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番茄温室白粉虱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张乐乐 张天海 何沂锴 武森阳 乔利
摘 要:随着大棚番茄的生产面积不断增加,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也逐年加重,严重威胁番茄的安全生产,导致番茄产量与品质下降。用黄板法对番茄棚内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数量进行调查,观察其形态特征,总结温室白粉虱在大棚内的发生规律,分析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大棚内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可以为大棚内温室白粉虱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室大棚;番茄;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0-71-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14
0 引言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又名小白蛾子,寄主为番茄、甘蓝、黄瓜、白菜、花卉、茄子、菜豆、草莓、烟叶等600多种农作物[1-3]。温室白粉虱的口器是刺吸式,以成虫和幼虫的形态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从而危害植株叶片,被危害的叶片会产生褪绿斑点,并逐渐变黄、萎蔫,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番茄植株整株枯死[4-5]。温室白粉虱产生的蜜液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还会引发植物煤污病,从而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例如,温室白粉虱危害黄瓜后,黄瓜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降低[6-7]。温室白粉虱的为害会使寄主的防御力提高,如烟粉虱胁迫会使番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等[8]。
在生产实践中,主要用化学方法来防治温室白粉虱,但这样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使温室白粉虱产生抗药性,不符合绿色无公害生产要求[9-11]。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主要方法。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学者对温室白粉虱的生物防治进行研究(如释放天敌[12]等)。笔者对温室大棚内番茄上的温室白粉虱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量、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主要防治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为生产中的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温室白粉虱形态特征
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形态特征见表1。
2 温室白粉虱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成虫会将卵产于寄主嫩叶的背面,卵孵化的最低温度为7.2 ℃,1 a内可发生约10代,且各虫态同时存在,存在世代重叠的现象,完成1个世代需要23~32 d[14]。温室白粉虱没有滞育期和休眠期,且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并存,单雌产卵量约为142.5粒,成虫期为15~17 d;且随着温度升高,温室白粉虱的发育期会明显缩短。冬天温室白粉虱会在保护地内越冬,到春季会扩散到露地,9月后又会迁回保护地内。温室白粉虱成虫会通过通风口进出温室大棚,并向周围的大棚作物和露地作物扩散,且繁殖速度快,从而危害周围的农作物。
3 温室白粉虱危害程度调查与分析
2024年3—5月,对信阳市青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番茄大棚内的温室白粉虱发生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于番茄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每667 m2悬挂28块,采用5点取样法,每隔10 d调查1次,并统计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数量。大棚内的温室白粉虱发生动态见表2,发生期大棚内温湿度变化见表3。
由表2可知,随着时间推移,黄板上温室白粉虱的数量呈递增趋势,5月14日,温室白粉虱的平均数量最高,单张黄板最大数量为1 095头。由表2可知,温度变化会影响温室白粉虱的数量,3月23日大棚内平均发生数量为42.4头,随着棚内温度升高,发生数量会逐渐增加;5月14日,发生数量为936头。
由表3可知,3月23日—5月14日,温室内的湿度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均大于80%,小于90%),适合温室白粉虱生长。3月份温度相对较低,温室白粉虱的发生量相对较少。但随着温度升高,4月份温室白粉虱的发生量逐渐增加,5月份为发生高峰期。5月4—14日的平均温度为23.95 ℃,且该时段每次调查时最高温度变化幅度不大,但最低温度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温室白粉虱数量迅速增长,并达到最大值。由此可知,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数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关系密切。此外,因棚内悬挂有黄色粘虫板,能起到防治作用,温室白粉虱对番茄的危害明显降低,能有效代替化学农药。
4 防治技术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可综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培育无虫苗
将苗床与温室大棚分开,育苗前要清理掉所有杂草和植株,并彻底熏杀棚内残余虫口。
