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王诗镝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梳理当前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提质增效不强、利益联结不够、要素保障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强化“三品一标”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保障体系等对策,以加快推进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产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4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1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几年来,贵州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有机结合,大力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分析当前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对加快推进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 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1.1 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

1.1.1 确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贵州省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条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发展理念,在全省选择12个重点产业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1.1.2 发展林下经济

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贵州省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大力发展林禽、林药、林蜂、林苗等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贵州省通过大力实施林下特色种植、林下特色养殖、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工程”,将良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3 发展乡村旅游

贵州省借助独特的农业资源、文化特色、产业优势、林业资源、居住环境和地域风情等乡村要素,创新开发一系列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包括乡村度假、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和森林康养等类别;同时,特别注重推进特色村寨、现代农庄、采摘园、田园综合体、农事乐园和民宿客栈等项目的建设,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

1.2 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

1.2.1 专班化推进

贵州省成立了12个产业专班,实地调研和督促项目实施进展,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并协调帮助解决困难,促进项目建设和产能提升。

1.2.2 高端化指导

贵州省在全国范围内聘请院士和行业领导者担任产业发展顾问。同时,在省级层面,组建由专家构成的专业团队,组建了共计1.3万余人的高端专家技术指导团队,对12个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1.2.3 集中化投入

贵州省投入了45亿元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撬动不低于200亿元的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设立规模达138亿元的“贵州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通过动员高达784亿元的银行信贷资源,为1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提供资金支持[1]。

1.2.4 制度化保障

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和制度上确保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1.3 纵向延伸,打造全产业链

在特色农作物种植方面,贵州省已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例如,遵义市的辣椒产业已经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市场销售、品牌建设和会展活动的全面布局,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全产业链条;麻江县全力打造集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生态畜牧方面,贵州省奋力构建生猪、牛、羊产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贵州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优化饲料生产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屠宰工艺以促进肉类加工,以及拓展市场渠道以增强销售能力,致力于将生猪、牛、羊等养殖业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链条健全、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支柱产业[2]。在生猪产业方面,贵州省主推“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实施千企(场)改造工程和千企(场)引进工程,以强化、补充和拓展产业链条;在牛羊产业方面,贵州省以标准化为抓手、规模化为路径、品牌化为目标、市场化为导向,致力于打造全国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

1.4 联农带农,优化利益联结

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贵州省积极探索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如石阡县任家寨村探索创建“组织共建、发展共商、资源共用、风险共担、社会共治和成果共享”的“六共机制”。在组织共建上,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在发展共商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在资源共用上,由村“两委”利用其组织和人力优势及村集体资源,为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矛盾调解、技术支持和市场发展等服务[3];在风险共担上,通过“股民全民化”,使村民共担风险,全面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在社会共治上,对村民实行计分制管理,构建一个涵盖产业、干部与群众、责任联系的“三联到户”模式,同时形成德治、法治和自治“三治合一”的体系;在成果共享上,研究并实施“2422”分红机制,该机制规定:村民整体分红比例为20%,用于持续发展的资金占40%,管理者的奖励占20%,贫困家庭额外分红比例也为20%。“六共机制”的创建,增强了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壮大了村集体资产,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三方共赢”。

2 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提质增效仍有空间

2.1.1 优强品牌效应不强

目前,贵州省12个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多数属于新培育起来的年轻产业,其发展历史较短,受制于品种、品质、品相等因素,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尚未完全体现,因而尚未打造出一批优强品牌。例如,尽管贵州省的花椒品质优良,但在市场上却难以卖出高价;贵州省的茶叶虽然健康,但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销售鲜叶获取利润;贵州省的刺梨虽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在产品销售和品牌宣传上仍存在瓶颈。

2.1.2 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够

由于贵州省多山且土地破碎,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仍然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仍然较高。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部分产业尚未摆脱传统生产方式。

2.1.3 产业整合度不足

贵州省乡村产业整合度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特色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调研发现,除了辣椒、茶叶等少数产业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链外,多数产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销售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难以获得产品的定价权和市场议价权。第二,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民增收渠道较窄。除茶产业、特色林业、精品水果外,其他特色产业在多产业融合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与旅游业、餐饮业、保健业、娱乐业、休闲业、体育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足,导致农民增收渠道较窄。第三,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多数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知名的龙头企业匮乏,不能有效带动传统和现代、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要素融合。

2.2 产业整合度不足,利益联结有待优化

在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度不高,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上热下冷的局面,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2.2.1 利益联结方式单一

目前,贵州省农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利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另一种是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获益。通过就业或劳务收入,以及企业价值增长获益的农民较少。

2.2.2 利益联结松散

在贵州省现有产业发展模式中,产业发展与农民收益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民大多仅能从土地流转或公司分红中获益,未能参与产业发展过程,难以获得更多的稳定收益。

2.3 要素保障明显不足

在资金投入上,目前,贵州省各级财政资金和项目投向仍存在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对龙头企业培育、农业机械、良种培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致在激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存在不足。贵州省尚未构建起多元化投资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体系[4]。

在人才保障上,由于缺乏有效的院校、企业合作机制,贵州省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在贵州省花椒产业中,随着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选种育种人才、种植技术人才供应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对特色产业的专家团队和顾问团队组建不足,难以支撑乡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此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不足、教育水平限制及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等因素,乡村特色产业面临人才储备与任用机制滞后的问题,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5]。贵州省对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的培育支持力度不足,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鼓励机制尚未形成。

在土地保障上,由于贵州省土地比较破碎,规模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受制于土地流转问题,部分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3 促进贵州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三品一标”发展

3.1.1 加速培育“三品一标”

贵州省应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强化绿色农业投入品管控,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速培育“三品一标”,努力保障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品牌建设提升行动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区域公用品牌的塑造,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必须从源头着手,贵州省应着手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在品种改良、优质种子生产及传统种源的保护方面,贵州省需要增加投资力度,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3.1.2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一是要加快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贵州省应出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特色产业生产、运输、加工等各环节。二是加大强标准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特色产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规范,让小农户便于按标准生产。三是利用行业领军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推动特色产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3.1.3 构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一是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的质量与安全监管机构,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队伍,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二是加快特色产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率先将绿色、有机等品牌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建立特色产业产品生产信用档案。三是强化属地管理和生产主体责任。在乡村特色产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广农业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生态种养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降低农药化肥对生长环境的污染。

3.2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贵州省应针对农民的现实情况,积极引导其共商特色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应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了解特色产业是农民参与的前提。因此,当地除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外,还应注重发挥村“两委”的桥梁作用,确保信息能够顺畅地自上而下传递。规划编制部门应构建一支专业的、持续运作的第三方调研团队,以现场考察为基础,将农民的需求汇集起来,并保证信息上达的畅通。贵州省应以机制为保障,建立相关的需求反馈体系,及时了解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及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依据测量数据,有的放矢地及时进行调整,以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的预先保障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