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作者: 黄静摘 要:贵州山区地形复杂,但水稻栽培面积却逐年扩大。受传统栽培模式的影响,在贵州山区水稻种植中,存在肥料浪费、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笔者对贵州山区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选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等)进行分析,并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贵州山区水稻单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9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21
0 引言
贵州省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水稻生长。贵州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各作物之首,但受地形限制,当地水稻种植区域分散,机械化程度低,导致水稻单产偏低。同时,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种类多,防治难度大,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改良传统的低产山地稻作模式,推广适宜山区的高产水稻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是实现山区水稻高产的关键。同时,应针对山区特有的病害和虫害的种类及流行规律,探索出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此,对贵州山区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研究,确保贵州省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 贵州山区水稻产业概况
1.1 贵州山区水稻种植概况
贵州山区的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坝子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贵州山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贵州主要的粮食来源。目前,贵州山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70万 hm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区[1]。在种植结构上,贵州山区的早中稻约占85%、晚稻约占15%。
1.2 贵州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贵州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为籼稻和粳稻。籼稻品种以香优系列(如T香优557、野香优油丝等)为主,具有适应性强、抗倒伏性好的优点,主要在低海拔地区栽培;粳稻品种以优质粳、泸优系列(如泰优808、香两优贵福占等)为主,具有籽粒较长、品质较好的优点,主要在中高海拔山区栽培。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贵州山区的水稻单产大幅提高。不同地区应根据海拔、气候、土壤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种植合适的水稻品种。育种人员应选育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水稻新品种,并进行推广,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品质。
1.3 贵州山区水稻病虫害概况
贵州山区主要的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常见的害虫有稻飞虱、稻螟蛾、稻纵卷叶螟等。稻瘟病是贵州山区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导致水稻减产严重。纹枯病也是常见的病害,也会导致水稻枯萎死亡,而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与连作密切相关。稻飞虱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鞘翅目害虫,可导致植株矮小,甚至死亡。稻螟蛾的幼虫啃食水稻叶片,也会导致水稻减产[2]。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会卷叠水稻叶片为窝,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由于贵州山区气候复杂,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发生周期不固定,因此给水稻病虫害防治造成困扰。
2 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2.1 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贵州省低海拔地区,可选择抗倒伏性强的香优系列品种(如野香优油丝、T香优557等),中高海拔山区适宜选用优质粳稻系列(如泰优808、黔优301等)。要把握好种子的处理时间(3—4月),可采用晒种、浸种等方法对稻种进行处理,也可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并能预防病害。处理后的种子应进行发芽试验,稻种发芽率在85%以上才可用于播种。在选种时,要关注不同品种的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如泰优808的平均穗数可达20万穗/667 m2,结实率可达83%,千粒重可达27 g。
2.2 育苗技术
贵州山区适宜采用旱育秧技术,能有效避免病虫危害。具体操作如下:选择向阳、土质疏松的地块设立育秧圃;在播种前10~15 d,充分翻耕后平整育秧床[3];每400 m2育秧圃以播种湿籽16 kg为宜,播种后轻轻压实,覆盖1 cm厚的细土,不要浇水。采用旱育秧技术,可使水稻秧期缩短至30~40 d,秧苗长至6~7叶龄,移栽适期提前10 d左右。通过保温、遮阳等管理措施,将土温控制在28 ℃左右,可获得高质量秧苗;分蘖期应浅灌水,控制水深在1.5 cm左右。除草剂的使用也要适量,避免危害秧苗。
2.3 移栽技术
移栽是指水稻从秧田移至大田的过程,对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贵州山区梯田分散的特点,宜采用小块插秧的方式。整地时,每公顷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0 000~15 000 kg及尿素150 kg作为基肥,翻耕后平整土面。采用东西向定点拉绳的方式确定行距,一般采用宽窄行交替的栽培模式,宽行间距为30 cm、窄行间距为20 cm、株距为20 cm。插秧时控制栽植深度在3 cm以内,每穴插2苗,移栽后5~7 d进行除草。移栽后的7~10 d,每公顷追施尿素60~80 kg。在分蘖期追施氯化钾复合肥,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
2.4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由于贵州山区水源储备相对较多,可采取水层浅灌方法。在返青期进行浅灌,水深控制在3~4 cm,防止秧苗脱水死亡;分蘖期维持水层在1.5 cm左右,促进产蘖;穗分化期应根据天气略作中干,并保持薄水层;花粉落定后可进行短时间晒田,待土壤略干后再进行浅灌,有利于灌浆;乳熟期可进行间歇浅灌,促进养分积累。在施肥方面,移栽前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0 000 kg和尿素150 kg作为基肥,分蘖期每公顷追施尿素60~80 kg,穗肥可选用硅肥或钾肥,喷叶面肥也可促进糖分积累。