4.1.2 合理轮作
种植番茄时,不宜与温室白粉虱不喜欢取食、不严重危害的作物(如芹菜、大蒜、甜椒、蒜黄、菠菜等)混栽。如果前茬栽植茄科蔬菜,后茬可栽植十字花科蔬菜或选择不易受害、耐低温的芹菜、韭菜等,尽量不要混栽。
4.1.3 清除杂草残株及病弱苗
移栽前,要清理掉大棚内外所有杂草和残枝败叶,并集中烧毁。做好田间定期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等。将植株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多余枯叶、枝杈、病虫枝叶带出大棚,并进行深埋或烧毁,全力消灭虫源。及时清除病苗和弱苗,合理施用肥水,从而提高番茄植株的抗虫和抗病能力。
4.2 生物防治
4.2.1 释放天敌
温室白粉虱的天敌有丽蚜小蜂、烟盲蝽和草蛉等。可在温室白粉虱发生初期,将丽蚜小蜂的蛹卡悬挂在番茄植株中上部的叶子下面。防治效果在80%以上,适合推广与应用[15-17]。
4.2.2 施用农用抗生素
春雷霉素、嘧肽霉素和宁南霉素能有效降低温室白粉虱的存活率和共生菌滴度[18],可在温室白粉虱发生时喷施上述药物。
4.2.3 以菌治虫
利用白僵菌、轮枝菌来侵染温室白粉虱,实现以菌治虫。其中,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400倍液防治温室白粉虱的速效性与持续性均最佳,可进行推广与应用[19]。蜡蚧轮枝菌和球孢白僵菌对温室白粉虱有较强的致死性,且10 d死亡率分别为82.3%和80.5%,防治效果较好[20]。
4.3 物理防治
4.3.1 悬挂黄板
利用温室白粉虱的趋光性,用黄色粘虫板对成虫进行诱杀。移栽后10 d左右就可悬挂黄板,每667 m2悬挂25~30块黄板,高度与植株持平或稍高。9:00前或18:00后,温室白粉虱基本不活动,可一手拿黄板,另一手抖动植株,使成虫粘在黄板上,防治效果较好,也能提前预测温室白粉虱的发生。
4.3.2 高温闷棚
在采收完蔬菜后,高温闷棚可使大棚内的温度≥40 ℃,从而使温室白粉虱的存活率大大降低。
4.4 化学防治
可用噻虫嗪、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等药剂,每5~7 d喷施1次,连喷3~4次,宜在9:00前或18:00后喷药。防治过程中应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结合农事操作,能有效减少温室白粉虱的发生。
除上述常规防治方法外,也可通过种植能驱避温室白粉虱的芳香植物和悬挂能诱捕温室白粉虱的黄色粘虫板+寄主植物挥发物组成的推拉系统,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这能有效防治害虫害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温室大棚番茄产量和品质,对设施农业栽培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9]。
参考文献:
[1]金广田.温室白粉虱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3(8):37.
[2]杨西玲.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6):35-36,39.
[3]李彦蓉,任璐,韩巨才.温室白粉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134-136.
[4]张文娟.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赵悦,戴鹏,臧连生,等.温室白粉虱在雪莲果和烟草上的生物学特性比较[J].环境昆虫学报,2018,40(6):1299-1305.
[6]刘媛媛,孔祥鑫,金永玲,等.温室白粉虱为害对黄瓜不同品种防御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3,35(2):11-16.
[7]陈春丽,郅军锐,匡先钜,等.烟粉虱及温室白粉虱为害后对后续粉虱种群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5,52(1):104-112.
[8]孙亚萍.烟粉虱危害对番茄品质及生理生化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8.
[9]于海利.推拉策略(Push-Pull Strategy)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Z].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20.
[10]刘世建,任丽,宁党锋,等.化学药剂和黄板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6):6-9.
[11]卫秋阳.球孢白僵菌与印楝素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2]王会龙.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技术[N].河北科技报,2020-06-20(6).
[13]史晋鹏,郭玲娟,高俊涛.温室白粉虱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5):34-35,39.
[14]吴艳华.保护地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20(4):46-47.
[15]王会龙.平山县生物防治温室白粉虱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0(4):36.
[16]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等.丽蚜小蜂释放量对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21(10):162-164.
[17]李青超,王立达,赵秀梅,等.烟盲蝽对温室蔬菜白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6):52-55.
[18]李玉婷,白冰,吴元华,等.3种农用抗生素对温室白粉虱及其共生菌的影响[J].农药,2021,60(8):621-624.
[19]刘少兰,张昌容,班菲雪,等.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J].农技服务,2021,38(7):41-42.
[20]孙大平,路茜,王鹏,等.4种病原真菌对桃蚜和温室白粉虱的致病力[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1,43(6):66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