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黄瓜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黎为国摘 要:黄瓜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蔬菜,其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在黄瓜生产中,栽培管理措施至关重要。针对目前黄瓜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嫁接栽培技术,从水肥管理、温度与湿度调控、中耕、采收、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其关键技术措施,为黄瓜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嫁接;黄瓜;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9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1
0 引言
黄瓜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已有2 000多年栽培历史。目前,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黄瓜已经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在实际生产中,产量始终是菜农追求的主要目标,而黄瓜产量受品种、水肥管理、环境条件、病虫危害等多种因素影响[1]。基于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总结日光温室嫁接黄瓜栽培管理关键技术,为菜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1 嫁接育苗技术
采用嫁接方式栽培黄瓜可以很好地预防黄瓜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并提升黄瓜的耐低温能力。嫁接时间:砧木幼苗(通常为黑籽南瓜幼苗)第1片真叶平展、第2片真叶显露前,接穗幼苗(黄瓜幼苗)子叶半展至平展。技术人员应在嫁接前用75%酒精棉球对嫁接针消毒,先去除砧木第1片真叶(保留叶柄),然后用嫁接针在砧木苗茎顶端紧贴一片子叶(沿叶柄的中脉基部)向另一子叶的叶柄基部斜插(角度为30°~45°,插孔长0.5~0.7 cm),使嫁接针略穿透砧木苗茎表皮,暂不拔出;而后,在与接穗子叶生长方向垂直的一侧、距子叶基部0.5~0.7 cm处,向下斜削一刀,把苗茎削成长0.6~0.8 cm的平滑单楔面;再拔出嫁接针,将接穗插入砧木上的插孔,确保切面向下、二者紧密贴合,使砧木和接穗的子叶呈“十”字形。
2 嫁接后定植前管理
嫁接后,技术人员应用小拱棚对嫁接苗进行保湿遮阳处理[2]。技术人员应确保小拱棚内白天温度为25~30 ℃,夜间温度为16~18 ℃,相对湿度大于95%,且中午避免强光照射。在黄瓜苗嫁接成活后,技术人员可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或其他营养液,1周追施1次[3]。待嫁接苗苗龄约40 d时,挑选茎秆粗壮、子叶完好、根系呈乳白色的壮苗移栽。
3 及时定植
定植前,技术人员应对嫁接苗进行初步筛选,剔除弱苗、徒长苗和病苗。一般每667 m2定植幼苗3 000株。为预防土传病害,技术人员可在定植穴内施入枯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每667 m2用量约为3.5 kg。
4 定植后的温度与湿度控制
黄瓜在缓苗期需要高温高湿环境,白天适宜温度为25~30 ℃;如果此期温室内温度低于20 ℃,则不用放风。缓苗后30 d,白天适宜温度为28~30 ℃,夜晚适宜温度为15~20 ℃。从现蕾到根瓜采摘期,白天适宜温度为25~32 ℃,夜晚适宜温度为13~15 ℃,土壤适宜湿度为60%~80%。进入结瓜期后,白天适宜温度为25~32 ℃,夜晚温度不低于14 ℃。
5 水肥管理
定植后4~5 d内,当黄瓜心叶开始生长、新根萌生时,浇缓苗水1次,一般每667 m2浇水量为30 m3。从浇缓苗水到根瓜坐住,一般不再浇水,可每隔7~10 d喷施含硼、钙等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当根瓜长到8 cm左右时,黄瓜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技术人员要及时浇水和追肥,一般每667 m2冲施优质硝酸钾肥6~10 kg。在结瓜初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1周浇1次水,浇水量为120~150 m3/hm2。在结瓜盛期,气温较高,植株生长茂盛,技术人员应每隔7~10 d浇1次水,浇水量为160~190 m3/hm2,每次每667 m2随水冲施尿素3~6 kg和硫酸钾3~5 kg[4]。在结果前期,最好在上午浇水;在采瓜盛期至后期,宜在傍晚浇水。瞿慧萍[5]研究发现,氮肥用量为1 000~1 250 kg/hm2时,黄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黄瓜品质好、产量高。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黄瓜温室栽培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该技术节水节肥效果明显[6],且有改善土壤环境和显著减轻病虫危害的优点。
6 中耕除草
管理人员应在浇缓苗水后进行第1次中耕,控制中耕深度为7 cm左右,要耕深耕透,不要伤及根部。此次中耕可提高地温,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和控制茎叶旺长,起到蹲苗作用。当根瓜长约12 cm时,管理人员应在浇水后及时进行第2次中耕。此次中耕要浅锄,以疏松土壤、促进坐瓜。
7 黄瓜植株管理
当黄瓜苗高10~15 cm时,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搭架,使黄瓜茎蔓顺着架子生长,以利于结瓜。管理人员应在距离黄瓜根部6~8 cm处搭架,架子为“人”字形。管理人员在搭好架后,一般采用“8”字形绑蔓,间隔4片叶绑1次。绑蔓松紧度以其间隙能插进食指为宜,瓜秧长势强的可略微绑紧些,长势弱的可适当绑松一些。当黄瓜主蔓具25~30片叶子后,要进行掐尖,掐尖后应及时追施复合肥[7]。
由于自身生育特性,黄瓜的侧枝生长较快。为促进叶片光合作用,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摘叶处理,及时摘除下部老叶、黄叶。对于以主蔓结瓜为主的黄瓜品种,管理人员可在其生长前期和中期不留侧枝,对上部的侧枝在见瓜后留2片叶并摘心。
8 及时采收
黄瓜在定植1个月后便可以采摘,采收时间持续40~60 d。瓜条顶端由尖变圆时便可以采收。采收过早,会导致产量不高、品质差;采收过晚,会出现瓜皮厚和口感差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根瓜不宜采摘过晚,否则会影响后期坐瓜。在结瓜初期,管理人员可每2~3 d采收1次[8];在结瓜盛期,一般1天采摘1次。采收时,尽量不要损坏黄瓜,应轻拿轻放,以提高黄瓜的商品价值。
9 病虫害防治技术
9.1 农业防治技术
菜农应选择地势比较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排水浇灌方便的地块栽培黄瓜;应施用优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应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4 a以上轮作;应合理配制育苗营养土,在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或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9.2 生物防治技术
9.2.1 以虫治虫