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包括除草、顶尖管理、增施叶面肥等。贵州山区的梯田面积较大,导致除草工作量增大,宜在苗期、分蘖盛期、返青期等阶段进行除草;除草后进行浅灌,防止杂草再生。在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推荐用量,避免危害水稻。在抽穗前后进行顶尖控制,适度折顶有利于促进下部穗的发育[4]。同时,抽穗前后喷施1~2次叶面肥,可提供足够养分,从而促进水稻籽粒充实。推荐使用的叶面肥包括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等,具体配方为每公顷用可溶性磷酸二钾(1 kg)+腐熟有机肥提取液(1 L)+Zn-EDTA(100 g),兑水300 kg稀释后进行喷施。抽穗前后各喷施1次,有利于穗粒灌浆。
3 贵州山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利用农业栽培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可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食品安全。在贵州山区水稻生产过程中,应根据该地区病虫种类和流行情况,选育并推广抗病、抗虫的水稻新品种。针对贵州山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应积极选育抗稻瘟、抗纹枯、抗稻飞虱等水稻新品种。贵州农科院已选育出抗纹枯病的泸优系列、抗稻瘟的黔优系列品种。这些抗病、抗虫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能有效增强水稻的抗病抗虫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可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采用隔离种植、错峰轮作等措施,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在连作稻田中增设隔离带,进行间作或轮作,可有效阻断病原菌的积累,显著降低连作障碍[5]。此外,适度增加株间距,提供充足的光照,保证空气流通,可有效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天敌关系和药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能有效减少农药污染,提高粮食品质与安全性。基于贵州山区种植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情况,可采取以下生物防治措施。第一,充分利用和保护地已有的、对水稻病虫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天敌物种(如瓢虫、蜘蛛、寄生蜂、蚯蚓等),严禁滥用化学农药,避免危害对稻田有益的天敌资源。第二,合理选用一些驱避作物(如芥子、大葱、薄荷等),利用其特有成分来驱赶稻螟蛾、稻蝇等害虫,发挥植物间的生物隔离作用。同时,可使用从某些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农药(如川楝素、除虫菊素等),对稻飞虱、稻螟蛾等进行防治。这些生物制剂具有残留少、安全性高的优点,适合在贵州山区使用。第三,在稻田适量放养草鱼等,利用其捕食稻田中的稻蝇蛹、蚊蛹等,从而实现生物防治,既能控制害虫,又能为水稻提供鱼粪肥料。第四,要发挥稻田中蛙类动物的生物学价值。蛙类动物能大量捕食稻纵卷叶螟、稻蝇等稻田害虫,能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天然生物防治。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操作简便、无公害的特点。例如,在稻田上方架设遮阳网,控制透光率在30%~50%,网孔直径控制在1.0~1.5 mm。这样能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对光敏感的害虫。也可在育秧期用草席等材料遮阴,用于防治稻蝇等害虫。在田间悬挂含有拟雌蛾性信息素的诱虫胶管,可诱杀稻螟蛾,每公顷悬挂300~500支诱虫胶管,悬挂高度控制在稻穗层,从而实现精准诱杀。在稻田四周可种植一些寄主作物,用于引诱害虫聚集,并在这些植株上喷洒农药进行诱杀,发挥“诱集-诱杀”效应。此外,可利用诱虫灯吸引蛾类聚集,再用电击法杀死;布设直径10~15 cm、深25 cm的小型捕食者桶,内置诱饵,可有效捕捉稻田鼠等有害生物;也可用扫网等机械驱赶方式击落部分害虫。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科学合理施用,避免污染环境。针对贵州山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可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例如,在拔节期和穗期各喷施1次戴氏隆杀菌剂或代森锰钾等,每公顷施用量为3.75~5.00 kg,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喷洒倍悦唑或稻瘟净等药剂,每公顷施用量为18.75 kg,可显著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在稻螟蛾高峰期,喷施阿维菌素或毒死蜱乳油等,每公顷施用量为3.75~5.00 L。在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时,必须严格按标注用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超量。喷药前应根据田间实际虫情来决定是否需要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只有合理选用和施用化学农药,实现精准防治,才能减少农药用量,发挥药效,避免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山区水稻种植面临着病虫害严重、地块分散等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贵州山区粮食安全,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山区水稻种植特点,应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实施标准化栽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并积极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使用,实现安全高效的生态栽培。上述措施如果能得到全面实施,必将显著提高贵州山区水稻的产量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从而推动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冬玉,韦巧,林娇,等.六两优香11作再生稻机插栽培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3(5):134-136.
[2]胥梅.水稻优质高产田间管理方法[J].种子科技,2023(19):51-53.
[3]程长兵.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8):34-35.
[4]罗建忠.贵州山区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3(15):56-58.
[5]姚茂锦.贵州山区水稻种植技术与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6):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