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踏勘策略与要点

作者: 杨公臣

作者简介:杨公臣(1987—),男,本科,规划工程师、注册测绘师,研究方向:耕地质量评价、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

摘 要: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国土空间为背景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新时期。土地整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实地踏勘是编制规划方案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应采用正确的踏勘策略,包括重视核实项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项目区农业种植条件、采用电子地图和无人机等新技术、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在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及预算资料收集过程中应当留意细节,应重点关注与规划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要点,确保在实地踏勘过程不丢项、不落项。土地整治项目踏勘策略与要点研究对保障项目顺利施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踏勘;策略;要点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54-4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38

0 引言

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提出要进行土地整治。20多年来,农村土地整治为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时,实地踏勘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16)(以下简称《规范》)中的“建设条件调查分析”一节对实地踏勘内容已有论述,且列明了实地踏勘需要收集的各类资料和各项指标,但其中并没有涉及实地踏勘方式、方法及踏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地踏勘过程中,需要收集的资料涵盖范围广、数量多,尽管一些规划编制单位的技术人员在进场前已经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工作,但踏勘结束后还是会有一些关键信息被遗漏。因此,有必要分析和总结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实地踏勘的策略,明确踏勘过程中的细节和要点,使每次踏勘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编制出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1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实地踏勘的意义

首先,通过实地踏勘,技术人员可全面了解项目区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规划方案,使设计的田、沟、渠、路等更符合项目区的自然条件,使规划方案在施工时更具指导性,减少因设计因素而导致规划设计变更。其次,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开展实地踏勘可起到良好的宣传动员作用,避免村民因对项目不知情而在施工前继续耕种,导致种苗损失。再次,开展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作条件的民心工程。在土地整治中进行实地踏勘,可提高村民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程能顺利施工。最后,开展实地踏勘是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预算的重要保障。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踏勘,可明确各类设施的位置和尺寸,从而避免因重大变更而导致预算超出或资金大量结余。

2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踏勘的主要内容

做好项目的前期调查和踏勘调研工作是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基础。技术人员可通过查阅当地相关资料、实地勘察、走访农户、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性分析[1]。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①项目的合规性。项目区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用地管理系统中的已批已供范围、生态退耕范围、河湖范围等相关管理范围线的关系。②基本情况。项目区位置、四至、建设规模和项目性质等。③自然条件。项目区海拔、坡度、坡向、气象条件、土壤等。④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现状地类、面积和权属情况。⑤基础设施现状。项目区灌溉排水条件、道路条件等。⑥主要规划设计方案。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⑦其他资料。建筑材料价格、材料运输距离、耕地资源质量、农作物投入产出资料等。

3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实地踏勘策略

3.1 重视核实项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合法与合理是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已批准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在进场实地踏勘前,需要核实项目区范围线与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的关系,保证不在公益林、生态林、天然林及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区等范围内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同时,还要核实项目区范围与用地管理系统中已批已供项目用地范围的关系,从而保证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不与已批已供用地范围发生冲突。另外,还应核实土地整治项目范围与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范围线的关系,确保土地整治项目范围不与已规划实施或正在规划实施的农田水利等项目发生冲突。

上述这些核实工作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再次核实项目区范围与周边一些范围线的关系,对范围重叠且有冲突的地方应予以扣除。若核实与衔接工作存在疏漏,则会导致项目不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或与其他部门项目范围重叠,从而导致重复设计、投资。

3.2 重视项目区农业种植条件分析

在进行实地踏勘时,有必要对实地地类与图上地类的一致性进行核实,重点核实现有耕地是否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受比较收益扩大的影响,农户的逐利倾向成为耕地“非粮化”的内在驱动[2]。一些村民在耕地种植经济类树种,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针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原因分析,并对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鼓励并引导村民在项目实施后改种粮食作物,使其符合国家关于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外,还应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改善种植条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实地踏勘时,应将灌溉排水工程设计与作物种植条件分析相挂钩,并作出能否提升地类的预判。在踏勘中,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种植条件进行调查,可使规划技术人员掌握项目区土地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对土地利用方向和项目实施价值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下一步规划设计。

3.3 重视新技术在实地踏勘中的应用

随着耕地后备资源的逐步匮乏、可开发区域地块分散程度不断增大,要想实现对项目实施前后的动态监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现有的测绘技术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要求[3]。在使用纸质图和照片进行现场踏勘时,有时会遇到天气不佳或照片过多的情况,技术人员在梳理踏勘资料时,易出现图纸被雨水淋湿导致内容模糊不清、拍照人员对拍照地点印象模糊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实地踏勘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应重视新技术、新手段在土地整治项目实地踏勘中的应用。其中,电子地图和无人机就是很好的选择。

