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作者: 赵冬梅

摘 要:猪链球菌病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且传染性较强、致死率较高。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与普及,有助于基层养殖户掌握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从而确保生猪养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基于此,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9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22

0 引言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关节炎、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病后生猪机体会受到较大伤害,且死亡率较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感染猪链球菌病而死亡的生猪超过1.5万头,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应掌握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损失,并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1 猪链球菌病概述

1.1 病原特点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可在空气、灰尘、食品等环境中生存14 d,在动物体内存活数周,能在病猪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脑组织及肝组织等部位检出。

1.2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生猪对猪链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与成年猪相比,仔猪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更强,死亡率更高。此外,猪链球菌2型能感染人类,可危害养殖人员、兽医、运输司机等与猪群接触较为密切的人群健康。隐性感染猪、患病猪、病死猪是猪链球菌病的重要传染源,会不断向外界环境中排放病菌,导致健康猪群在接触后染病。该病菌也会垂直传播,即患猪链球菌病的母猪所生产的仔猪也会感染发病。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传染性较强,常会形成较大规模的疫区[1]。

2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养殖户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对链球菌病进行初步诊断。由于猪链球菌病的致病菌不同,临床上会表现出不同症状,可分为败血症型、关节炎型、脑膜炎型、淋巴炎型。

2.1.1 败血症型

败血症型的最急性感染会导致病猪突然倒地死亡,急性感染会导致病猪体温异常升高,最高可达42 ℃(这表明病猪正经历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且病猪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完全废绝,活动意愿显著降低。大多数病猪卧地不起,其可视黏膜变为潮红,眼睛流泪,并出现脓性分泌物;少数病猪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转圈、肢体僵直等。随着病情发展,病猪被毛会变得粗乱,皮肤失去光泽,躯体皮肤变为紫色,并出现淤血斑块,个别病猪可能会因疾病严重而倒地不起,最终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死亡,且死亡的病猪口鼻处可能会流出红色泡沫样物[2]。

2.1.2 关节炎型

感染猪链球菌引发的关节炎会使病猪的关节部位出现肿胀,使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病猪活动量显著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会出现跛行现象。若炎症较为严重,病猪可能会瘫痪,并直接影响其采食行为。由于运动受限和采食减少,病猪体重增长会受到影响,导致养殖价值降低。

2.1.3 脑膜炎型

猪链球菌2型菌株会侵害病猪脑部。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变化并不明显,但食欲会逐渐减退,并伴随便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会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走路像“醉酒”一样不稳,且病猪在行走时,要倚靠墙体或栏杆来维持平衡,个别病猪可能会出现漫无目的行走、转圈等异常行为。病情进一步发展后,病猪的站立能力会逐渐丧失,通常会蜷缩在猪圈一角,在受到惊吓时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且表现出神经系统的高度敏感,躯体可能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抽搐;严重时,病猪会表现出短暂性的角弓反张,即背部向上弯曲。发病较急的病猪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并表现出脑膜炎型的急性致死性;病程较长的病猪,除持续的神经症状外,还会出现跛行,最终因消瘦而死亡。

2.1.4 淋巴炎型

感染E群链球菌后,病猪会表现出淋巴炎型症状。在发病初期,病猪体表的淋巴结会出现轻微红肿。随着病程的进展,红肿症状会逐渐加剧,淋巴结肿大也会变得更加明显(淋巴结直径甚至达5 cm),触诊发现手感偏硬且温度较高;病猪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且淋巴结肿大可能会影响病猪的呼吸和进食,从而造成呼吸障碍和进食困难。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肿大的淋巴结中央部位将逐渐变软,自行破溃后会流出绿色脓汁。当所有脓汁完全排出后,病猪症状会有所缓解,病情进入恢复期,整个病程大约持续15 d[3]。

2.2 病理诊断

对不同症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其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对表现为败血症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其全身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症状,且肺脏、心脏的充血比较严重;能观察到心脏中有纤维性化脓,内部积聚有大量浆液;肺脏淤血、出血严重,肺泡内存在大量浆液。对表现为关节炎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病变部位集中在关节位置,关节血管充血,关节炎症明显,关节囊壁变厚,表面有破损的斑块,且关节周围组织严重充血、肿胀,内部含有大量关节液。对表现为脑膜炎型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病变主要集中在脑部,病猪脑脊髓液增多,脑部充血、出血严重,还会在脑膜上观察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对表现为淋巴炎型病的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病变主要集中在颈部、咽部淋巴部位,这些部位出现肿大、化脓情况。

