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汪宏民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统领,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桂阳县乡村产业在夯实基础、优化结构、“三产”融合和品牌建设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品牌影响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要素不齐全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深入剖析桂阳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与建议,期望桂阳县能够描绘出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贡献桂阳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7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1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不仅能让农民得实惠,也能让政府得民心。因此,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桂阳县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县,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受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人才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桂阳县乡村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此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桂阳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桂阳县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1 桂阳县乡村产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强县”为核心,通过深化“四大百亿产业”建设和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持续稳固传统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夯实发展基石,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2年,桂阳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6 697元,比上年增长7.2%[1]。桂阳县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第86位)、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县(第64位),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烤烟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蔬菜大县等殊荣。

1.1 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在基础建设方面,桂阳县稳步推进,不断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截至2022年末,桂阳县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2.73万处,土石方量达11.55亿 m3,建成高标准农田3.46万hm2,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64万hm2和节水灌溉面积0.58万hm2。同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60 km2,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2.95万 hm2、油菜生产保护区0.51万hm2,并设立总面积达243 km2的33个畜禽禁养区。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桂阳县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87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此外,桂阳县还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4.4万hm2、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7.67万hm2。同时,桂阳县实施舂陵江“十年禁渔”政策,治理受污染耕地3.42万hm2。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桂阳县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年末农机总动力达64.35万kW,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至69%。

1.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桂阳县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桂阳县粮食种植面积约为5.13万hm2、总产量达到30万t;烤烟种植规模扩大至1.53万hm2,实现烟叶税2.44亿元,烟农总收入12亿元;累计建成规模猪场58家,其中存栏量在1万头以上的有23家,出栏生猪82万头,年末存栏59万头;水果种植面积约为1.06万hm2,总产量达20.3万t,初步形成了以柑橘为主的支柱产业;新增粤港澳大湾区和“湘江源”蔬菜基地10个,蔬菜播种面积约为1.41万hm2、总产量达45.8万t,同比增长4.1%和5.0%;中药材种植面积约0.53万hm2,总鲜产约为12万t,通过延链补链,实现中药材总产值12余亿元;打造湖南省“油茶之乡”,发展油茶种植林约2.13万hm2,其中新造油茶林0.87万hm2,茶油产量居湖南省前20名。目前,桂阳县基本建成“环主要城镇蔬菜、北部丘陵优质烟—稻、舂陵江沿岸优质水果、东北部丘陵油茶、中高山中药材”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功能区。

1.3 三产融合步伐加快

在三产融合方面,桂阳县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土地流转面积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

截至2022年12月,桂阳县累计流转土地约为8.91万hm2,家庭农场总量达到1 298家,比上年增长39.55%;专业合作组织总量达到1 118家,比上年增长23.96%;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桂阳县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4家,实现销售收入261.45亿元,年均增长18.21%,实现利润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进展迅速,2022年认定了1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截至2022年12月,平台交易量8万kg以上。2022年,桂阳县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太和辣业、景湘源、欧阳海米业等企业被列入湖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培育企业名单。桂阳县拥有莲塘镇国家级中药材产业园、敖泉镇水稻市级农业产业园、方元镇西溪田园综合体,以及正和镇、莲花坪等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桂阳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

农旅产业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载体有家庭农场、现代农(果)场、古村落、美丽乡村、农业公园五种[2]。桂阳县休闲农庄及农家乐发展到198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30家,从业人数1.38万人,年接待游客261.2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约17.3亿元。

