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 盛立 杨永丰

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0

摘 要: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重庆市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绅士化演化的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从发展阶段看,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在乡村振兴时期经历了他力型绅士化和自我绅士化两个阶段;从演化类型看,组织型绅士化、地产绅士化、旅游绅士化和生态绅士化等多种类型并存一地,共生共荣;从动力机制看,我国乡村绅士化是政策、自然、文化、市场和技术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的体制、制度和发展现实奠定了我国乡村绅士化的中国基调,而村域间的“泾渭”之别形塑乡村绅士化的路径更替和类型演化。

关键词:乡村绅士化;演化类型;演化机制;行动者网络;大观原点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04-8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01

0 引言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一直被作为解决我国乡村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乡村转型发展,乡村的本源价值在此战略背景下得以显现,并由此开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乡村发展路径[1]。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过程,乡村绅士化与乡村振兴相伴而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乘上了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资本、人才等要素不断流入乡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产业融合升级、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些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迁居乡村和大量农村居民高势能回流,引致乡村景观更新和阶层重构,催生出乡村绅士化现象。目前,我国对乡村绅士化现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对绅士化的探讨主要围绕乡村绅士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倾向于将乡村绅士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及理论方法加以研究,缺少对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引发的绅士化现象的专题研究,且案例地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城中村、城郊村和中西部传统村落、艺术型乡村、旅游型乡村,对由乡村振兴政策全面驱动的绅士化乡村的探讨较少。大观原点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区域内的社会景观、文化环境、经济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转型与提升,其乡村绅士化发展多元而丰富,具有案例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鉴于此,笔者选取重庆市南川区大观原点为典型案例地,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大观原点绅士化演化过程及类型,探讨乡村振兴型绅士化的动力机制,为当下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借鉴。

1 研究区域、研究思路及数据搜集

1.1 研究区概况

以重庆市南川区大观原点为主要研究区域,包括大观原点项目辐射带动的5个镇、27个村。大观原点位于重庆生态大观园的门户——渝湘高速大观互通口,距南川城区约20 km,距重庆主城区约42 km(图1)。该区域背靠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佛山,环境优美、气候优良、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是南川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地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富”资源(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锶)和“三优”禀赋(优越区位条件、优良生态环境、优厚文旅资源)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康养福地、底蕴深厚的人文胜地、山清水秀的生态花园、富裕文明的幸福家园。现有中药材、蓝莓、草莓、香草、荷花、百合等10个千亩农业产业园,为其带来约3.5亿元的产值,另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也位于该区域内。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观光农业、康养地产、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落地此处,农家乐、民宿、露营经济随之迸发。至今,区域内多个乡村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村、重庆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美誉,其中大观原点作为2020年重庆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之一,中国旅游协会称其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重庆”样板,其是精心塑造的现代农村名片、2022年“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因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过程中绅士化主体和诱发动力多元,便于呈现乡村振兴影响下的乡村绅士化演化的类型与机制,所以笔者选择此处为案例地作质性研究。

1.2 理论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为理论基础,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解构乡村振兴影响下绅士化演化过程及发展路径。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一种科学实践研究理论,依托网络系统模型呈现行动者之间的动力关系,将要素的流动和网络化的互动形态都纳入分析范畴,为研究乡村问题的整体性、多重性、多样性以及多变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2]。ANT网络的本质是一种描述事物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事物本身,强调工作、交互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网络”,行动者(Actor)、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和转译(Translation)是ANT网络的核心概念[3-4]。在网络中,内源或外生、个体或群体、人类或非人类所有能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事物状态的存在和力量都被视为广义平等的行动者[3]。行动者在实践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并演进成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演化着的异质性网络[5]。行动者通过行动构建网络的动态过程被定义为转译,行动者的角色功能和价值定位在转译过程中发生变化且被重新定义[6]。转译过程是ANT研究的核心内容,通常由4个阶段构成:问题呈现(Problematisation)是核心行动者通过定义问题建构网络和利益联盟,同时使不同行动者接受定义,即将核心行动者的利益实现途径转化为网络中的0PP(强制通行点);利益赋予(Interessment)即通过各种装置和策略使网络中的行动者成为利益共同体;征召(Enrolment)即定义和协调各种角色,尽可能多地将行动者纳入网络,其实质是利益赋予的结果;动员(Mobilization)即核心行动者上升为整个网络联盟的代言人,通过权力行使和任务赋予使所有行动者发挥自身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因利益分歧等原因产生偏离网络的力量即异议[2,7]。行动者网络将乡村人类和非人类、内生和外源的行动者都置于同一个网络体系中,可以更深入、全面地揭示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网络建构与利益联盟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将大观原点绅士化共同体纳入ANT分析框架(见图2),借助“转译”思维直观、系统、动态地展现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中行动者间的相互联结,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乡村振兴影响下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

