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桔小实蝇研究
作者: 孟庆跃 王生光 王斌 韩浩东 李兆家 高冲
摘 要: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并对桔小实蝇的农业、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进行总结,发现性信息素能有效防治桔小实蝇。2020—2023年,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用性信息素开展性诱捕器防治桔小实蝇成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性信息素对桔小实蝇成虫有明显的诱杀作用,且具有简便、省工、费用低、环保性强、安全性高、经济性好、高效等优点,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为桔小实蝇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桔小实蝇;危害;性信息素;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0-8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19
0 引言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属双翅目实蝇科寡毛实蝇属,又称东方果实蝇,俗称柑蛆、果蛆、黄苍蝇[1]。受全球气候变暖及物流业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桔小实蝇的适生区面积逐渐扩大,并逐步向我国华北地区扩散[2]。2011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发现桔小实蝇成虫[3];2012—2021年,桔小实蝇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的果园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生[4],且危害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桔小实蝇是果园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危害范围广,寄主包括柑橘、香蕉、苹果等46科的250种水果和蔬菜[5-6]。桔小实蝇成虫会将卵产于果实表皮内层,初孵幼虫会向果实中心蛀食,并逐步使果肉粥样糜烂,发育成熟后会从蛀孔脱出,并入土化蛹[7]。如果不及时对桔小实蝇进行防治,会引起大量落果,从而严重影响产量,甚至导致绝产。因此,桔小实蝇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水果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山东省部分苹果、桃、梨、柿子产区,桔小实蝇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平均降水量为650 mm,且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合各类果树生长。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水果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周村区果树种植面积为1 406 hm2,年平均总产量为10 680 t。但周村区果园内桔小实蝇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9—2020年,周村区各大果园深受其害。2019年,周村区南郊镇将近70%的果园中的桔小实蝇虫果率在20%以上,北郊镇果园桔小实蝇虫果率在50%以上;2020年,王村镇个别果园的桔小实蝇危害极其严重,导致全部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由于传统的防治手段效果不佳,桔小实蝇严重危害果蔬业的发展。笔者对桔小实蝇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进行分析,并于2020—2023年连续4 a用性诱捕器防治桔小实蝇成虫试验,分析性信息素对桔小实蝇的防治效果,为桔小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桔小实蝇防治方法
桔小实蝇的防治方法可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8]。其中,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桔小实蝇属物理防治。
1.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作为防治果树病、虫、草害的综合性技术,通过田间果实套袋、清除虫果和烂果、深翻土层等农业技术手段来减少越冬虫源,以实现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目的。农业防治具有生态环保的优点,但其应用受地区、劳动力和季节的限制,导致其效果不如化学防治效果明显,且成本较高,一般用于预防病虫害。
1.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前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性质稳定的化学药剂,不仅会增强某些病原菌和害虫的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降低,还会污染农产品、空气、土壤和水体,从而危及人畜健康,并破坏生态环境[9]。
1.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用一种生物来对待另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一般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危及人畜及农作物安全,也不会使病原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更不会杀伤病原菌和害虫的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但生物防治也存在许多缺陷,如见效慢、要人为进行干预加强、应用成本高、杀虫范围窄、相关药剂与设备等生产工艺复杂、贮存运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等。
1.4 物理防治
20世纪初,化学杀虫剂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大量靶标害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化学杀虫剂的耐受力明显增强,使其抗药性日益增强。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对温度、湿度、光谱、颜色、声音等的反应能力,用引诱、调控等方法来杀死、驱避或隔离害虫。由于大部分雄性昆虫依靠雌性昆虫性信息素来识别和定位异性,从而完成交配,雌性信息素对昆虫繁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控桔小实蝇行为的重要挥发物包括性信息素、植物挥发物、食物源蛋白气味。植物挥发物发挥作用需时久,且引诱效果有限;食物源蛋白饵剂的田间应用效果有待提升[10]。桔小实蝇引诱剂主要成分是性引诱剂,对桔小实蝇雄成虫有强烈的引诱效果,通过配套的诱捕器来吸引捕获雄成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保护寄主免受虫害侵袭。桔小实蝇引诱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STEINER[11]通过试验证明甲基丁香酚对雄性桔小实蝇成虫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陈敏等[12]对桔小实蝇食诱技术进行总结,并结合其他防治手段来实现对桔小实蝇的绿色持久防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场地及材料
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后辛村果园和王村镇王村果园开展试验,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土壤肥力基本一致,管理水平较高;试验区面积为1.34 hm2;供试品种为苹果(红香蕉、金帅)、桃(中华寿桃、美国一号油桃),树龄为12~15 a。
化学防治试验区为王村果园,面积为0.67 hm2,试验用化学药剂为22%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购自周村区农资店);引诱剂试验区为辛村果园,试验区面积为0.67 hm2。
试验用器材有桔小实蝇引诱剂(10 mL/瓶,每个包装有10瓶),购自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桔小实蝇新型诱捕器,购自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 试验区地理气候
周村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3.9 ℃,降水集中在7—8月,年平均降水量为626.8 mm,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1.6 g/m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2%。
2.3 试验时间
试验时间为2020—2023年的4—10月,涉及桔小实蝇1年内的历代。
2.4 试验设计
2.4.1 化学防治试验设计
在果园中选择1个试验区(面积667 m2),且每667 m2施用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30 mL。
2.4.2 引诱剂试验区设计
在果园中选择2个试验区(面积均为667 m2),且试验区之间的距离在10 m以上,2个试验区分别为新型诱捕器+桔小实蝇引诱剂、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将新型诱捕器挂在距地面1.0~1.5 m的果树树冠中,要避免树叶遮蔽或太阳暴晒。于4月10日开始挂灯,至10月15日结束,每隔40 d换1次桔小实蝇引诱剂(共5次),即在4月10日(初挂)、5月20日、6月30日、8月10日、9月20日更换桔小实蝇引诱剂。每667 m2田地悬挂2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每次要装3支引诱剂桔小实蝇引诱剂,2个果园共1 334 m2,全年要用60支桔小实蝇引诱剂。
2.5 试验方法
在同等地力和近似管理条件的不同试验田中,连续4 a喷施化学药剂或悬挂诱捕器,同时要控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化学药剂试验区于每年4—10月喷施药剂,每667 m2施用药液30 mL。施药前调查害虫基数,施药后第21天调查害虫残留数。调查试验区连续3行全部植株上部展开叶上的害虫数和施药后残留害虫数,并计算施药后校正防治效果。其中,用药量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一致。
诱杀剂试验区要定期更换桔小实蝇引诱剂,每隔8 d清理1次,全年约清理30次,统计诱捕的成虫数量,并计算全年诱捕到的桔小实蝇成虫数量。果树结果后,定期抽检一定数量的果实,调查统计全年的幼虫危害株率及虫果率,并计算果园2020—2023年的果实良品率及落果率。
2.6 数据分析
用SPSS 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幼虫危害株率、果实良品率、落果率、虫果率、校正防效、果实平均患虫数的计算公式见式(1)到式(6)。
幼虫株率(%)=(幼虫侵染株数/总调查株数)×100% (1)
果实良品率(%)=(良品果数/总调查果数)×100% (2)
落果率(%)=(落果数/调查株总果数)×100% (3)
虫果率(%)=(患虫果数/总调查果数)×1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