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 李懿涵 王惠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逐渐失去生命力。为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者需要对乡村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重塑。为丰富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活态传承理念和传统村落概念的基础上,总结活态传承理念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基于活态传承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原则,并以洛阳市魏坡村为例,从乡村建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等方面探讨活态传承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策略。活态传承理念可有效指导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有助于传统村落的全方位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活态理念;传统村落;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0-118-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0.026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在实现乡村快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统村落和乡村景观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我国乡村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然而,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缺乏与传统村落的深度融合,更新策略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导致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成效不显著。可见,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仍需从多个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活化,按照村落的原有肌理与生长规律,以合理的规划、适宜的尺度及生态的方法优化空间物象关系[1]。为探究活态传承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更新设计策略,笔者以洛阳市魏坡村为例,对活态传承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活态传承理念与传统村落概念分析
1.1 活态传承理念
活态传承理念作为一种保护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方法,其核心在于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的本质特征。活态遗产以“活态”为核心,以“静态”为基础,以“动态”为创新手段,通过动静互补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性、活态性、依附性等多个层面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活态传承强调的是在非遗的原生环境和社会语境中进行传承与实践活动,确保传统艺术、手工艺品、民俗、表演艺术和传统医学知识等这些文化表达能够保持其自身活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创新和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活态传承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传统工艺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者尝试将活态传承理念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乡村旅游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并提出从物质活化、精神活化、产业活化和机制活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全面活化[3]。
1.2 传统村落景观
传统村落景观作为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见证了我国农村文明的历史演进,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看得见的传统文化明珠,也是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4]。一方面,传统村落凝聚了世代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我国乡村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建筑风格和社会风俗。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既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传统村落通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景观,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这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时期的重要遗存,还是乡村文化遗产的宝库。总之,深入探索传统村落,能够领略古代村民的智慧与生活方式,深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2 活态传承理念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
2.1 保持并激活传统村落的文化生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在寻求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道路时,唤醒其文化活跃性和维系社会经济运作显得尤为关键。古村落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利用活态传承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可以保持并激活传统村落的文化生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活力。首先,在此过程中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庆典活动及搭建文化展览馆,可以提升民众对乡村文化的信赖感与归属感。其次,可以在保护好现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以乡村文化产业化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彰显乡村文化生命力[5]。最后,在为村落带来收益的同时,可以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思维,促进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融合,提高乡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标准,推动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升传统村落景观的活力
丰富传统村落景观的活力,目的在于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提高村庄的吸引力及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景观保护致力于为其注入时代的活力[6],这不仅能改善物质环境,还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引下,传统村落景观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而并非孤立地存在。活态传承强调传统村落景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尊重和保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强调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其精神本质和价值观,不断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积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为传统村落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另外,活态传承可通过引入艺术与创意元素、活化利用空置房屋和美化自然景观等方式提升传统村落的景观质量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充满活力的居住和旅游空间,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活态保护作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重要理念,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路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此将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建设理念和实践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7]。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景观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传统村落景观保持原貌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具体来说,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类型,要通过创新空间使用和提升空间品质等策略促进其活化发展,推动传统保护机制和现代发展共生融合,促进传统村落振兴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8]。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推动下,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历史记忆和生态特色会进一步得到挖掘和传承,生态环境会得到有效保护,旅游业会得到蓬勃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传统村落也将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原有的魅力和特色。
