生的根部和嫩果部位,会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植株枯萎,直至死亡。

调查研究显示,蛴螬的为害和当地的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土壤温度15~22 ℃是蛴螬为害的高发期。随着温度的变化,蛴螬在土壤中上下活动,气温升高其逐渐向土壤表层移动,气温降低逐渐向土壤深层移动。此外,干燥或湿度过大的环境容易导致蛴螬死亡。

2.1.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第一,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第二,深耕细作,将土壤中的害虫翻到地面,使其暴晒或被鸟类啄食。第三,科学施肥灌溉,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控制好氮肥的用量,提高花生植株的抵抗能力。第四,及时清理田地。花生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地内的杂草和秸秆,减少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第五,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可以结合灌溉达到防治目的。第六,在田间地头种植蓖麻,利用金龟子喜欢石蓖麻叶的特征进行毒杀。

2) 物理防治。第一,灯光诱杀。为了降低虫源数量,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选择频振式杀虫灯直接诱杀。第二,火堆诱杀。在傍晚或者成虫较多的树下,通过燃烧作物秸秆或者干草的方式灭杀成虫。第三,人工捕杀。成虫有一定的假死性,在黄昏之后,可以通过人工捕杀成虫。

3) 化学防治。第一,在播种之前处理土壤,选择5%辛硫磷颗粒剂1 125 kg/hm2,均匀地撒在地表,然后翻耕到土壤中。第二,采用药剂拌种。使用60%高巧悬浮种衣剂6 750 mL/hm2,加水稀释后拌种处理,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第三,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做好蛴螬幼虫和成虫的防治工作,选择40%辛硫磷乳油135 L/hm2,兑水7 500 kg/hm2,进行喷施防治。第四,在7月上旬或中旬,选择5%辛硫磷颗粒剂1 125 kg/hm2,拌细土6 750 kg/hm2,均匀撒在花生植株周围,然后进行培土,防治效果显著。第五,撒施毒沙防治成虫,在产卵的活跃期,选择3%辛硫磷毒沙3 375 kg/hm2,将其均匀撒在开花部位,每间隔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花生蚜虫

蚜虫会出现在花生的整个生长阶段,直接为害花生茎、叶、花等部位。如果防治不及时,会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

2.2.1 为害症状

花生蚜虫是一种常发性害虫,也是花生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早春季节,花生顶土没有出苗时,蚜虫会直接进入幼嫩的枝芽上为害。花生出苗后,蚜虫会直接吸食幼嫩新叶的汁液。花生开花后,蚜虫直接为害果针,造成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曲,影响花生正常下针和结实。蚜虫为害严重时会排出大量蜜汁,引起霉菌寄生,造成茎叶变黑,导致花生减产20%~30%,有时甚至达到50%~60%。

调查研究显示,蚜虫一年能发生20~30代,集中于每年的6—7月,主要为害花生的嫩茎、嫩梢、嫩叶和果针部位,会严重影响花生开花、结果,造成整株死亡。花生蚜虫的繁殖速度与当地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气温16~22 ℃会加快蚜虫的繁殖速度,温度低于15 ℃或者高于25 ℃会抑制蚜虫繁殖。相对湿度为50%~80%的环境有利于蚜虫繁殖,如果高湿天气连续7~8 d,蚜虫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2.2.2 防治措施

第一,清除越冬的寄主。在冬季或者早春季节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并且深埋处理,减少蚜虫的数量。第二,利用毒沙防治。使用1.5%乐果粉剂0.5 kg、2.5%敌百虫粉剂0.5 kg、细沙15 kg,配制成毒沙,均匀撒在花生基部,让虫体和毒沙充分接触。需要注意的是,在花生花期不适合使用该种防治方法,会产生药害。第三,利用糖醋液诱杀。将酒、水、糖、醋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糖醋液,将配制好的溶液放在开口的容器内,并放置在蚜虫出现频繁的地区。第四,利用天敌防治。释放七星瓢虫进行防治,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五,利用姜蒜防治。选择生姜500 g,兑水250 g,捣烂取汁,然后在500 g的汁液中加入3 kg的水,均匀喷雾。也可以选择大蒜500 g,捣烂之后加入水5 kg,过滤后均匀喷雾。第六,选择药剂喷洒防治。选择50%杀螟松1 000倍液、4%乐果乳油2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可以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300倍液或者硼砂1 000倍液的混合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根螨

2.3.1 为害症状

根螨在田间呈现核心点片发生的特点,之后逐渐向四周扩散,发病中心的病株和交界处的健康植株区别明显。根螨主要为害近地表的根茎部位。受害部位组织膨大,在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变为深褐色,直至植株腐烂坏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