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共生模式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路径探索
作者: 贾孟炎
摘 要:乡村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新蓝海,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助力“两个先行”的驱动轮。研究通过深度走访调研,系统剖析村庄自然资源、非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运用“四位一体”共生的农文旅协同发展模式,从质性角度定义诸暨市岭北桃花谷共生主体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研究表明,乡村农文旅融合应是多元化、多主体、多视角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乡村优势旅游资源,培育特色农文旅融合项目,可以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改善山区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构建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文旅共生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路径,可为当前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引。
关键词:桃花谷;农文旅;共生模式;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0-107-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2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农文旅融合[2]就是要打破传统产业的边界,构建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有助于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3],彰显了农文旅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而桃花源是古人对乡村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4],体现出乡土中国[5]在漫漫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生命力。桃花源成为人们对美好乡村永恒的精神追求[6]。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渴望回归乡村,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和诗意风情,寻找那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其留给子孙后代的一段宝贵历史遗产,可作为当下城乡故事延续发展的伏笔——梦想变为现实的史诗级大剧。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社会,乡村文化[7]包括村容村貌[8]、生产生活[9]、精神状态[10]、邻里关系[11]等,“桃花源”一直是人们想象中美丽乡村的“原型”,但与世隔绝的乡村在今天已经难以存在,历史上即使有,也不可能像《桃花源记》中那样美好。乡村与城市互动[12]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若把《桃花源记》看作隐喻,它揭示了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的重要性。农文旅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杠杆,也是促进乡村各要素流动和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旅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13]。PEARCE[14]调查分析了新西兰农场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旅游意愿和农场主的商业构想。BUSBY等[15]提出了“公司+农户”“农户+农户”“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及股权参与等方式,实现了乡村旅游多元化运用。FLEISCHER等[16]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了访谈,发现农旅融合发展可改善农业产业结构。OHE等[17]考察了日本农业合作社,发现农业和旅游业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可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KHANGAROT等[18]认为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该研究基于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景观设计实践,从多主体共生的视角出发,以农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构建农文旅和谐共生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可行方案。
1 研究对象
1.1 农文旅概念解析
农文旅即“农业+文化+旅游”[19],农文旅融合项目应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休闲为表现形式,需要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并进行功能的创新。农文旅的融合可理解为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突破传统产业界限,实现农文旅产业互动的过程[20]。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也需要跨越产业限制,应用于休闲农业产业,并创新相应功能模块。农文旅综合体是指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在传统农业中结合旅游休闲功能,增加农事体验等服务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民俗体验游是乡村文化的集中展示,以民俗活动为载体开展旅游,能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带来精神上的放松。游客对当地价值的认同和分享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参与文化旅游实践也让当地居民有机会以新的视角审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
1.2 案例地选择与调研
1.2.1 案例地概况
岭北镇属于浙江中部地区山区乡镇,地处诸暨市、义乌市、东阳市三市交界,距离诸暨市区53 km,仅20 min车程就可直达诸永高速陈宅出口,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全域辖区面积为66 km2(其中山林面积为49.21 km2,耕地面积为2.94 km2),现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约12 947人。
岭北镇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绿水青山环抱,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达82.3%,被评定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21]。
1.2.2 村落调研
2023年7—12月,先后6次对岭北镇7个行政村、1个社区进行全面走访和实地调查,深入剖析了岭北镇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现状和特色。结合当地地形和景观特点,确定了将桃花谷农文旅项目设在岭北镇金湾村。金湾村由下田坊、古塘和曼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有377户农户,总人口1 059人,村域面积为3.26 km2,其中耕地0.16 km2,山林2.64 km2[22]。金湾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山岭、古道、原乡村落等独特资源完美融合。该村沿途风景秀美,青山绿水,山峦连绵,是进行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其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人文古迹和非遗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桃花谷现状场地分析表见表1。
1.2.3 客源市场调研
