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

作者: 杨建闽 朱兵

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0

摘 要: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担负着组织农民和发展农民的重任,还兼有乡村治理的功能。农村集体经济对人居环境整治的作用是乡村振兴乃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2023年对盐亭县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人居环境整治行为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村庄公共事务支出力度和农户收入水平,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对村集体事务的参与度,提升了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换言之,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以促进乡村建设。

关键词:回归分析;人居环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12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29

0 引言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长期以农业产量提升为核心目标,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生存需求。在此过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导致居住环境建设参差不齐。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小规模农户往往缺乏采纳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能力。因此,科技进步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推动。目前,我国农业价值链处于初级阶段,亟须进行现代化升级和产业链完善,以拓展农业增值和效益提升的空间。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效率提高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三产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工作获得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诸多研究成果已为政策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范畴较为局限。从研究视角审视,尽管众多文献资料涵盖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广泛议题,但大多数研究倾向于探讨某一特定维度。杨磊等[1]聚焦于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探讨了其实施效果与影响。张凡等[2]则从集体经济的角度,剖析了其对环境整治行为的推动作用。林晓兰等[3]的研究则跨越了不同的视角,全面审视了人居环境再造变迁的复杂过程。张云生等[4]则进一步拓宽了视野,从多元角度剖析了环境治理中面临的突出困境与挑战。杜昕妤[5]分析了村民的收入状况,发现收入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农户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判。高收入农户因更多受益于村庄经济发展,对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低收入农户可能因资源分配不均等,对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较低。王利萍[6]对临安山区农村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发现多数居民对生活环境持正面评价,涵盖自然、社区和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作为满意度的核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对环境要求较高,期待更优质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以上研究并未详细说明农村集体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村集体土地合规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鉴于此,研究将聚焦于这一角度,旨在揭示并探讨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农村人居环境调查行动为例,对盐亭县各村镇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土地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为了解村民对目前村中环境的变化及生活条件的满意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调研问卷发放给村民,收集统计分析结果,掌握岐伯镇、鹅溪镇等10个乡镇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盐亭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行动中的举措、成效及不足,进一步探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的路径,以期为今后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1 盐亭县农村发展现状和调研说明

1.1 盐亭县农村发展现状

盐亭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气候优势和传统的种植习惯形成了农业相关产业链。目前,全县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充分调动新质生产力,通过招商引资和科学技术支持,目前已建成优质水果基地3 000 hm2,优质核桃基地9 000 hm2,优质花椒基地300 hm2,特色水产养殖基地400 hm2,而且其二三产业以生物医药、机电制造、家居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在一二三产业带动下,盐亭县不仅增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还进一步完善了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缺少和土地荒废等问题。盐亭县生态环境优美,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乡村特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进一步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形成了江、山、岛、城为一体的现代产城格局。

1.2 研究假说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福祉及他们对乡土的认同感。评判一个农村人居环境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由当地经济状况和村民收入决定的[7],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年消费与收入、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情况、农民经济生产活动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黏结度等。当地政府采取了符合当地需求的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环境质量的提升,农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增强,这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主要影响因素,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次要影响因素。政府措施具体体现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招商引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为政府政策实施提供经济基础,推动政策落实和举措推进。良好的政策能进一步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改善交通状况,增加经济产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外资企业的引进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增强了村民对政府的认同感。村集体财政收入增加,使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奠定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特定的条件范围内,农村经济的增长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性循环。这种经济增长不仅能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还能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基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相关的假设。

假设:在特定的条件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加村民收入,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民对集体组织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

农村产业振兴,能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与村民收入、政府政策关系图如图1所示。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还能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投入,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积极的政策环境推动下,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举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还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与此同时,村级财政持续增加,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因此,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对村集体事务的参与度也会相应提高,进而会激发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变量选择

研究以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包括集体经济影响、村民受益程度等)作为研究的因变量,用X表示。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他们的满意度反映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水平。研究从2个维度测度治理的有效性:一是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二是村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受益程度。这有助于全面了解治理的效果和村民的感受,评估政策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并可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确保治理成效能够满足村民的需求,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以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如村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Y表示,旨在探讨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产生的影响。研究深入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情况,涵盖土地使用性质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及村民受益程度等方面。通过此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农村集体经济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影响。

研究将农民的年龄、年收入和农产品收入等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旨在分析这些特征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的相关性。变量设计基于成熟量表,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变量的测量基于现有文献,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农民特征与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2 模型构建

为深入研究政府措施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F(X)来评估政府措施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该表达式遵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因此可以表示为Y=A+BX。在假设Y和X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将呈现线性相关性,意味着政府措施将直接影响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评价。对于自变量X的任何变化,因变量Y的取值将存在多种可能性,并非固定不变的,但这些取值将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这是由于Y除了受自变量X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村级文明建设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通常由一个随机变量项(记为e)来表示,该变量项被称为误差项。因此,总体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式(1)。

Y=α+βX+ei                           (1)

式中:α和β分别表示相应的回归系数,e表示误差项。

2.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盐亭县的富驿镇、永泰镇、巨龙镇、玉龙镇、黄甸镇、高渠镇、西陵镇、大兴回族乡、鹅溪镇、岐伯镇共10个乡镇下的各村村民对当前农村环境和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的评价。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盐亭县各乡镇的村民进行调研。调查对象包括村民和村”两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生活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村落建设、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满意程度和对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受益度等方面。

2023年7—8月,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下属乡镇共发放550份调查问卷,其中发放给村干部、乡贤、企业家、合作社负责人调查问卷200份,发放给村民调查问卷250份,共收回515份。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497份,有效率为96.50%。其中,各乡镇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50~59岁、60~69岁。鉴于19岁以下的居民主要为学生群体,其中多数在外地求学,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该年龄段的群体。此次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农村人口基本流动现状,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只有少数留村务农,村内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数据处理结果

测量指标的设置和赋值说明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其教育、医疗、交通、水电气等基础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经济发展也受益于民。综上可知,当地村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为满意。

3.2 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一个具体的模型公式,用以描述村民受益程度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落建设之间的关系(见表2)。具体来说,这个模型公式可以表示为:村民受益程度=0.735+0.54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0.333×村落建设。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村民受益程度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落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

通过模型的R2值来进一步评估这个模型的拟合程度。模型的R2值为0.145,其仍然能够说明各区域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受益程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影响关系的显著性,还可以进行F检验。通过F检验,得到F值为10.381,而相应的P值为0.000,P值小于0.05,可以认为乡村的经济发展会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