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作者: 陈作 王婷婷 杨霞

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演化特征研究0

摘 要:通过网络大数据建立四川省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时空地理数据库,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四川省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在总体上经历了萌芽期(1998—2008 年)、快速发展期(2009—2019年)和调整期(2020—2023年)3个阶段;在空间分布类型上为显著的聚集分布模式,且聚集态势随时间发展而加强;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由“单核+次中心”向“极核+多中心”格局演化;在结构上,以城市中心为原点,四川省达州市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城郊休闲带、第一聚集带、乡村旅游过渡带和第二聚集带的空间圈层结构。在不同的聚集圈层,四川省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具有明显区别,城市近郊以农家乐为主,第一聚集带以观光农业类型为主,而第二聚集带则以民宿(乡村酒店)为主。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演化;达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4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10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产业,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1]。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在乡村脱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旅游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乡村旅游时空演化规律逐渐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和主要方向之一。学者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在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演化规律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吴必虎等[2]通过研究大、中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距离发现,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20 km、70 km左右分布有2个密集带。刘传喜等[3]分析了杭州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将乡村旅游产  业集聚的演化归纳为原发型、嵌入型和融合型3种模式。耿虹等[4]学者通过对比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发现,3省农家乐均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但浙江省农家乐呈网络状均衡集聚,湖北省农家乐点状集聚于武汉市、宜昌市等地,省内分布不均衡,四川省农家乐团状集聚于成都平原,省内空间分布较均衡。殷章馨等[5]对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时空演化分析主要集中于大、中尺度,研究对象多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因此,笔者以四川省达州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网络大数据、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识别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梳理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演进,揭示其乡村旅游业时空演化规律,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研究内容,为达州市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提供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达州市概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总面积为1.66万km2,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537万人,下辖7个县级行政区。达州市是全国知名的资源富市和革命老区,是四川省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也是四川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达州市地形复杂多变,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为大巴山脉,东南部为川东平行岭谷,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达州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1.2 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达州市注重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相融合,乡村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打造了一批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目前,达州市已成功创建乡村旅游类A级景区27个,国家级和四川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个。达州市现有天府旅游名县2个,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26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9个,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13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15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7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示范村55个,乡村民宿达标户175个,以及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96个。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爱企查网站采集截至2023年的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数据,经过筛选处理,建立乡村旅游企业时空地理数据库。第一步,以农家乐、民宿、乡村酒店、采摘、露营、垂钓、山庄、果园、农庄、农场等乡村旅游企业常用名词为搜索关键词,行业选择住宿和餐饮业、休闲观光业,地区选择四川省达州市,搜索范围选择企业名称、产品服务、商标和经营范围,提取下载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成立日期、登记状态、注册地址等信息。第二步,对下载数据进行筛选和清理,剔除重复数据,删除地址不在乡村的企业,最终提取出乡村旅游企业2 149个(含已注销)。第三步,根据企业注册地址,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采集乡村旅游企业地理坐标,导入ArcGIS软件进行投影转换,最终建立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空间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2.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一种反映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 型的常用空间统计指标,通过计算区域内点要素之 间实际最邻近距离和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来评估 点状要素是聚集、分散或随机分布[6]。最临近指数 计算公式见式(1)和式(2)。

[rE=12nA=12D]                       (1)

[R=r1rE]=[2D×r1]                         (2)

式(1)和式(2)中:R为最邻近指数,[rE]为最邻近点的平均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r1]为最邻近点之间距离r1的平均值。当R=1时,说明乡村旅游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说明乡村旅游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说明乡村旅游点状要素趋于集聚分布。

2.2.2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主要用于分析点状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的分布概率密度,核密度值越高则表示点状要素在区域分布概率越高、点越密集,可用于分析乡村旅游点分布的空间格局[7]。该密度估计公式见式(3)。

[fh(x)=1nhi=1n(x-xih)]                   (3)

式(3)中:[fh(x)]为核函数;[x-xi]表示x到xi的距离;h为宽度,大于0;n为点数。[fh(x)]值越大表明点分布越密集。

2.2.3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指通过ArcGIS软件,以城市行政中心为基础,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统计纳入缓冲区范围内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数量,进而分析得出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区域内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3 研究结果

3.1 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总体演化特征

通过提取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相关数据,识别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数量规模、增长率特征,总结不同类别乡村旅游企业演化特征,将达州市乡 村旅游总体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

