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沙枣育苗及造林技术

作者: 邓士义

摘 要:沙枣具有抗旱、抗风沙、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其枝、叶、花、果都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因此沙枣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且具有经济效益。为发挥沙枣在河北省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积极作用,笔者从生产实际出发,并查阅资料,详细介绍了沙枣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重点阐述了河北省沙枣苗圃准备、播种育苗、扦插育苗、苗木出圃等苗木培育技术,以及造林地准备、苗木栽植、栽植后管理等造林技术,最后介绍了沙枣病虫害及鼠害防治措施,以期为河北省沙枣的经营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引导。

关键词:沙枣;育苗技术;栽培技术;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11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25

0 引言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具有抗旱、耐盐等优良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树种[1];其枝、叶、花、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2],经济价值较高,被誉为沙漠、盐碱地的“宝树”[3-4]。20世纪80 年代末,河北省开始对沙枣进行引种栽培,栽培地主要是立地条件较差的沙荒地和盐碱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沙枣能够完全适应河北省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长表现良好,现已成为河北省治理沙荒地和盐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沙枣的经营生产在河北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保证沙枣的产量和品质,是河北省大规模发展沙枣产业的关键。要想保证沙枣的产量和品质,首先要规范沙枣育苗及造林各个环节技术。河北省引进沙枣的时间不长,栽培面积不大,大多注重其治沙治盐等生态效益,而忽略了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河北省在沙枣育苗及造林等方面经验积累很少,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体系来规范河北省沙枣的经营生产,进而保证沙枣优质和丰产。

笔者介绍了沙枣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总结了河北省沙枣育苗及造林技术的各个环节,为沙枣的经营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河北省沙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能促进河北省沙荒地和盐碱地的治理,进而改善河北省的生态环境。

1 沙枣生物学特性

沙枣又名刺柳、银柳等,落叶乔木,高5~10 m,具刺或无刺,幼枝密被鳞片呈银白色,老枝鳞片脱落呈红棕色。叶薄纸质,线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5—6月开花,花呈银白色,芳香,近直立或直立;花梗长2~3 mm;萼筒呈钟形,长4~5 mm;花柱无毛,上端弯曲。9月结果,果实呈椭圆形,粉红色,密被银白色鳞片。

沙枣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在荒漠、平原、山地等地均能生长。沙枣抗旱、抗风沙、耐贫瘠能力突出,能够在年均降水量低于150 mm的荒漠或半荒漠区正常生长[5];其耐盐性较强,可在全盐量1.5%以下的硫酸盐土中生长[6]。

2 沙枣应用价值

沙枣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沙枣花是优良的蜜源,含有丰富的Mn、Fe、Zn、Cu、Cr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7]。沙枣果肉营养丰富,主要含水分、脂肪、蛋白质和总糖,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糖包含果糖和葡萄糖;果肉中还含有维生素C。沙枣叶中脂肪和糖的含量均高于苜蓿,沙枣叶可作饲料。沙枣的枝、叶、花、果、树皮均能入药,可用于治疗闭合性骨折、烧伤、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沙枣木材可以制作高级工艺品和家具等。此外,沙枣具有抗风沙、耐盐碱等特性;根系发达,根系中存在根瘤,根瘤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在我国北方地区沙枣常被用于道路绿化和建设防护林,具有防沙防风、改良土壤等生态防护功能。

3 沙枣苗木培育技术

目前,沙枣苗木培育主要采用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两种方式。

3.1 育苗圃准备

无论采用播种育苗还是扦插育苗方式,都要选择砾石含量低、地势平坦、排水和灌溉条件良好、pH值在6.5~7.5、土层厚度≥40 cm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育苗圃。一般于秋季进行全面整地,同时每667 m2施有机肥200~250 kg,施磷酸二铵50 kg或过磷酸钙50  kg,后深翻30 cm,清除大块石粒。播种前将苗圃耙耱,至土粒细腻,地面平整;然后做成高床,床长10~15 m、高15~20 cm、宽1.0~1.2 m,床间距0.5 m左右,喷洒恶霉灵500~1 000倍液对土壤消毒,每667 m2喷洒地乐胺溶液100 mL以预防禾本科杂草生长。

3.2 播种育苗

3.2.1 种子采收与贮藏

种子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果实自然成熟后进行,此时蒴果由绿色变成黄色或者红色,选择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稳定高产的母树进行采收。采收时,可以用杆击落或用手摘取果实,树下铺布幕以便收集。采收后及时摊晒,晒干后利用脱粒机去除果肉。将种子放在干燥通风处贮藏,堆层不宜过厚,厚度一般不超过1 m。当种子含水量在9%以下时,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粉剂拌种,然后放到湿度≤40%、温度5~10 ℃的室内贮藏,定期翻晒,同时注意防虫害和鼠害。

3.2.2 种子催芽

3.2.2.1 层积催芽

3月底至4月初,将种子取出后浸泡在0.5%高锰酸钾溶液中2 h,捞出后洗净拌沙,于向阳处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催芽,含水量控制在60%~70%(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松手能散开为宜),温度控制在10 ℃左右。注意经常翻动,当有20%~3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2.2.2 水浸催芽

水浸催芽消毒方式、时间与层积催芽一致,消毒后放置在50~60 ℃温水中,不断搅拌,至常温后持续浸泡2~3 d,捞出后置于向阳处覆盖塑料薄膜或麻袋保湿催芽,保持温度在25 ℃左右,适时翻动,有20%~3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2.3 播种

播种一般于4月中下旬进行,苗床横向开沟,采用条播方式,每行25~30粒,行距10~15 cm,种子均匀撒播在沟内,深度3~4 cm,每667 m2撒播量45~60 kg。播种后覆土耧平,用脚踏实,浇透水,覆盖塑料薄膜或者草帘。