2.3 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之一。检验人员通过对病死猪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和培养,从而确认是否存在猪链球菌。首先,在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死猪的肝脏、肾脏和心血、脑脊液等,并将试验样本尽快送往实验室,以免样本出现降解或细菌死亡。在运输过程中,要在4 ℃的条件下保存样本,以保持生物学活性和细菌的检出率。其次,对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和革兰氏染色,并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样本中的细菌形态,如果观察到链状排列的球菌或杆状菌,可初步判定样本中存在猪链球菌。最后,以绵羊血平板为细菌培养基(厚度通常为4 mm),将处理后的样本液体通过接菌环进行划线接种,并将接种后的平板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8 h,猪链球菌会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通常为灰白色,形状类似露滴状[4])。

3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要点

3.1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是确保猪群健康、降低猪链球菌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科学选址。应选择远离污染源的场地建设养猪场,并避免与其他畜禽养殖场过于接近,从而减少外源性病菌的侵入。二是科学划分养殖场布局。对猪只的生活区、饲料存放区、医疗区和污物处理区进行明确划分,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提高防控效率。三是科学设计猪舍。设计时应注重通风、排水和清洁卫生。良好的通风系统能确保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排水系统能避免污水积聚,能有效防止细菌滋生。四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高密度的养殖环境易造成猪群间的密切接触和应激反应,从而增加疾病传染的风险。养殖户应根据猪只的体型和生长阶段来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猪只的舒适和健康。

3.2 做好卫生管理

加强卫生管理不仅能有效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还能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一是要定期清理和消毒猪舍地面,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地面进行彻底消毒;对于极易藏污纳垢的猪舍墙壁,可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并消毒。二是做好设备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养殖场内使用的设备(如喂料器、饮水器、工具等)应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消毒剂,并定期更换消毒药物,以确保对链球菌等病原菌进行有效杀灭。

3.3 强化引种检疫

引种检疫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来猪只将病原菌带入养殖场,杜绝疾病的传播和暴发,具体措施有以下3种。一是做好对引种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养殖户应提前了解引种地的猪群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从而判断引种猪只的健康风险,确保所引入的猪只来自健康且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环境。二是加强运输管理。应确保运输车辆的卫生条件良好,并对车辆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减少车内病原菌数量;要确保运输过程中避免与其他来源不明的猪只接触,防止疾病的交叉传播。三是做好隔离工作。引种的猪只在到达养殖场后,要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期间,应对猪只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查,监测是否出现疾病症状(如体温异常、食欲减退等),并在隔离饲养30 d、确定猪群健康后,才能混入原有猪群中。

3.4 科学接种疫苗

在猪链球菌病疫苗接种过程中,常用的是猪链球菌灭活疫苗,采用肌内注射的接种方法。仔猪每次接种2.0 mL疫苗,母猪每次接种3.0 mL疫苗。其中,仔猪在21~28日龄首免,并在疫苗接种20~30 d后,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接种;母猪在产前45日龄首免,在产前30日龄按同剂量进行第2次接种。接种疫苗期间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且在接种后的第7 d应该进行抗体检测,确保免疫效果;对发现免疫效果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补种工作[5]。

3.5 紧急治疗

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采用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及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在确诊后,要结合病猪的病情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可肌内注射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药量为8~10 mg)、头孢菌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药量为2 m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药量为0.1 mg),每天用药2次,早晚各1次,连续用药3~5 d。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肌内注射氯丙嗪药物,每头猪用药量为10 mg,每天用药1次即可[6]。此外,中药对猪链球菌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用野菊花(60 g)、生石膏(60 g)、连翘(35 g)、生地(35 g)、金银花(35 g)、蒲公英(35 g)、淡竹叶(30 g)、全身(30 g)、地丁(30 g)、黄芩(15 g)、黄连(15 g)、知母(15 g)、栀子(15 g)、甘草(15 g)、丹皮(15 g)加水煎煮,大火煮开后文火煎煮30 min,待温后过滤出药液,一次性喂给病猪,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 d。上述药剂用量为1头成年猪或者5头25 kg仔猪1 d的用量[7]。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链球菌病的致病性较强,对猪群乃至养殖人员的健康都会造成较大损害。因此,广大养殖户有必要增强科学防控意识,在日常饲养中加强对猪群的巡视与管理,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采取有效诊断及治疗措施,并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做好卫生管理、强化疫苗接种等措施来提高对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效果,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保障猪群健康。

参考文献:

[1]单嘉男.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J].北方牧业,2024(15):17.

[2]王丽娜,李满.规模化养殖场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控对策[J].中国畜牧业,2024(14):82-83.

[3]李永德.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探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4,45(7):43-45.

[4]乌日斯哈拉.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24(12):31.

[5]朱琳.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24(5):99-100.

[6]俞晨东.一例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24,46(3):69-70.

[7]余国华,金艳冬.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鉴别诊断与综合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23,45(1):47-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