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豚草发生情况调查与分区防控方案

作者: 汪廷桢 付开赟 丁新华 贾尊尊 郭文超

摘 要:用草原普查软件及五点取样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地区的豚草发生面积、生境面积、发生盖度、密度、危害等级每隔4~5 km打点调查,并根据豚草种群密度和盖度,对豚草危害等级进行划分。调查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的豚草种群共106个,发生面积为13.34 hm2,可分为5个Ⅰ级发生区、2个Ⅱ级发生区、7个Ⅲ级发生区。研究明确豚草在伊犁河谷地区的发生分布情况、危害等级及发生面积,并根据其危害等进行级划分,可为豚草的科学阻截和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豚草;危害等级;分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0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3

0 引言

2010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首次发现豚草;2014年,新源县豚草大面积暴发[1],对当地草场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当地的畜牧业、旅游业发展。

豚草为恶性入侵杂草,具有生命力强、传播速度快、种群竞争能力强等特点。李晓龙等[2]通过对豚草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发现生物防治成本低,且成效显著。夏新月等[3]对豚草防治药剂进行筛选,发现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有很好的防效,且能有效降低豚草种子产量,使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结实率均低于60%、豚草的死亡率高于70%、三裂叶豚草的死亡率为100%。分区治理模式是指根据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危害等级,采用不同防治策略对其进行精准科学防治。

笔者用草原普查软件及五点取样法对伊犁河谷地区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的分布、危害等级、发生面积进行调查,明确伊犁河谷地区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的种群分布及各种群危害程度,以期为伊犁河谷地区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有草原普查软件、手持GPS仪。

1.2 试验区概况

伊犁河谷(北纬42°14′~44°53′,东经80°09′~84°56′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为280~1 200 mm,年平均气温为8.5 ℃,全年日照时数为4 442 h,年平均无霜期为169 d。伊犁河谷内的山脉、河流、湖泊较多,且有218国道、578国道、316省道交错于境内[4]。

1.3 试验方法

1.3.1 豚草发生等级调查

分别于2022年、2023年的6—7月用草原普查软件对伊犁河谷地区豚草发生情况进行实地勘察。218国道上以则克台镇为始发点、578国道上以阿热勒托别镇为始发点分别进行调查,使用五点取样法每隔3 km打点调查豚草的发生密度、盖度、发生面积、所在生境面积,并根据豚草种群密度及盖度将豚草危害等级划分为4个等级,即0级发生区(区域内未发现豚草)、Ⅰ级发生区(区域内豚草发生盖度或密度大于0%且小于15%)、Ⅱ级发生区(区域内豚草发生盖度或密度大于15%且小于30%)、Ⅲ级发生区(区域内豚草发生盖度或密度大于30%)[5]。

1.3.2 豚草发生面积和覆盖度计算方法

对发生在农田、草场等具有明显边界生境内的豚草及三裂叶豚草,其发生面积为相应地块面积之和;对发生在道路沿线等没有明显边界的豚草及三裂叶豚草,持GPS仪沿其分布边缘走完1个闭合轨迹后,将GPS仪计算出的面积作为其发生面积;对发生在地理环境复杂的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用目测法来计算其发生面积[6]。

1.3.3 不同危害等级的豚草治理方法

以豚草零星发生区的防控和严重发生区的生态恢复为技术重点,兼顾对豚草中等发生区的治理,保证0级发生区内没有豚草及三裂叶豚草传入;对零星发生区内的豚草及三裂叶豚草,要做到发现1株铲除1株,从而确保完全控制零星发生区不再进一步扩大,并在2~3 a彻底根除该区域内的豚草及三裂叶豚草;对豚草及三裂叶豚草的重度发生区进行有效控制,阻断其向中等发生区和零星发生区的传播;中等发生区在2~3 a的持续有效防控下,有望向零星发生区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豚草发生区调查结果