1.4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一是打造国字号、省字号品牌。桂阳县是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桂阳县开展的长江禁捕退捕、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稳产保供、乡村建设等多项工作,先后获得部级、省级表彰。莲塘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桂阳芙蓉食品药品产业园区获全国创新创业园区称号。二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在桂阳县政府的引导下,5家坛子肉加工龙头企业和30余家辣椒种植、生猪养殖企业成立了“桂阳县坛子肉产业协会”,并注册了“桂阳坛子肉”区域公用品牌。同时,桂阳辣椒产业协会也应运而生,通过统一生产标准、收购标准、市场价格体系标准,研发出五爪辣椒系列高端产品,倾力打造“桂阳五爪辣”区域公用品牌。“桂阳五爪辣”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此外,桂阳县还聚焦乌龙姜产业,以桂阳龙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桂阳县桂泉乌龙姜加工厂为龙头,成立了“桂阳县乌龙姜产业协会”,吸纳了乌龙姜种植户5 000余户,覆盖乌龙姜种植面积千余公顷,共同打造“桂阳乌龙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

在商标创建方面,桂阳县同样成绩斐然。桂阳县先后创建了“成氏面条”“湘昆白酒”“神农谷山泉水”等3个湖南名牌,创建了“金太和贡”“子龙郡”“赵子龙”“神农谷”“成清设”等5个湖南著名商标,还有24个“两品一标”认证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2 桂阳县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2.1 产业规模不大

桂阳县除了烤烟、油茶、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外,其他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且零星分散,没有形成统一优势和大市场,规模效益不明显[3]。特色产业在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方面存在不足。以雷坪镇、方元镇、浩塘镇柑橘产业为例,标准化种植大户不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存在小、散、杂局面[4]。

2.2 产业链条不长

一是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桂阳县农产品加工主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深度加工和附加值提升,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当地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有限,且冷链设备的匮乏使得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难以形成,进而影响了新鲜果蔬的储存和外销效率。目前,仅有富民蔬菜合作社等少数企业具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储存运输能力。二是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尽管桂阳县的部分特色企业尝试了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但融合层次普遍较低,多数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缺乏多元化项目。此外,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在对接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水平仍须提升。

2.3 农产品品牌不响

一是品牌意识不强。部分生产经营企业目光短浅,没有品牌创建、保护意识;或不主动提升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只是应付了事。一些规模种植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规模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两张皮”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企业、基地有非常好的产品,但却被外地企业拿去贴牌作为标杆产品销售,如浩塘的脐橙。二是知名品牌不多。桂阳县以提供原材料初加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例如,“瑶王贡”“辉山雾”等茶叶品牌,企业实力不强,品牌不够响亮,只在湖南省有一定知名度。当地茶叶产品营销渠道单一,没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知名度大的品牌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2.4 农业技术不精

一是乡村振兴人才不多。桂阳县农村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北半县尤为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凭经验生产实践的中老年群众。这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缺乏各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村人才缺乏,农业生产率低。三是农技专业服务人员不足。农技队伍专业人才尤为短缺,部分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队伍实力严重不足。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桂阳县农业农村局近20年没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且多数乡镇(街道)只有1~2名公益性农技人员,农技推广存在“断层”现象。

2.5 土地流转不快

桂阳县属于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区,土地分散,田块小且不规则,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农民土地流转意识不强,不愿流转。桂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民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农民恋土情结严重,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经营权,影响自己的利益,宁可使土地荒废也不愿将土地流转。由于缺少强烈的土地流转意识,农民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社保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流转。因为农村的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除外出务工取得一部分收入外,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口粮、看病、上学等问题,特别是60岁以上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更高,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三是缺乏优势项目支撑,难以流转。目前,桂阳县农业产业仍以一般农户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进行经营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的参与和带动,未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缺乏技术和可靠的项目支撑,也使土地难以流转。四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制约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不少问题未加以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

2.6 政府引导不够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发展“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投资大、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见效慢,当地政府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没有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重视、抓实。二是政策激励不够。虽然桂阳县2016年就制定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但通过几年的实施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出台的政策原则性的多、操作性的少、针对性不强,导致引导作用不大、扶持力度不够、激励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有些政策落实不及时、不到位、不连贯,群众获得感不强。三是工作合力不够、乡村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如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畜牧服务中心等,需要多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抓好。桂阳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但是工作机制不完善,平时调度少、研究解决问题少,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多、合作不够的问题,导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