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 田志 吴雨涵 李建明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教育内容城市化、教育目的离农性、教育条件滞后性等问题基础上,提出回归乡土本位、依托乡土文化涵养乡村教育,对接乡村振兴、将培育兴农青年融入教学目标,均衡教育资源、聚焦落后地区补齐教育短板等对策,以期促进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义务教育;提升困境;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0-24-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05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在精准脱贫攻坚克难阶段,国家对农村整体发展的新规划。乡村振兴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关乎农村全面高质量发展。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村义务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定位,即依靠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在城乡建设的整体推进中,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让城乡学子共享教育发展成果。但以城带乡并非将城市教育模式完全复制到乡村教育中,而是在接受外来帮助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地区现有的教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自信,增强区域身份认同,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蓄力。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义务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乡村振兴成为全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支撑、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各种资源的集中流入等,但内因仍起决定作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教育振兴是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能够塑造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援,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自身的教育价值,乡村振兴的基本依托需要向内求索。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助农人才的打造、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农村内部提供可持续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引领下,乡村振兴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1.1 依托农村义务教育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文化层面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是在基本物质条件提升的基础上建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包括涵养浓郁的乡土文化、塑造村民普遍认可的良性习俗规范,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地区独特的乡土资源打造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动。乡风文明满足的是村民的精神之需,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文化的振兴,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滋养。对广大农村而言,乡风文明的涵养需要传承乡土历史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总结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整理、再生产、创新和传播,形成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乡风文明类型,以实现各美其美。但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需要广大青年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其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对本土文化具有发自内心的认可并践行。这就赋予了农村义务教育新的时代使命,即通过诠释、传播本土优秀的文化内容,强化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文化的发展培养载体,为乡村文化振兴蓄力。

1.2 依托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农村青年素养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宏观战略。战略推进的现实基础是不同农村地区的良性持久发展,而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源源不断的实用型人才。强国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村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来支撑。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城市吸引大量接受过系统教育、致力于乡村振兴、具备现代科学素养的知识型青年,也需要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培养生于农村、了解农村,且渴望实现个人价值的当地青年。两类青年各有优势,吸引优秀青年下乡援村任重道远,但努力培养对接当地发展的本土青年却是长久之计,能够逐步增强农村发展人才支撑的稳定性。

乡村振兴也是人的振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量农村青年走向城市发家致富,农村因为闭塞、落后而被人轻视甚至遗忘。但工业化越发展,城市群越密集,农村因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反而逐渐成为一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崭新世界。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不仅会创造新的需求,而且会提供相当的就业机会。农村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知农”“为农”“爱农”的实用型人才。农村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主动培养对接地区发展的“新农人”。这些“新农人”既真实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又真切希望养育自己的这一方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并愿意为乡村发展努力提升自我,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3 依托农村义务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教育公正表现为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本国或者本地区公民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2018年7月,教育部更是把“推进教育公平”列为《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建设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并强化,农村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农村越落后,其吸引力越弱,导致教育资源难以流入,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就缺乏发展后劲,形成恶性循环。教育质量的落后,不仅限制了乡村振兴,也直接损害了农村学子的受教育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须提高,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则继续强调,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2]。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对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提升教育公平公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

2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其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

2.1 教育内容城市化,忽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造自身特色

自1986年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一直落后于城市,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间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徐金海[3]认为,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四重逻辑”揭示了长久以来义务教育中城市主导、农村模仿或者“克隆”城市教育的事实。教育水平依托于地区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农村教育一切向城市看齐反而失去了自身特色,缺乏自身优势。未来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振兴,本质在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王明露[4]也强调,若城市文化强势下乡,乡村教育在得到帮助和获得发展的同时,也被动接受着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乡村学校在城乡教育的互动交流中得不到应有的话语权。乡村学校扎根于乡村,而乡村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富有自然风光、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生活空间,凸显地方文化的差异性,拥有地域特色和独特价值,是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价值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资源。扎根农村乡土之上的义务教育,如果游离于农村,一心向外求索而忽视自身优势,注定难以走得长远。

2.2 教育目的离农性,未能培育和输出为农爱农发展观

2.2.1 学校教学理念偏离地区发展实际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努力向城市教育靠拢,致力于模仿城市,以城市教学理念为标杆。无可否认,这种学习和模仿极大地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步,促进其与社会大环境接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城市化是我国主要的建设任务,学校教育也是以此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专业性人才。农村学校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城市输出了大量踏实能干、吃苦耐劳的莘莘学子。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国家制定的重大战略,急需大量与乡土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的优质人才的输入。而农村学校若继续坚持固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讲变通,不注重农村实际和未来农村发展需要,忽视培育新生代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教育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初衷在实质上是逐渐偏离的。

2.2.2 教师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

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导致农村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式微。广大农村庞大的教师群体对学生的期待和人生指引大多是刻苦学习,摆脱农村,扎根城市。教师对城市的向往,以及通过努力考入大学、通过提升学历跻身城市就业大军、通过城市就业扎根城市的价值观念,会在长久的教学中渗入课堂,对学生产生影响。

但随着精准脱贫的顺利收官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谋篇布局,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乡村建设成绩愈加显著。河南兰考品牌强农、江西赣州电商融合、山东淄博数字赋能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案例都表明农村逐渐成为青年人才大有可为的天地。在未来的农村,青年人才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农村义务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人才培育、乡风文明塑造、农村学子身份认同等各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农村教师更有义务转变单一固化的教学观念,结合时代需要引导学生在农村追寻人生意义。

2.2.3 学生局限认知左右人生选择

农村地区的闭塞、家长观念的落后、学校和教师教育的离农性及网络信息的混杂导致当今学生的认知局限。这种认知表现为通过考入大学进入城市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通过努力学习提升学历走出农村是人生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这种局限认知又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

在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工厂、企业,在城市安家落户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表现。但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普通人在城市就业并定居愈加艰难。尤其对于缺乏人脉、学历低下、资源匮乏的农村青年而言,各方面的保障难以实现,在城市更是难以立足。对这部分人而言,在见过城市的繁华之后,对农村又缺乏认同,继而在自我身份界定方面形成巨大矛盾,即城市融不进、农村回不来,产生“我到底是谁?”的困惑。大量的普通农村青年,其价值、尊严的实现,并非仅靠摆脱农村、挤入城市,而是在有发展机会的地区,通过努力抓住机遇,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城乡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农村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村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部分农村青年人对农村的旧有认知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日益不符。

2.3 教育条件滞后性,难以保障和提升教育公平公正满足村民需求

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价值目标。现阶段,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