3 基于活态传承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原则
3.1 挖掘乡村文化,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因具有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誉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和“博物馆”[9]。具体来说,在探寻村落文化基因的过程中,要深入村庄的每个角落,发掘包括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基因和生活信息等在内的村落文化进行整理,更好地理解村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坚实的力量。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村落的文化保护极为重要,这些留存下来的东西既是乡村文明的见证,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机[10]。因此,有关部门与机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开设技艺培训班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让更多民众了解和认识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保障。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古老的村落恢复往日的活力,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3.2 整合传统村落景观体系,构建活化公共空间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多种功能,是反映村民日常生活需要、改善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空间[11]。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的景观体系逐渐被破坏,公共空间也日益萎缩。因此,要灵活运用公共空间,还原当地民俗民风、复兴乡村传统艺术文化,从而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使传统村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与保护[12]。首先,在传统村落景观要素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村落景观特色,结合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将村落公共空间打造成过去与未来、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复合型村落景观空间[13]。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手工艺品展示会等活化公共空间,吸引村民和游客参与,增加村落活力。其次,利用现有的公共空间设立文化展览馆、图书馆、茶馆等场所,让村民和游客在享受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再次,各地应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手段,强化传统村落的规划与管理,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确保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系统整合与建设,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
3.3 增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设计
目前,传统设计文化与近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传统设计文化逐渐被摒弃,设计师倾向于运用和模仿西方设计文化,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14]。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核的保留和对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都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传统与现代融合性设计。这种设计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观上,还表现在内部功能与结构上。
首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设计使建筑外观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师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感。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展示了现代文明的成就,成为城市风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设计在建筑内部功能与结构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内部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兼顾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和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创造出既符合传统观念又具有现代功能的居住环境。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传统建筑在承袭原有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更加稳固、安全、节能。
总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设计作为一种充满智慧与创意的设计理念,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又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未来的建筑实践中,这种设计风格将会更受关注和推崇。
4 实例研究——洛阳市魏坡村活态传承景观设计
洛阳市魏坡村历史悠久,有豫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群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该地区一直保持着原始的乡村特色,但其建筑外观略显陈旧,曾经富含独特魅力的乡村景观如今已所剩无几。在此情形下,魏坡村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古建筑保护与活化为指导思想,以村庄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艺术赋能、文化再造、设计共生的方式,营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彰显特色文化的乡村新场景。
4.1 乡村建筑方面
魏坡村的核心区域坐落着一个重要的古建筑群,这是清代顺治年间卫氏家族的祖先卫天禄及其后人所建造的综合性宅院。该宅院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古宅于一体,可以展现出官宦世家的生活场景。经过适度的修缮与提升,这处古建筑群在保留原有结构及风貌的基础上,更显庄重典雅。村庄内新旧建筑并存,和谐共处,并且在新与旧的演变中呈现了乡村的发展历史。村内重点保留了一条以古宅院和古国槐树为基础延伸出的无形线,将新与旧分割开来。分割线前,通过对古民居进行改造与更新,园区内衍生出一系列艺术装置、主题展览和主题论坛等;分割线后,古老宅院依旧透着古朴与沧桑。新旧建筑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过去的建筑也留住了记忆的乡愁,展现了地域建筑发展的历史文脉。
此外,新式建筑立足于原有的建筑形态,融汇现代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与先进技术,还原了乡村独有的建筑文化景观。以魏坡村入口处的快闪空间为例,在旧民居的屋顶样式上搭配大面积落地玻璃,融合现代化的商业内容,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内容。屋顶还原了魏家坡古民居的硬山顶,并保留着不同寓意的脊兽,建筑上也呼应了依坡而建的古民居的参差错落。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设计,使建筑外观在整体上保留了魏坡村最淳朴的乡土风情,同时也展现了乡村文化与建筑设计新理念相结合的独特韵味。
4.2 公共空间方面
4.2.1 商业空间布局
魏坡村运用多样的手法重现了乡村传统生活气息,形成了具有独特体验趣味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筑上巧妙地融入了现有传统文化和高墙、巷道等元素,使人们在穿行过程中感受到乡村宁静的氛围。对公共空间进行活化构建,无论是店门外的座椅,还是广场、台阶、树下和草坪,都成为人们休息、嬉戏和交流的场所。而戏台,则带来了村落公共生活和公共交流的回归,乐队与居民游客的围坐,将乡土中国村落生活的现代诠释推向了更新的篇章。每家店铺,虽然风格迥异,但整体上却有一种乡村的和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