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作者: 王跃金 张明位 方 亮 张颖琦 张在伟

摘 要: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传统单一烟叶种植模式变为“烟+粮+N”共同发展的种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把烟叶种植与粮食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烟”与“粮”在种植环节和谐共生的互利关系,既能提高烟田粮食生产潜力和效益,又能达到烟粮融合、烟粮双增效的多赢目标,从而实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轮作协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在总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烟粮协同发展主要种植模式(即烟稻轮作、烟套玉米和烟套大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发展建议;楚雄彝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S572;S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8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18

0 引言

促进烟粮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防止农田非粮化和推进烟叶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之一。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农田、水体和空间等资源,统筹考虑土壤、气候、产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烟草与粮食作物轮作、间作和套种等方式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我国部分烟草产区推广应用“烟+水稻”“烟+玉米”和“烟+大豆”等一年两熟的烟田轮作、多元发展、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提升了耕地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形成了“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有助于稳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融合”和核心烟区、烟农队伍、烟叶产业“三稳定”,为保障粮食安全、农户增收致富及稳固烟粮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1-2]。

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地处云南省中北部,拥有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总面积2.93万km2,耕地面积33.40万hm2,森林覆盖率70.01%,年平均降水量629 mm,年平均气温17.9 ℃,年平均日照时数2 414 h,素有“中国冬早蔬菜之乡”和“世界野生菌王国”等美誉。楚雄州也是云南省典型的农业州,烟叶和粮食作物种植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楚雄州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推进烟粮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烟粮共生模式和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烟+粮+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破解烟叶生产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全力打通堵点和痛点,着力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3-5]。2023年,楚雄州种植烟叶约4.18万hm2,全年种植粮食作物24.93万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2.52%和74.64%;同年,收购烟叶8.56万t,惠及种烟农户近5万户;烟叶收购总值29.75亿元,上缴烟叶税6.55亿元,烟农户均种烟收入6.25万元/a。基于此,总结楚雄州烟粮协同发展主要种植模式,分析该模式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1 楚雄州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状

1.1 烟稻轮作模式

烟稻轮作(以2 a为一个实施周期,用一半田地种植烟叶,另一半田地种植水稻,第2年实行轮换种植,实施时间不少于2个周期)具有“种烟能稳粮,种烟能促粮”的应用优势,可实现烟稻双收益、质量双优秀,有助于实现烟区乡村振兴和打造稳定核心烟区典范[6-7]。

长期以来,楚雄州多地农民均有烟稻轮作的种植习惯,但主要由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种植区域分散。为大力提升烟稻轮作规模和综合效益,实现烟粮共同持续稳定发展,楚雄州政府于2024年牵头开展烟稻轮作模式项目建设,首次示范面积1 333.33 hm2,选择集中连片、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示范建设,计划投资800万元;要求项目示范区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不少于20 hm2,采用集中育秧技术,种植主体可采用土地入股、租赁流转、托管等方式进行烟稻轮作,烟叶种植和烘烤机械化率达100%,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在70%以上;对达到烟稻协同种植要求的种植主体,验收合格后给予每667 m2不低于400元的补助,以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

烟稻轮作不仅可以通过水旱轮作保育土壤,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可以实现烟粮双丰收。经考核验收,在该模式中,每季烟叶至少可增收10%,每季水稻可增产5%以上。烟稻轮作是楚雄州烟叶产区推广应用的最佳作物轮作模式,可促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烟叶品质大幅提升和农户收益持续增加。积极发展烟稻轮作模式,既扛稳了“米袋子”,还充盈了“钱袋子”,也稳固了“金叶子”,有助于守好烟叶基本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烟叶、玉米套种模式

烟叶套种玉米模式是在下部烟叶采收后,在烟田套种玉米的一种种植模式,可在常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再种一茬玉米,形成“烤烟—玉米—油菜(麦类)”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8-9]。

2022年,楚雄州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开展了烟叶、玉米套种模式示范66.67 hm2,当年辐射带动种植1 333.33 hm2,每667 m2产值均超过1 000元。2023年,楚雄州在此基础上,利用上级项目补贴资金400多万元,继续开展烟叶、玉米套种示范近1 333.33 hm2,辐射带动广大农主动推广应用此种植模式。据调查,楚雄烟区适宜采用烟叶、玉米套种模式的土地面积不少于2万hm2。按一般田块每667 m2玉米最低产量为300 kg测算,若2万hm2土地全部套种玉米,则每年可增加玉米产量9万 t,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烟叶、玉米套种模式,一般在海拔1 700 m以下、积温大于2 200 ℃的烟田推广应用。在该生产模式中,烟农应选用早熟玉米品种,并在8月5日前点播套种玉米。玉米种子直接点播在烟垄两侧中下部,播种深度为2~5 cm,每穴播种1~2粒,每垄种植2行玉米(行距40~45 cm,株距25~30 cm),每667m2种植3 700~4 400株。玉米出苗后7~10 d定苗,每穴留1株壮苗。烟田上部烟叶采收结束时,结合田间管理每667 m2追施氮肥(纯氮)7~9 kg,在玉米植株根际一侧5~7 cm 处打孔穴施;在玉米抽雄吐丝期再次施肥,每667 m2施氮肥(纯氮)7~9 kg,同样采用穴施。烟农应根据玉米长势和用途,适当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在生产过程中,烟农应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全生育期禁用“烟草农药肥料使用负面清单”内的药剂,优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注重农药的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病原体抗药性的产生,努力提高防控效果。另外,烟农应重点防治纹枯病、锈病、蚜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推荐采用安装杀虫灯、性诱捕器等诱控设备进行综合防控,促进绿色生产[10]。烟农要根据玉米不同用途做到适时采收,籽粒玉米一般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后收获。