2.1.1 豚草Ⅰ级发生区

由调查结果可知,伊犁河谷地区豚草Ⅰ级发生区共有39个,发生面积为0.686 hm2。以新源县则克台镇为中心,沿218国道向东及向西出发,豚草Ⅰ级发生区主要分布在218国道向东15 km、25 km、45 km、60 km处和218国道向西5 km、向西30~40 km处及坎苏镇库勒德宁布拉克、牧业组、坎苏村牧业组、那拉提景区、尼勒克县木斯乡托铁村、木斯村。

2.1.2 豚草Ⅱ级发生区

伊犁河谷地区豚草Ⅱ级发生区共有29个,发生面积为0.438 hm2。以则克台镇为中心,沿218国道出发,豚草Ⅱ级发生区主要分布在218国道向东20 km、30~40 km、55 km、70 km、75~80 km处和218国道向西10 km、20 km处及新源县赛马场、哈拉西克村、喀拉布喀克村北山、巩乃斯河与218国道之间。

2.1.3 豚草Ⅲ级发生区

伊犁河谷地区豚草Ⅲ级发生区共有38个,发生面积为12.214 hm2,分布在218国道向东10 km处、578国道向西10 km处。其中,那拉提镇波克特尔豚草Ⅲ级发生区共有7个,那拉提镇哈拉赛豚草Ⅲ级发生区共有10个,北山上豚草Ⅲ级发生区共有8个,尼勒克县木斯镇托铁村和阿克吾孜克村豚草Ⅲ级发生区各2个,木斯镇农业村和洪尔阿德尔村豚草Ⅲ级发生区各3个,木斯镇木斯村豚草Ⅲ级发生区1个。

2.1.4 豚草在伊犁河谷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重点防控区域

调查结果显示,豚草入侵伊犁河谷地区的种群共有106个,发生面积为13.34 hm2。其中,Ⅰ级发生区共有39个(发生面积为0.686 hm2),Ⅱ级发生区共有29个(发生面积为0.438 hm2),Ⅲ级发生区共有38个(发生面为12.214 hm2)。

伊犁河谷地区共有5个豚草种群Ⅰ级发生区、2个豚草种群Ⅱ级发生区、7个豚草种群Ⅲ级发生区。其中,5个前沿检测区分别为新源县新源镇(道路管理运输局)、种羊场吐台队、坎苏镇库勒德宁布拉克村、坎苏村牧业组、那拉提镇;2个扩散阻截区分别为新源县则克台镇(赛马场)、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喀拉布喀克村);7个疫情发生区分别为新源县那拉提镇波克特尔村、那拉提镇哈拉赛和新源县新源镇(北山)尼勒克县木斯镇托铁村、木斯村、农业村、洪尔阿德尔村、阿克吾孜克村。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将新源镇(道路管理运输局)、种羊场吐台队、坎苏镇库勒德宁布拉克村、坎苏村牧业组、那拉提镇(那拉提景区门口)设为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并阻断以上区域的豚草向其他区域进行传播;将那拉提镇(波克特尔村、哈拉赛)、新源镇(北山)、尼勒克县木斯镇托铁村、木斯村、农业村、洪尔阿德尔村及阿克吾孜克村设为阻截防控的重点区域,并保证以上区域的豚草发生面积不再进一步扩大,还要兼顾对则克台镇(赛马场)及阿热勒托别镇(哈拉西克村、喀拉布喀克村)218国道(新源段)578国道(新源段)等地的豚草治理,以期上述区域在2~3 a的持续有效防控下向豚草Ⅰ级发生区发展。

2.2 豚草防控处置方案

对林带生境下12叶期左右的豚草,每667 m2选用75%苯嘧磺草胺·草甘膦水分散粒剂60.0 mL、30%草甘膦水剂350.0 mL、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278.0 mL、21%氯氨吡啶酸水剂20.0 mL进行防治;7月中旬,对公路林带生境下的20叶期豚草,每667 m2用21%氯氨吡啶酸水剂35.0 mL进行防治。

