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视域下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吴敏启 杨玉泉
摘 要:农村供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通过总结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20余年来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实践及经验成效,分析“千万工程”与“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关联逻辑,梳理了农村饮用水夯实基础、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发展深化等四阶段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饮用水规模化发展以实现优质供给、技术化赋能以强化保障、数字化变革以实现智慧管理、市场化运营以激发改革活力、标准化统筹管理以确保长远发展等实践路径创新。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为农村饮用水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普适性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农村饮用水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12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29
0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浙江省在农村饮用水安全供应方面的先行探索,成效显著。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于2003年启动,是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典范。20多年来,“千万工程”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总结提炼,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继续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状况,使得农村供水任务艰巨。习近平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多次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卫生问题”“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3]。2003年,浙江省启动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在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浙江省持续深化迭代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单村水站改造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全省农村供水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县级统管”。浙江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千万工程”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4],多年来在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这些经验对我国农村饮用水工程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中“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的目标[5]。
1 “千万工程”与“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关联逻辑
1.1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融入了“千万工程”的目标要求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6]。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千万工程”与“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两者在内涵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在实践中互相耦合协同。“千万工程”作为系统工程,牵领着“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不断深化,推动和丰富着“千万工程”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达成。
两者的关联逻辑如下。第一,治理理念上高度契合。两者均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始终把增进广大农村群众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减少农村饮用水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第二,治理路径上高度契合。农村民生问题涵盖范畴广,其发生和演化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乡村治理过程中两者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实施路径是一致的。第三,治理主体上高度契合。既有政府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还要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
1.2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提升了“千万工程”的价值意蕴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实施和持续迭代升级,使之成为巩固美丽浙江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是绘就“千万工程”美丽画卷的重要一环。
第一,从农业生产上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工程运行后,逐步从第一产业扩展到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从取水中解放出来,结合饮用水工程建设,发展种养业。因清洁卫生饮用水,带动“农家乐”“渔家乐”等文旅项目,区域生产总值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协同共荣共生,农村因优质水走上共富路。第二,从农村生活上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了农民饮用水水质和卫生条件,大大降低了介水疾病发生率,有效遏制了农村因病致贫问题,明显改善了农村干旱饮水困难状况,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第三,从农村生态上看,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饮用水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厕所革命”“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区”“生态洗衣房”建设。供水工程自身成为一道风景,在村镇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美化环境,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与水安全保障导向开发(WOD)模式共生,终结了挖井取水的历史,减少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第四,从社会治理上看,有效消除了涉水纠纷,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丰富了农村消防设施供给,保障了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1.3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丰富了“千万工程”的治理体系
1.3.1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千万工程”的基础性项目
作为有效实施载体,“千万工程”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实施策略,坚持生产、生态、文化、党建等全面系统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的是农民生产生活基本的“水”需求问题。一方面,农村饮用水工程高质量建设,成为供给“千万工程”支撑持续发力的核心要素,其作为奠基石的夯实作用凸显;另一方面,围绕农村水治理,农村供水卫生条件持续改善,进一步筑牢“千万工程”水环境水生态基础,良性循环发展之路走实走深。
1.3.2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千万工程”的精准性嵌入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型、污染型、工程性等缺水现象并存。“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从农民的急切需求出发,作为“目”嵌入“千万工程”总纲,两者纲举目张,相互支持、相互作用。浙江省通过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久久为功抓落实,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实施千万亩十亿方农业节水工程、剿灭劣Ⅴ类水等任务稳步推进,在美丽浙江进程中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
1.3.3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千万工程”的标志性成果
20余年来,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高质量发展之路。浙江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农水供水实践,促进了城乡供水有机贯通。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经验成为解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示范良方,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教材,在融合发展中彰显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有力例证,成为“千万工程”瞩目成就中的靓丽篇章。
2 “千万工程”背景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发展历程
20余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和城乡居民同质饮水为目标,在农村供水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千万工程”的落地见效,为美丽浙江建设、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其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2.1 高起点夯实基础期
2003年,浙江省启动实施“千万工程”后,面对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污染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并存,保障体系总体脆弱,农民饮用水问题突出等现状,迅速启动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浙江省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列入“五大百亿”工程重要实施内容,拉开了波澜壮阔全面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序幕,提出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浙江省在发展理念上明确了城乡统筹、区域协同、生态优先、共建共享等方向;在工作原则上注重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保、发展与安全等重大关系[7];在建设举措上按照“集中与分散并行,水量与水质并抓,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要求,全面铺开农村饮用水高质量发展之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8]。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推动下,2003年至2007年,全省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一期工程”,受益村达9 213个,受益人口超833万人,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86%[9]。这些显著成就和典型做法为今后农民饮用水工程的迭代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工作遵循和科学指引。
2.2 高效率扩面增量期
一期工程完成后,农村饮用水工程在政策、技术、管护等方面更为成熟。但至2008年,浙江省仍有230余万[10]分布在经济落后、居住分散地区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扩大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面,浙江省自2008年起接续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二期工程”,重点对薄弱地区实行帮扶。在政策上,加大在集资等金融政策、优先安排用地、减免水电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工程实施技术路线上,城镇乡规模化水厂管网延伸工程、联村并网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提升村级供水工程等3项举措同步推进,技术可行性、适应性更加精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分两期全面改善了浙江省农村饮用水条件,初步覆盖2万多个村,惠及1 300多万农民群众,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9]。
2.3 高标准提质增效期
经过10年建设,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显著,但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卫生标准低、建设管理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逐渐凸显。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号工程“五水共治”全面部署启动,“治污水”“保供水”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迎来新一轮强劲推进,农村供水排水、污水治理协调推进、同步落实,在全国成为亮点。同时,浙江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进一步提升,《关于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见》等文件出台,《浙江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等标准相继实施,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随后,浙江省实施《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打造新时代“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升级版,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稳步提升。2018—2020年,浙江省累计投入214亿元,新增1 054万饮用水达标人口,同期改善人数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过95%,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超过85%,水质达标率超过92%,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目标。
2.4 高质量发展深化期
近年来,浙江省农村供水工作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例如,受地形条件等所限,少部分群众散居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因规模化水厂管网不能实现覆盖,需要单村水站来保障供水。但单村水站在运行中存在水源保障程度低、水质不稳定、管理水平不高、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23年实施了全省农村供水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按照“覆盖替代一批、新建改建一批、巩固提升一批”的要求改造提升全省单村水站,强化农村供水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完善县级统管和长效管护机制。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编制了《浙江省单村水站建设标准(试行)》,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常态长效,加快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重点补齐山区海岛农村供水短板。浙江省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单村水站建设达标率达100%,标准化管理达标率达90%,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在享受优质供水服务方面确保“一村不落、一人不少”,农村饮用水工作继续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