1.3 烟叶、大豆套种模式

烟叶套种大豆模式是在烟叶下部叶片采收后及时点播大豆,实现一季双收的种植模式。在烟叶套种大豆生产模式中,通过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及氮肥的双重深度利用,可最大限度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促进烟豆协同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致富[11]。

2022年,楚雄州开展烟叶、大豆套种模式示范13.33 hm2,当年辐射带动种植666.67 hm2。2023年,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下,楚雄州烟叶大豆套种模式示范田面积达66.67 hm2,带动更多农户采用该种植模式,每667 m2增加收入500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户增收和烟区稳定。

烟叶、大豆套种模式宜在积温大于1 700 ℃的烟田推广应用。在该生产模式中,烟农应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大豆品种;将大豆种子直接点播在烟垄两侧中下部,播种深度为2~4 cm,每穴播种3~4粒,每垄种植2行大豆(行距40~45 cm,株距25~30 cm),每667 m2种植13 000株。烟叶采收结束后,结合田间生产管理,每667 m2追施复合肥30 kg左右。在该生产模式中,烟农同样应着力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重点做好大豆胞囊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根腐病、菌核病等病害和豆荚螟、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大豆造桥虫等虫害的防控工作,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烟农应在大豆茎秆呈棕黄色、90%叶片脱落时及时收获。

2 楚雄州烟粮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宣传引导有差距

楚雄州要想深入推进烟粮协同发展,就必须在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上下功夫。但由于是新的种植模式,加之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宣传培训经验不足,在培训中存在以会代训、重理论轻操作、重开头轻过程等问题,参与培训的种植大户仅占60%~70%,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 服务指导有短板

目前,烟草公司基层工作人员任务繁重,既要收购烟叶,又要进行田间管理,对新种植模式和新生产技术的推广指导力不从心。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严重影响烟粮协同发展。

2.3 技术支撑有欠缺

楚雄州立体气候明显,各烟叶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区域的套种模式、作物种类、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等都不一样。这要求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措施。但目前,当地对各区域烟粮协同发展的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不同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的推广还不够重视。

3 推进楚雄州烟粮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推广应用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是稳烟保粮促农增收的有效途径。楚雄州各级政府应把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工作纳入全年工作中心任务,做到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应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因地制宜推广烟粮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保障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3.2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楚雄州应全面总结烟粮协同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活动,培育典型,树立样板,通过宣讲案例、解读政策等方式,凝聚烟粮融合发展共识;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多层次的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烟粮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稳烟、增粮、增效、生态、环保”的优势,营造全员参与的发展氛围;采用举办专题知识培训班、座谈会、观摩会和开展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将成熟实用的烟粮协同发展技术传授给农户,进一步提升农户综合技术水平。

3.3 加强政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楚雄州应紧盯目标任务,强化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建立健全烟粮协同发展相关考核奖励制度,落实好奖补政策,提高政策稳定性、精准性、实效性,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补贴、保险等保障体系,可在现有补贴基础上,逐步提高“烟+水稻”轮作和“烟+大豆”套种补贴标准,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打牢烟粮协同发展基础;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有效整合地方支农资金及烟草项目资金,确保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促使烟粮协同发展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经济高效的耕作制度和农户的种植习惯,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3.4 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烟粮协同发展的关键动力。楚雄州应锚定发展方向,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打好创新“组合拳”,解决好技术难题,给烟粮协同高水平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地应着力开展烟叶与水稻、玉米、豆类等作物种植模式的技术创新,建立烟叶与粮经作物和谐共生的耕作制度,并持续细化、优化种植方案,推广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助力烟粮种植提质增收;应着力建设好烟稻轮作示范区,为粮烟协同发展闯出新路子,为农户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

3.5 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水平

楚雄州应全力打通技术服务农户“最后一公里”,念好为农“服务经”,主动把服务送上门、送到家。一是积极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确保技术精准供给“不断档”,持续提升烟粮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利用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组建微信群等方式,开展全天候服务,确保农户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高效圆满解决,持续提升农户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助推烟粮协同高质量发展。

3.6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楚雄州应着力开展烟粮协同发展品牌化建设,支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米、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综合效益;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应下好产业“融合棋”,做精“烟叶+粮+N”土特产大文章,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融合”协同发展新局面。

4 结束语

烟粮协同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楚雄州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烟田利用水平、稳定烟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烟区生态平衡、帮助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烟粮协同高质量发展目标,楚雄州应系统谋划、科学布局,从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抓实干。

参考文献:

[1]王跃金,杨国富,杨佳雄,等.烟叶生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和发展思考:以楚雄烟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23(9):16-20.

[2]吴清海.充盈“米袋子” 鼓起“钱袋子”[N].东方烟草报, 2024-06-28.

[3]官崇圭,陈彩杏,李春梅,等.巍山县粮烟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通讯,2024(4):32-34,47.

[4]岳伍东.粮烟协同惠万家[N].东方烟草报,2023-06-08.

[5]金成舟,骆晓峰,方炳南,等.浙江义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5):59-61.

[6]李晓梅.沧源县烟稻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8(7):56-58.

[7]凌胜利.烟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9):45-48.

[8]孟静娇,李琰聪,谢志坚,等.云南保山烟后玉米发展思考与探讨[J].中国种业,2022(4):45-47.

[9]王跃金,胡小东,布云虹,等.楚雄州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5807-5809,5812.

[10]王跃金,柴云霞,周任虎,等.楚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J].农业与技术,2020,40(6):19-22.

[11]普匡,李进有,洪春海,等.烤烟套种蚕豆对烟叶和蚕豆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2):98-1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