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初霜日、终霜日变化特征
作者: 张鑫童
摘 要:根据1959—2018年滁州市及所辖6个县(市)共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非参数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滁州市平均初霜日、终霜日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其周期。结果表明:滁州市平均初霜日的推迟幅度为2.22 d/10 a,平均终霜日的提前幅度为1.86 d/10 a;平均初霜日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年份为2003年,平均终霜日突变年份为1996年;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平均初霜日变化周期约为20 a,约经历了3个提前—推迟趋势转换期;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平均终霜日变化周期约为20 a;在12 a特征时间尺度上,平均终霜日变化周期约为10 a。
关键词:霜;趋势检验;突变;周期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12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27
0 引言
霜是指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1],易在晴朗微风的夜间生成。气象学上一般将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称为“初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称为“终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初、终霜出现日期的变化,对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马尚谦等[3]研究发现,近56 a淮河流域平均初霜日以2.15 d/10 a的速率呈推迟趋势,终霜日以2.49 d/10 a的速率呈提前趋势;宁晓菊等[4]根据1951年以来国内82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分析发现,中国80%以上区域呈现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的趋势;潘淑坤等[5]、李辑等[6]、罗静等[7]、姬兴杰等[8]分别对新疆、辽宁、陕西、河南等地区的霜期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均与上述趋势相符。
滁州市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滁州市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以及琅琊、南谯2区。全市共建有国家气象观测站7个,分别位于市本级琅琊区和所辖6个县(市)。目前,针对滁州市初霜日、终霜日变化特征的研究尚属空白,且现有研究[9-11]多以日最低气温或地表最低温度判断霜日,而除温度外,相对湿度和风速也是霜形成的重要条件。以1959—2018年滁州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霜的人工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当地初霜日、终霜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有效防御霜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959—2018年滁州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霜的人工观测数据(有霜日记录1,无霜日记录0)来源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经筛选,剔除无霜日,确定初霜日、终霜日。根据原始数据,分别以年度总天数中的第几天表示初霜日和终霜日,重新建立各站初霜日、终霜日的数据序列[5]。例如,1959年3月17日为终霜日,10月30日为初霜日,则该年度终霜日和初霜日分别以75和302计。以新建立的初霜日、终霜日的数据序列为基础,进而对所有数据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Mann-Kendall(简称M-K)检验法是时间序列数据趋势检验中使用广泛的非参数检验方法,适用于水文、气象等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分析,计算简便[12]。研究利用该方法分析滁州市初霜日、终霜日的时间变化特征。小波分析也称多分辨率分析,可以反映系统在不同周期中的变化趋势,并能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性估计[13]。研究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法探究滁州市初霜日、终霜日的周期变化特征。M-K检验与Morlet小波分析均使用Matlab(R2017a)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霜日变化特征
2.1.1 初霜日变化趋势
对1959—2018年滁州市平均初霜日的人工观测数据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见表1(Z为正值表示增加趋势,负值表示减少趋势;Z的绝对值在大于等于1.28、1.64、2.32时,分别表示通过了置信度90%、95%、99%的显著性检验)[12]。由表1可知,滁州市平均初霜日的变化趋势通过了置信度99%的显著性检验,存在显著的推迟趋势(Z为正值),平均初霜日的推迟幅度为2.22 d/10 a。
2.1.2 初霜日突变分析
对1959—2018年滁州市平均初霜日的人工观测数据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即μ0.05=±1.96,UF统计量用于衡量数据序列中上升和下降极值的数量之差,UB统计量用于衡量极值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如图1所示。滁州市平均初霜日自1996年起呈持续推迟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显著水平(超过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突变点为2003年,突变前(1959—2002年)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突变后(2003—2018年)平均初霜日为11月13日,推迟8 d。
2.1.3 初霜日周期变化