游客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旅游消费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游客的出游动机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客源是项目盘活的核心,是项目盈利的保障,是项目成功的前提。分析好客源市场,项目就可以根据目标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量身策划具体项目。项目策划应充分考虑面向大区域、大环境(一般为省级市场)所对应的客群,从游客的消费现状、消费特征、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入手,岭北桃花谷的主要客源可从地域、旅游人群这两方面重点分析。客源市场调研分析表见表2。
1.3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瓶颈
1.3.1 常住人口较少,年龄结构失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短缺,乡村建设主体空缺的问题日益加剧。主体空缺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常住乡村人口因赴城务工而急剧减少,许多村庄面临消失的危机;二是留守乡村的人口素质持续下降,大多为老年人、儿童、妇女等。男青壮年比例持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状会给乡村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会破坏传统的自然农耕经济,迫使乡村经济探索新模式并加以实践。此外,由于人口外流和经济活动减少,大量农村宅基地长期闲置,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1.3.2 旅游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岭北镇属于典型的山区乡村,交通出行距离较远、建设用地稀缺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目前,该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占比较高;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以粗放型的农副产品粗加工为主。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相对简单粗糙,旅游景点开发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在旅游体系建设方面,不重视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缺乏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1.3.3 旅游宣传方式陈旧,节庆活动引流不足
在社交网络媒体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营销渠道(如电视、报纸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游客获取信息和分享交流的主要媒介。然而,岭北镇目前的旅游宣传仍依赖于传统的推广方式,包括中间商推广及开展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等。当今社会游客搜寻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型营销宣传方式逐步兴起,如携程、马蜂窝、去哪儿、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营销平台在激发游客出游动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岭北镇对于新兴传媒渠道的运用较为匮乏,后期应积极主动拓展宣传渠道。
2 “四位一体”共生理论分析与构建
2.1 理论综述:共生理论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等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共生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自然联系,属于生物学范畴[23]。然而,当今共生现象的研究已扩展到经济、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延伸到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如何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乡村各要素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应遵循共生理论的基本法则[24]。农文旅融合共生的理念已延伸到价值共创领域,价值共创理论源自运营管理的生产管理领域,强调消费者作为企业重要生产要素的作用。当这一理论拓展到经济(或社会)行动主体分析时,价值共创活动从单一的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之间的“一元交互”,发展为所有参与者之间复杂的“网络系统”多元交互形式[25]。
2.2 “四位一体”共生模型构建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妥善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新型的乡村农文旅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共生,涵盖政府、企业、村民和游客多方共同参与的模式,实现共存共生、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价值的潜力需要通过策划一系列创新活动得以彰显,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为切入点、以非遗文化为设计元素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加工销售农副产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政府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的顶层战略规划,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服务保障体系,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时注重农文旅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智慧科技融入和自然生态保护等。村民和游客也参与乡村旅游价值创造过程,共同参与文旅产品设计、推介和改善。村民可在居住地就近就业,在企业从事农文旅相关工作、参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活动。通过综合规划和布局乡村旅游景观,可以优化空间配置,吸引城市居民融入乡村,激发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农文旅融合共生理论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乡村发展的基础主要包含乡村的土地资源、风景资源、区位资源、文化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26]。在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需要注重产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三者的和谐共生。乡村产业资源包含传统农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文化氛围、文化内涵和文化形态等(如乡村的地域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美食文化等),是物质价值与能量交换的媒介。乡村旅游通过激活乡村的山林、农田、传统建筑、水系景观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使游客与乡村建立情感联系,唤起游客的乡土情怀,同时也促进乡村资源的流动与产业整合[26]。
3 “农文旅”驱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3.1 规划主题定位
岭北桃花谷景观规划设计以“千万工程”实施为背景,立足全域景区发展目标,融合“四位一体”共生发展模型,注重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主题设计以《桃花源记》为原型衍生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为主线,培育以桃源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态,营造“桃花香满天,花香如丝”的意境。同时,注重周边村落的有机更新、整洁有序、风貌协调、乡土特色等;按照“面上大美、线上靓丽、点上出彩”的规划原则,整合利用现有项目,活化生态资源,涵养岭北大美气质。当地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讲好乡村故事,打造展现两山转换、名山带富、中国和美乡村示范窗口。岭北桃花谷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效果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