一些手机电子地图APP搭载了高清影像,具有高精定位、矢量编辑、属性信息录入及照片挂接等功能,如国土调查云、奥维地图、外业精灵等。将其与野外踏勘工作相结合,可使踏勘工作变得更方便和安全,不仅消除了利用人工图纸作业的烦琐,还能使踏勘路线选择更合理、踏勘工作更高效,能将踏勘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4]。使用手机电子地图APP进行设计草图勾绘,可大大提高规划设施位置的准确性。

无人机技术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新方法[5]。位于山区的土地整治项目,有些地块分布在河谷两岸,若采用传统的踏勘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还无法了解区域全貌。此时,若采用无人机技术,通过预定航线进行拍照,可大大节约踏勘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4 重视尊重当地农户意愿

在以往土地整治项目施工中,部分村民因土地权属不清、设施占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而阻挠施工。为了避免村民与技术人员发生冲突,应在实地踏勘阶段让公众参与进来,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初到项目区时,工作人员应深入村庄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告知村民即将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工作内容。在与村民交流过程中,应当多听、多问,使村民对项目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提前做好休耕的准备,以减少施工阻力。在进入项目区踏勘时,技术人员应邀请熟悉情况的村委会干部参与进来,并通过与村干部的充分沟通交流,使规划方案更契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完成项目踏勘后,技术人员还应尽快梳理踏勘的初步成果,形成踏勘报告和规划草图,再次征询项目涉及区村民的意见,并请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对踏勘方案签字盖章。

4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实地踏勘要点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在实地踏勘时,要重视三大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和工程预算资料的收集。因此,技术人员应抓住工作的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三大工程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实地踏勘要点

实施土地平整工程能显著提高农田灌溉质量、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和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在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踏勘时,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4.1.1 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特点来确定土地平整方式

在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踏勘时,要根据项目区的地貌地形来确定土地平整方式。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滩涂等。在山地或丘陵地区,应将田块尽量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根据地块坡度进行放坡、确定田坎高度,并将其设计为水平梯田或坡式梯田。在平原地区,应将田块尽量归并,以便于机械化、规模化耕作。

4.1.2 注意将田面高程设计与灌溉排水工程设计相结合

土地平整设计会对灌溉排水设施的设计与布局产生影响。如果忽略土地平整田面高程设计对灌排设施的影响,一些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后,原来的灌溉渠会变成排水沟,排水沟会变成灌溉渠,导致灌排系统混乱。因此,在土方平衡调配过程中,应与灌溉排水工程的高程设计相协调,不能破坏原有的灌排系统的水流流向。

4.1.3 重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层厚度的补充调查

尽管项目区耕地的土壤条件数据可从县域耕地资源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中获取,但除具体样点外,其他地块的土壤条件数据并不十分可靠。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在项目区内重新取样,并将样品送往土壤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pH值等),检测结果可作为土壤培肥工程量计算和耕地质量评价的依据。技术人员在进行实地踏勘时,可使用工具测量项目区内的有效土层厚度,并将结果作为表土剥覆土方平衡分析计算的依据。

4.2 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实地踏勘要点

灌溉排水工程是改善作物种植条件的关键工程。在进行灌溉排水工程踏勘时,应注意以下3个要点。

4.2.1 摸清现有灌排系统和灌溉方式

目前,农田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灌溉、管道灌溉、简单集水设施灌溉和泵站提水灌溉。对采用渠道灌溉的,技术人员应了解骨干灌溉设施是否完好,并沿骨干灌溉设施追溯到水源,估算水源的水力参数,并实地调查项目区其他可利用水源的出水高程。对采用管道灌溉的,应了解整个灌排系统管道是否完好、管道材质等。对依靠简单集水设施灌溉的,应统计水池和水窖的个数、材质、尺寸,同时估算现有集水设施的总蓄水量能否满足规划后种植作物的灌溉用水需求。对采用泵站提水灌溉的,应了解项目区附近的供电设施、供电线路,从而选择合理的泵房位置,并规划好电力线路的走向。

4.2.2 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和灌溉分区

技术人员应根据项目区水源和灌溉设施的调查结果,拟定2个或2个以上灌溉方案,并从设施占地、灌溉保障、施工难度、材料运输距离、投资成本等方面对灌溉方案进行对比,然后选择最优方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4.2.3 保证灌溉排水构筑物设计合理、尺寸得当、交叉构筑物的数量计算准确

技术人员应借助电子地图辅助工具,在踏勘时标注规划构筑物的具体位置。对于灌溉排水建构筑物的材料选择,如沟渠是采用浆砌石还是采用素混凝土、管道是采用镀锌钢管还是采用PE管、水池是采用砖砌还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筑等,应充分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尊重当地村民的使用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