3.1.1 萌芽期(1998—2008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达州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休闲需求得到激发,促进了达州市乡村旅游的萌发。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达州市仙女洞度假村在通川区罗江镇成立,开启了达州市乡村旅游的序幕。在萌芽期,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增长相对缓慢,乡村旅游企业数在2008年达到81个,年均新增8个乡村旅游企业。在萌芽期,达州市的乡村旅游企业以农家乐类型为主,占到总数的 87%,民宿(乡村酒店)类开始零星出现,而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还未萌发。与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进程相比,达州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早期发展速度较慢,且以农户自发的农家乐为主[8],规模较小,乡村旅游的品牌还未建立起来。

3.1.2 快速发展期(2009—2019年)

在这一时期,达州市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快速发  展阶段,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到1 200个,年均增长率达到28.2%。在这一阶段,达州市的乡村旅游企业仍然以农家乐类型为主,年均增长率达到34.2%,数量占到乡村旅游企业的76.4%;同时,民宿(乡村酒店)得到稳步发展,数量达到169个;农业观光型企业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35.1%,增长速度一度超过民宿(乡村酒店)。值得注意的是,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增长速度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后略有下滑,但仍保持较高增速。在快速发展期,达州市乡村旅游水平提升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和企业投资建设为主[9],规模逐渐扩大。

3.1.3 调整期(2020—2023年)

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影响 ,达州市乡村旅游从2020年起开始进入调整期,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截至2023年,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增长到1 671个,年均增长率由2019年的17.9%连续下降到2022年的6.8%,2023年起开始回升,恢复到7.3%。达州市的农业观光类旅游企业受冲击严重,2022年增长速度快速下降到6%,但2023年得到迅速恢复,超过民宿(乡村酒店)增长数量,逐渐成为达州市乡村旅游增长的第二支撑。

3.2 空间分布类型演化

基于ArcGIS10.2分别计算出2013年、2016年、2019年和2023年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空间分布的最邻近指数,结果如表1。由结果可知,4个时间段达州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最邻近指数R分别为0.508 912、0.400 773、0.316 507、0.349 487,均小于1,均趋于集聚分布;实际最邻近距离和理论最邻近距离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渐缩小,最近邻指数由 0.5左右下降到0.3左右,集聚态势逐渐增加。

3.3 空间格局演化

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3年、2016年、2019年和2023年4个时间截面的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随着时间推移,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由“单核+次中心”向“极核+多中心”演化。2013年,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主要环绕中心城区城郊聚集,形成1个核心。同时,在万源市和渠县形成2个次级中心;在其他区县形成呈散点状分布的乡村旅游企业聚集区,但密度不大。2016年,环绕达州市中心城区城郊分布的乡村旅游核心范围逐渐扩大,主要向北、东、南3个方向延伸;2个次级中心密度范围明显扩大;散点状乡村旅游聚集区分布变多。宣汉县洋烈水乡等乡村旅游点发展迅速,各区县乡村旅游企业由散点状向团状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2019年,达州市乡村旅游核心范围继续扩大,向宣汉县洋烈水乡一带延伸,各地分别形成各自中心,首次形成“极核+多中心”格局。2023年,达州市乡村旅游核心范围进一步扩大,宣汉县洋烈水乡、花仙谷等乡村旅游地与达州市乡村旅游核心分布带连成一片,形成环中心城区乡村旅游休闲带。

3.4 空间结构演化

以达州市政府所在地为市中心,以距离市中心10 km、60 km、90 km为距离节点划分出4个缓冲区,统计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在4个缓冲区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见表2)。根据空间分布距离统计结果,结合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10],可将达州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划分为城郊休闲带、第一聚集带、乡村旅游过渡带、第二聚集带(见表3)。其中,与市中心距离在(0,10 km)的区域为城郊休闲带,距离在[10 km,60 km)的区域为第一聚集带,距离在[60 km,90 km)的区域为乡村旅游过渡带,距离在90 km及以上的区域为第二聚集带。第一聚集带和第二聚集带是达州市乡村旅游企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2013—2023年,第一聚集带和第二聚集带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占总体比例由到62%上升到78%。相应地,城郊休闲带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占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9%下降到15%,说明随着达州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郊休闲带受到压缩,乡村旅游企业由城市近郊向第一聚集带和第二聚集带延伸。而乡村旅游过渡带总体平稳,总体占比保持在10%左右。同时,达州市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企业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城郊休闲带以农家乐类型为主,第一聚集带以观光农业类型为 主,乡村旅游过渡带表现为农家乐、民宿(乡村酒 店)和观光农业的混合类型,而第二聚集带则以民 宿(乡村酒店)为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