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作者: 马瑞娟 何奎 高泽鹏

摘 要:随着种植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不断增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势在必行。研究综述了当前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现状,分析总结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148-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36

0 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1],主要是由不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地膜等)、随意排放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不及时或不当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不仅破坏水体和土壤环境,还对居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农产品的优质供给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立足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着力构筑绿色产业体系。研究对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1 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随着种植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临夏州地膜、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废旧农膜、畜禽粪便、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也不断增加。2023年,临夏州使用农药228.7 t、农膜1.32万t,产生秸秆80.4万t、农药包装废弃物12.51 t、畜禽养殖粪污756.67万t、尾菜24.17万t。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氮、磷等元素残留在土壤中并通过渗透作用污染地下水,严重破坏地下水生态系统[3]。未回收的地膜长期存留在土壤中,不仅会严重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还会造成耕地“白色污染”问题。对地膜残留监测点筛查取样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州地膜残留平均值为2.32 g/m2。此外,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种废弃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州的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 临夏州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护全州农业生态环境,临夏州重点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尾菜处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1 在治理农药化肥污染方面采取的措施

2.1.1 全面推进统防统治

临夏州建立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用量少且防治效果好的高效低风险农药,采取理化诱控、天敌利用、生态控制等措施,对症选药、轮换用药,适时适量用药。2023年,临夏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8.62%,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60%。

2.1.2 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农作物实际生长需求和田间管理方式,临夏州开展土壤检测、田间试验、完善土壤养分数据、完善施肥方案、改进肥料配方、提供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等工作,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2023年,临夏州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化肥(氮肥)利用率达到42.21%,示范带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4.87万hm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70%。

2.2 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

2.2.1 加强项目建设

临夏州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在当地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2023年,临夏州结合旱作农业、撂荒地种植、废旧农膜回收、带状种植等项目,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3.03万hm2,形成了“中央补助、地方统筹、精准实施”的推广模式。

2.2.2 加大农膜回收力度

临夏州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农民宣传农膜残留的危害及回收的意义,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农膜回收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对积极参与农膜回收的农民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督促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加强对农膜使用的管理,积极推广可降解农膜,同时组织农民进行农膜的集中回收。

2.2.3 健全网络体系

根据交通运输条件、运输距离和废旧农膜产生量,截至2023年底,临夏州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7家、回收网点97个,定期处理定点堆放的废旧农膜。2023年,临夏州回收废旧农膜1.14万t。临夏州还不断优化和扩大回收网点,完善回收体系,消除回收盲点和死角,努力实现覆膜区域回收体系全覆盖。

2.3 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措施

2.3.1 加强设施建设

临夏州利用项目资金在永靖县、和政县、东乡县、广河县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等设施,对项目区周边的畜禽养殖场粪污及水产养殖污染等进行同步收集处理。

2.3.2 全力推进粪污治理

临夏州通过推广粪水肥料化、粪污全量还田、粪污能源化等粪污利用方式,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农牧互补的新型种养关系,促进畜禽粪污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向“用”的转变。截至2023年底,临夏州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651.89万t,利用率达到86.15%。

2.4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

2.4.1 饲料化利用

临夏州主要利用机械加工手段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切碎、揉搓等,使其转化为便于动物采食、消化的饲料[4],并通过支持新建青贮池、购置饲草加工机械等方式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2.4.2 肥料化利用

目前,直接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秸秆收割过程中,农民利用收割机直接将秸秆粉碎并撒入农田,耕地时将粉碎的秸秆翻入土壤中,实现“废料”变“肥料”[5]。此外,临夏州还通过养畜过腹还田、堆积沤肥等方式加强秸秆的肥料化利用。

2.4.3 燃料化利用

秸秆的燃料化利用是指将秸秆通过粗加工、精加工或不加工等方式处理作为生产生活的燃料,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临夏州对秸秆的燃料化利用主要是农户直接将秸秆投入燃烧炉内进行燃烧。此外,部分秸秆会集中拉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发电利用,部分秸秆经秸秆燃料加工企业加工后转变为颗粒燃料[6]。