在豚草疫区内就地挖掩埋坑,要求坑宽1.5 m、深3.0 m,长度由植株量来确定,保证覆土60 cm以上,四壁挖成直角坡壁,底部和四壁撒生石灰。将药剂处理过的豚草倒入深坑内,并喷洒柴油和汽油(二者的质量比为1∶1)的混合油(不低于2盆),点燃充分焚烧后深埋,覆土后在坑表面撒上生石灰。

焚烧深埋10 d后,对疫区开展监测工作。第1次监测调查完成后,每隔7 d调查1次,其间每667 m2选用75%苯嘧磺草胺·草甘膦水分散粒剂60.0 mL、30%草甘膦水剂350.0 mL、48%三氯吡氧乙酸乳油278.0 mL、21%氯氨吡啶酸水剂20.0 mL适时对新生侧枝的豚草进行化学灭草处理,防止疫区内未完全死亡的豚草再生侧芽。同时,要加强对周边农田、牧场、国道旁林带的持续调查监测。豚草疫情发生后要定期观测1 a,1 a内未发现疫情的可解封。

3 讨论

自豚草入侵伊犁河谷地区以来,严重威胁当地草场安全、影响牲畜健康生长,并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方玉平等[6]通过分析5种常见除草剂对新源县三裂叶豚草的防治效果,发现21%氯氨吡啶酸水剂1 000倍液对三裂叶豚草的整体防效相对较好,且对禾本科牧草的影响较小。付开赟等[7]通过对豚草及三裂叶豚草拮抗植物进行筛选,发现黑麦草和高羊茅可作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植物。但因豚草具有短距离和长距离扩散的适应机制及可入侵农田、林带、草场、山地等生境,对豚草的防控难度大幅度增加,一些生境植保无人机无法飞行,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如人工拔除或打药)进行防治。故明确豚草危害等级,并对不同危害程度的豚草种群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豚草种群分布及各种群的危害程度进行调查,根据其种群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可为后续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 结束语

笔者调查后发现,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的豚草种群共有106个,其发生面积为13.333 hm2。其中,I级发生区共有39个,发生面积为0.686 hm2;Ⅱ级发生区共有29个,发生面积为0.438 hm2;Ⅲ级发生区共有38个,发生面积为12.209 hm2。根据调查结果,可将新源镇、种羊场吐台队、坎苏镇库勒德宁布拉克村、坎苏村牧业组及那拉提镇作为豚草前沿监测区,将则克台镇、阿热勒托别镇作为豚草扩散阻截区,将那拉提镇波克特尔村、新源镇、木斯镇托铁村、木斯村、农业村、洪尔阿德尔村、阿克吾孜克村列为疫情发生区。

参考文献:

[1]袁梦琦,李黎明,檀婷婷,等.三裂叶豚草的研究现状及防治策略[J].吉林林业科技,2021(2):33-36.

[2]李晓龙,胡啟艳,杨再华,等.三裂叶豚草的生物学及防控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21(6):11-17.

[3]夏新月,王寒月,刘彤,等.新疆伊犁河谷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化学防控药剂筛选[J].现代农村科技,2021(2):62-66.

[4]宋晓新,吾米提·居马太,张国栋,等.新源县杏花始花期气象预报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2021(6):103-107.

[5]穆喜云,李显玉,敖铁胜,等.杨潜叶叶蜂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1(17):125-126,134.

[6]方玉平,常静,陈南芳.5种常见除草剂对三裂叶豚草防治效果对比[J].农家参谋,2021(3):142,170.

[7]付开赟,王钿,丁新华,等.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拮抗植物的筛选[J].新疆农业科学,2022(12):3030-3046.

(栏目编辑:于瑞涛)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专项(2023A020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601400);新疆农业科学院稳定支持专项(xjnkywdzc-2023004)。

作者简介:汪廷桢(199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付开赟(1986—),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

通信作者:郭文超(1966—),男,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技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