例如,蚜虫的天敌是蚜茧蜂,温室白粉虱的天敌是丽蚜小蜂。菜瓜农应根据害虫种类、数量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天敌种类与释放时间,确保天敌昆虫能够充分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
9.2.2 以菌治虫
施用生物源农药是防治黄瓜病虫害的重要方式。在温室白粉虱发生初期,菜农可选用绿僵菌油悬浮剂、0.65%茴蒿素水剂、0.5%川楝素乳油或1%苦参碱液喷雾防治。防治白粉病时,菜农可每667 m2施用1 000亿个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6~84 g;防治霜霉病时,可每667 m2施用2亿个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25~250 g;防治灰霉病时,可每667 m2施用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200 g。对于细菌引起的病害,菜农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防治,1周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9.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利用捕虫工具和光、热、电等物理因子防治病虫害的措施。高温闷棚是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之一,可将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杀死,对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菜农还可以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在温室内悬挂不同颜色的粘虫板或者安装黑光灯诱杀害虫,可减少成虫数量,压低害虫基数。在生产中,菜农常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斑潜蝇、温室白粉虱等害虫[9]。
9.4 黄瓜常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
9.4.1 蚜虫防治技术
黄瓜蚜虫具有趋嫩性,主要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卷缩畸形,也常出现在幼茎上,会传播病毒病。蚜虫在危害时会分泌大量的蜜露,导致病菌寄生,使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黄瓜产量受到威胁。针对蚜虫,菜农可每667 m2用20%啶虫脒微乳剂7.5~12.5 mL或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18~40 mL兑水喷雾防治。
9.4.2 蓟马防治技术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进行危害,其口器为锉吸式口器,主要危害心叶和幼果。受害的黄瓜植株生长受阻,节间缩短,幼瓜易落瓜。针对蓟马,菜农可每667 m2用40%氟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2.5~20.0 g或40%呋虫胺可溶性粉剂15~20 g兑水喷雾防治。
9.4.3 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将叶片刺伤后,取食汁液并在叶片中产卵;幼虫危害叶片和叶柄,取食叶片正面叶肉,导致叶片表皮下形成不规则的白色隧道,使植株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10]。针对美洲斑潜蝇,菜农可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25~30 mL或1.8%阿维·高氯乳油33~67 g兑水喷雾防治。
9.4.4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主要危害黄瓜叶片,导致叶片褪绿变黄,光合作用受阻。白粉虱的成虫也可分泌蜜露(集中在叶片背部)。白粉虱也是传播病菌、病毒的重要媒介。针对白粉虱,菜农可每667 m2用4.5%联苯菊酯水乳剂20~35 mL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12 g兑水喷雾防治,也可每667 m2用15%敌敌畏烟剂390~450 g熏杀。
9.4.5 灰霉病防治技术
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和叶。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后发生腐烂,出现灰褐色霉状物,最终叶片枯萎脱落。针对灰霉病,菜农可每667 m2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40 g或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30~45 g兑水喷雾防治。
9.4.6 白粉病防治技术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瓜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然后出现连片的白粉斑,直至遍布整个叶片。发病后期,斑点由白色变为灰白色,叶片枯萎变黄。针对此病,菜农可每667 m2用10%氟硅唑水乳剂40~50 mL或25%己唑醇悬浮剂8~10 mL兑水喷雾防治。
10 结束语
黄瓜喜温喜湿,控制好日光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是保障其健康生长的必要措施,再加上科学的养分供应和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可为黄瓜高产奠定基础。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黄瓜的需求,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推进黄瓜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瓜农种植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学,李振华,姜熙,等.不同水肥条件对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50(1):78-86.
[2]杨凡,张萌,牛莉莉,等.日光温室专用型黄瓜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20,33(9):115-117.
[3]丁德威.冬春茬设施黄瓜育苗管理技术[J].吉林蔬菜,2020(1):25-26.
[4]崔淑芝.日光温室黄瓜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4(5):103-104.
[5]瞿慧萍.氮肥对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2023(3):102-105.
[6]曲凌燕.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2):42-43.
[7]丁瑞荣,李桂香,迟瑞苹.大棚黄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3):73-75.
[8]苏朝丽,吴远祥,庞巍.黄瓜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4):88-90.
[9]杨婷,赵占红,沈彦刚.大棚黄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4):150-151,154.
[10]张学利.美洲斑潜蝇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现代农业,20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