3.2.4 播种后管理

种子破土前不浇水,破土后应及时去除覆盖物,待80%苗木破土后,一次性浇透水。当苗高在20 cm以上时,每667 m2于行间开沟追施尿素20 kg,在苗木速生期喷施0.10~0.13 kg磷酸二氢钾1~2次。施肥时应浇透水,同时应控制浇水次数,不旱不浇,待床面板结时及时浇透水。另外,9月后尽量不浇水,以免造成苗木徒长、降低木质化程度。

当苗高在10 cm左右时进行间苗,苗距7 cm左右,每667 m2留苗3~4万株,间除弱苗、病苗,疏开过密苗,同时锄草松土。锄草应按照锄早、锄小、锄尽的原则,每年锄草松土3~4次,一般于浇水或降雨后进行。

3.3 扦插育苗

3.3.1 种条采集与贮藏

种条采集在秋季树木停止生长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初)进行,在生长健壮、丰产优质、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采集芽饱满、直径0.8~2.5 cm 的1年生枝条作为种条,然后用湿沙(手握成团不出水、松手能散开的状态)埋藏,或者用消毒锯末(湿度60%~65%)等体积混合,置于苗窖内,保持在0 ℃以下贮藏。

3.3.2 扦插

扦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先将贮藏的种条剪成小段,每段长15~20 cm,上端剪平、下端剪成马蹄形,距上端口1 cm左右要有1个饱满芽。然后将插穗基部浸泡到200  mg/L的ABT生根粉或2 mg/L的萘乙酸溶液中,持续4~6 h,备用。扦插前,苗圃应覆盖黑色地膜,以防草保湿。扦插时,在苗床上横向扦插,株行距(10~15) cm×10 cm,深度以插入后饱满芽紧贴地面为宜,扦插后随即浇透水。

3.3.3 插后管理

3.3.3.1 抹芽

萌芽5~10 cm 时,选择上部生长顺直且健壮的枝条定芽,抹去其余芽。之后依据侧枝萌发实际情况适时抹芽2~3次。

3.3.3.2 水肥管理

扦插幼苗期,每15~20 d灌水1次。在苗高2~6 cm时,一定要小水慢灌,切忌大水冲灌。6月后根据土壤实际墒情进行灌水,不旱不浇,浇水应一次性浇透。灌水时同时施肥,每667 m2一般追施尿素20 kg,速生期每667m2喷施0.10~0.13 kg磷酸二氢钾1~2次。9月后尽量少浇水,以免造成苗木徒长、降低木质化程度。

3.3.3.3 锄草、松土

扦插育苗一般不需要间苗,注意及时锄草和松土。

3.4 苗木出圃

秋季苗木休眠后或者翌年萌动前起苗,保证苗木树皮及根系完好,无撕裂,保证起苗、分级、假植、包装及时有效。将30~50株苗木打成一捆,根部蘸保水剂或泥浆,运输时加盖苫布,长途运输时还应采取保湿降温措施。到达目的地后,如果不能及时栽植,则应将苗木假植。假植时,应选择排水良好、背风的地方;假植后尽量用草帘或苫布等覆盖,防止风干,以免影响成活率。

4 造林技术

4.1 造林地准备

造林地一般选在丘间低地、沙荒滩地或者低湿轻度盐碱地,以砂壤土为宜,当地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时,应采取灌溉措施。造林前需清除杂草等,可以开沟或挖栽植穴,栽植沟规格为40 cm×30 cm,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一般在前一年经过耕翻、耙地、复耕、复耙、镇压等后才能造林。

4.2 苗木栽植

春季栽植时间是4月中下旬(萌芽前),秋季栽植时间是10月中下旬(落叶后),选择木质化良好、树干通直、根系舒展、无病虫害和损伤的1年生苗或2年生苗栽植。根据立地条件及营林目的进行设计,一般造林株行距为(1~2) m×(2~3) m,栽植密度控制在1 665~4 995 株/hm2。栽植前需将苗木根系浸水8~24 h,蘸保水剂或泥浆后置于沟或穴中,舒展根,扶正苗干;填土约一半后,提苗踩实,继续填土至其根际1~2 cm以上,踩实。造林后及时浇透水。

4.3 栽植后管理

4.3.1 水肥管理

栽植后视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适时补水2~3次。营建的林分类型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若营建生态林,则无需施肥;若营建经济林,则需适度施肥,一般每年2次。春季宜施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为0.10~0.15 t/hm2;秋季宜施腐熟农家肥,施用量为8~10 t/hm2。施肥方法是距主干0.8~1.0 m处开放射状沟或环状沟,沟深一般为30~40 cm。施肥在降雨前进行,或施肥后浇水。

4.3.2 锄草、松土

根据杂草情况,及时清除幼龄林周围杂草,一般2~3次,同时配合松土。

4.3.3 修剪

造林成活后,及时将主干2/3以下萌发的侧枝去除。翌年在离地约1 m的主干处留主枝3~4个作为一级分枝,剩余全部剪除。一级分枝形成枝条后,于离分枝基部80 cm左右处截断,每个一级分枝再留二级分枝3~4个。

5 病虫害及鼠害防治

沙枣无论在苗期或者造林后,其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立枯病,主要虫害有木虱、尺蠖、蚜虫、地老虎和卷叶蛾等。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5.1 病害

5.1.1 褐斑病

褐斑病发生时,沙枣病叶正面有枯黄色或褐色斑点,斑点呈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后期形成大斑块,导致病叶干枯脱落。沙枣褐斑病的防治措施:待苗木展叶后,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连续喷施3~4次,每10 d喷施1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