2.4.4 基料化利用

秸秆基料化利用是指将秸秆作为主要材料,通过粉碎等技术,将其加工成为微生物、动物、植物等提供营养物质的有机固体肥料[7]。临夏州在秸秆基料化利用方面刚进入初始阶段,目前主要将秸秆作为食用菌的种植基料使用。

2.5 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2.5.1 扎实推动农村“厕所革命”

“厕所革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卫生环境质量、提升民众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撑[8]。临夏州通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活动,积极推广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式、双坑交替式、阁楼式及无水免冲式厕所,持续引进省内外成熟的技术和设施设备,不断加强和完善户厕的建设和管理。截至2023年底,临夏州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6.2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8.93%。

2.5.2 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

临夏州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美乡村创建活动和发展类村庄建设,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垃圾清运、塘沟清淤、拆危治乱、绿化美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助力全州村庄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迈进。全州高质量完成115个省州县级示范村创建、3个示范县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2.6 在尾菜处理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

2.6.1 加强技术推广

临夏州采取“蔬菜种植—尾菜—肥料—蔬菜种植”循环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直接还田、过腹还田、行间还田、堆肥、半堆半沤等尾菜处理技术。在高原夏菜集中种植区和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临夏州建立了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处理利用田间尾菜。2023年,临夏州共处理利用尾菜14.57万t,处理利用率达到60.29%,实现了尾菜资源的深度利用,达到了节本增效和培肥地力的目的[9]。

2.6.2 强化监督检查

临夏州不断加强对蔬菜流通环节的监管和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蔬菜仓储购销企业尾菜处理利用主体责任,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多方投入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和规范蔬菜集散市场监管。2023年,临夏州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协同开展尾菜专项执法检查19次。

2.6.3 加强宣传培训

临夏州各级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和赶集日,利用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平台,采用张贴宣传标语、印发手提宣传袋等方式宣传尾菜污染的危害,普及尾菜处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群众对尾菜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工作的认识,使其逐步养成尾菜不乱堆、不乱倒的良好习惯。2023年,临夏州组织宣传培训36次,培训2 29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 775份。

3 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临夏州目前尚未建立完整、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多种生产经营者,难以形成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的合力。基层尚未建立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尚未配备污染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未能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局面[10]。此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且较为艰巨的工程,而目前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基本依靠项目资金支持,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3.2 民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有待提高

隐蔽性、随机性、分散性和不确定性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其不利影响通常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政府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等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民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必需性、迫切性和关键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此外,临夏州大部分农业工作者文化程度低,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不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只追求农作物产量,会忽视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11]。

3.3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效果不明显

目前,推荐使用的农药多为低毒、微毒类,但这些农药见效慢、使用技术要求高,这导致低毒、微毒类农药推广较为困难。此外,部分经营者通过线上销售、直接销售或委托代销等方式售卖毒性较高及限制使用的农药,农药的源头监管难度较大。农药的使用效果容易受气象条件、病虫害种类等因素影响,农民为了提高用药效果经常出现超范围、过量、重复使用农药现象。临夏州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存在乱扔、乱放的现象。

农户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足,其施肥方式、种类、用量受种植经验、文化水平与自身习惯的影响,存在习惯性、经验性施肥现象[12]。部分农户偏向于施用氮肥、磷肥、钾肥,没有根据农作物习性对所需养分进行合理配比;有些农户为追求农作物产量而增加施肥量;为加快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部分农户在雨前施肥,导致大量肥料流失。

3.4 畜禽粪污污染源监管困难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牛羊养殖是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就临夏州目前的养殖结构来看,规模化的养殖场较少,小规模、散养较多,点多面广,难以监管。由于农户责任意识及环保意识较弱,且受劳动力、季节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养殖产生的畜禽粪污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利用,存在粪污乱堆乱放现象[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