1.3 数据搜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历时性田野调查,主要以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搜集必要数据,并搜集二手资料以补充本地经济和土地变迁情况。于2022年12月15日、16日进入大观原点,以实地调研为主、文献阅读为辅,确定研究主题,在参与式观察和开放式访谈中,获取乡村振兴推进情况和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的直观印象,通过对一手数据的编码分析,结合文献阅读,确定研究主题。2023年7—10月,多次往返案例地系统搜集数据,在此期间以原点游客接待中心和黎香湖为据点对案例地进行跟踪调研。对15位本地村民、4位农家乐和民宿经营者、3位本地商户、10位游客、3位政府工作人员、3位投资建设者、3位迁入者、3位研学人员共44位受访者(表1)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在15~60 min。对本地村民的访谈主要围绕村内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的变化,他们的生计、旅游参与和村内事务参与情况、住房翻新情况、与外来暂住人员的关系以及对村内变化的感受等;对农家乐、民宿经营者和本地商户的访谈增加经营状况、政府支持力度、接待对象特征等;对游客的访谈则是围绕对大观原点的印象、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振兴感受、重游及推介意愿等;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主要围绕政府在村镇发展中的作用、规划思路、对外来迁入者的态度,村内建设用地情况,乡村振兴发展情况、推进程度、方法、困难和成就等;对投资建设和开发者的访谈主要围绕经营业态、消费构成、投资建设方式、运营成效、与村民和政府的关系等;对迁入者的访谈主要围绕他们迁入之前的工作、家庭和居住情况,迁入的原因,迁入后对村镇乡村振兴工作和乡村发展的感受及与村民的关系等;对研学人员的访谈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及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此外,走访原点项目中心、大观、黎香湖镇政府与行政村村部,搜集政府公开工作报告、文件、年鉴、规划和统计数据,关注“南川方竹论坛”“大观原点”“黎香湖”等微信公众号及案例地其他网络动态,将其作为研究补充资料。

2 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演化过程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乡村游的热潮,乘此东风,“十二金钗大观园”、农事采摘基地、黎香湖湿地公园、川军血战到底等乡村旅游项目重焕生机,大观原点迸发出短时、大量、周期性的休闲旅游活动。在战略引导下,政府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推动当地蓝莓、茶叶和中医药种植基地的发展,以农带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大观原点以农产品和中医药种植为产业基础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掘地方非遗文化、原乡文化和康养资源升级乡村旅游,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农、文、旅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三产深度融合,成为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观原点发展过程,研究参考PHILLIPS等[8]对英国城郊“绅士化蝶变”和谭华云等[6]对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发展历程的研究遵循的绅士群体更替与绅士化路径变迁,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和大事件,最终将大观原点乡村绅士化发展历程分为形成(他力型绅士化:2017—2020年)和发展(自我绅士化:2021年至今)两个阶段。

2.1 他力型绅士化:行动者网络的建立

在形成阶段,大观原点主要依靠政策、政府等外部力量驱动其社会空间和经济结构发生绅士化转变。该时期,其健康地理环境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区位优势不明显,无法成为舒适移民和投资开发商的重要吸引物;村民和村集体虽然对乡村的需求迫切,但其力量相对有限,无法承担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践行者和乡村发展的主导者,成为绅士化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投资拨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更新乡村空间,流转土地活化乡村土地资源,出台政策和制定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提到“在原点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确实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前期。我们依托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争取了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此外,以在政策和政府组织引导下进入乡村的新农人、投资商和本地商户为代表的经营户,成为原点农业转型和旅游建设的参与者及乡村发展转型的辅助者,这些辅助者表示,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为其进入大观原点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大众游客在休闲、观光、旅游等乡村空间消费过程中同样助推了乡村物质景观的变迁。因此,形成时期大观原点绅士化的人类行动者主要包含政府、村委会、经营户、大众游客、乡绅和村民等,非人类行动者主要包含政策资金、房屋、土地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和非遗文化等,各行动者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阻碍,如图3所示。

行动者中政府对于解决自身问题的诉求最大,是引导行动者网络建立的关键行动者。政府汇聚其他行动者面临的问题阻碍,形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制通行点(OPP),以此响应和协调各类异质行动者的利益诉求。该时期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和目标,通过行政、土地、市场、环境等多种方式征召动员尽可能多的行动者进入联盟:行政征召,政府出台地方政策、制定规划、整合行政资源、松绑土地政策,整合升级乡村旅游项目,坚持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吸引人才、资本、市场进入;土地征召,政府创新乡村土地资源流转方式和方向,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活化乡村土地资源,使地产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农业转型发展成为可能;市场征召,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放开市场约束和刺激市场活力,催生多元要素流入乡村,而种植园、观光农业的出现将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纳入消费市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征召,政府以红色、非遗等文化资源、田园风光和健康地理环境驱动乡村旅游发展,利用大观原点独特气候、土地资源吸引新农人进入乡村地域。此演化阶段主要的异议来源于政府工作人员的频繁调动使得当地政策规划的实施出现断点,乡村发展受阻,同时当地村民参与度低,其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异议。总之,在政府主导的绅士化形成时期,为满足各类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和预期目标,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征召动员多元行动者进入联盟,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并通过利益协商和行动联结解决异议,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行动者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