由上述分析可知,滁州市平均初霜日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选择 Matlab 小波工具箱中的Morlet 复小波函数对平均初霜日进行周期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图2(a)可以反映初霜日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实线表示小波系数实部值为正,虚线为负,对应初霜日处于推迟或提前期。由图2(a)可知,滁州市平均初霜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25~30 a尺度上出现的推迟—提前交替的准3次振荡,在整个时间尺度上出现4个偏多中心和3个偏少中心,且这一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整个分析时段表现得非常稳定,具有全域性。图2(b)可以反映初霜日时间序列的波动能量随尺度的分布情况,以确定初霜日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主周期。小波方差图2(b)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对应28 a的时间尺度,说明28 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强,为初霜日变化的主周期。根据小波方差检验的结果,绘制平均初霜日变化过程的主周期趋势图[见图2(c)],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初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20 a,大约经历了3个提前—推迟趋势转换期。
2.2 终霜日变化特征
2.2.1 终霜日变化趋势
对1959—2018年滁州市平均终霜日的人工观测数据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滁州市平均终霜日的变化趋势通过了置信度99%的显著性检验,表现出显著的提前趋势(Z为负值),平均终霜日的提前幅度为1.86 d/10 a。
2.2.2 终霜日突变分析
对1959—2018年滁州市平均终霜日的人工观测数据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滁州市平均终霜日突变年份为1996年,突变前(1959—1995年)平均终霜日为4月1日,突变后(1996—2018年)平均终霜日为3月25日,提前7 d。
2.2.3 终霜日周期变化
由上述分析可知,滁州市平均终霜日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选择Matlab 小波工具箱中的Morlet 复小波函数对全市平均终霜日进行周期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a)可知,滁州市平均终霜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24~32 a尺度上出现的推迟—提前交替的准3次振荡,在9~18 a尺度上出现的准7次振荡,在3~9 a尺度上出现的准14次振荡。小波方差图4(b)中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峰值,其中最大峰值对应28 a的时间尺度,说明28 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强,为终霜日变化的第一主周期,12 a、6 a的时间尺度依次为第二、第三主周期。根据小波方差检验的结果,绘制平均终霜日变化过程的第一、第二主周期趋势图[见图4(c)],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终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20 a,在12 a特征时间尺度上,终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0 a。
3 结论
对滁州市初霜日、终霜日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滁州市平均初霜日存在显著的推迟趋势,推迟幅度为2.22 d/10 a;平均终霜日表现出显著的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1.86 d/10 a。
②平均初霜日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年份为2003年,突变后平均初霜日为11月13日,推迟8 d;平均终霜日也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年份为1996年,突变后平均终霜日为3月25日,提前7 d。
③平均初霜日主要表现为25~30 a时间尺度上的年代际周期,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初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20 a,大约经历了3个提前—推迟趋势转换期;平均终霜日具体表现为24~32 a、9~18 a及3~9 a时间尺度上的年代际周期,在28 a特征时间尺度上,终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20 a,在12 a特征时间尺度上,终霜日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0 a。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气象出版社:北京,2003:21-22.
[2]王媛媛,张勃.1971年至2010年陇东地区霜冻与积温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12,34(11):2181-2188.
[3]马尚谦,张勃,唐敏,等.1960—2015年淮河流域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39(7):468-478.
[4]宁晓菊,张丽君,杨群涛,等.1951年以来中国无霜期的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2015,70(11):1811-1822.
[5]潘淑坤,张明军,汪宝龙,等.1960—2011年新疆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30(4):735-742.
[6]李辑,严晓瑜,王颖.辽宁省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2010,36(11):38-45.
[7]罗静,费杜秋.1961—2017年陕西省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28-234,254.
[8]姬兴杰,李凤秀,王纪军.1971—2010年河南省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67-75.
[9]郜红娟,蔡广鹏,陆艺,等.1960—2013年贵州省霜冻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农业科学研究,2017,38(4):16-19,42.
[10]周晓宇,赵春雨,崔妍,等.1961—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3):494-506.
[11]拉巴次仁,索朗加措,白玛.1981—2010年西藏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69(5):690-696.
[12]张盛霖,邓高燕,黄勇奇.Mann-Kendall检验法在Excel中的实现与应用[EB/OL].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6-27].https://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406-448.
[13]王朋朋,程杰,袁峰,等.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威海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6):1051-1055.
作者简介:张鑫童(1987—),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应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