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视角下人居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魏凯

摘 要: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景观设计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质量和强化乡村文化认同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以人居环境三元论为框架,深入分析自然环境、社会行为与人居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这些因素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分析数字乡村视角下人居环境设计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设计策略,旨在为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数字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120-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27

0 引言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能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质量和强化乡村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该研究以人居环境三元论为研究框架,分析数字化转型和生态景观设计如何共同推动可持续乡村人居环境的构建,阐明人居背景(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人居活动(居民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和文化实践)与人居建设(乡村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影响。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种遵循以人为本、开放共享、整体协同的治理理念,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塑的建设[2]。结合人居环境三元论,在数字乡村建设和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激活人居活动及建设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这不仅需要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还需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进行本土化实践,促进跨学科合作,增强社区参与度,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并实施综合规划与设计。通过深入分析数字乡村与生态景观设计在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建设中的角色和策略,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助力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1 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胜等[3]指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孪生的虚拟空间,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农村流通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冯朝睿等[4]提出,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构建顶层设计、基层执行和试点反馈的三维框架,升级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嵌入技术赋能数字农业,采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来破解建设壁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唐惠敏[5]探讨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工程和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的重要性。秦国伟等[6]提出优化路径,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加快城乡融合、优化治理应用、发展乡村产业、升级平台企业和注重人才培养等,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较早,且数字化发展不断深入。SALEMINK等[7]梳理了157篇关于发达国家数字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论文,将其分为连通性和包容性两大主题;发现城乡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存在明显差异,公共政策改善效果缓慢,同时乡村地区的技术采纳受到教育和技能水平低下的制约;建议未来研究应更关注特定社区,以制订更有效的策略。ROBERTS[8]采用社区韧性框架,审视了农村数字政策,强调乡村社区需积极构建未来,通过整合乡村发展与数字政策,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增强乡村社区的韧性,提出了韧性的多尺度性质和规范性假设,并探讨了如何综合考虑地方特性地应用数字技术。PHILIP[9]研究了乡村信息平等性的问题,通过实证案例强调要注意数字鸿沟问题,指出偏远乡村地区的微型企业面临被落下的风险,强调提供可靠的互联网连接等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支持家庭和企业的在线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经济状况。

综上所述,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全球性议题,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也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实施策略,强调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包括顶层设计优化、基础设施升级、产业振兴和治理效率提升等多维度的策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国外研究早期关注数字化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尽管发达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城乡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公共政策改善效果缓慢,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均衡加剧了乡村数字技术采纳难题。因此,国外学者呼吁要更加关注乡村社区的具体需求,提出精准策略,通过提升数字连通性和包容性,增强乡村社区的韧性和自我振兴能力。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均指出了数字乡村建设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方向上,国内研究强调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国外研究着重分析乡村社区面临的具体挑战,强调要提升数字连通性和包容性,增强社区韧性。这两方面的研究相互补充,为全球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2 数字乡村视角下人居环境设计面临的问题

在数字乡村视角下,人居环境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与资源整合、社会文化适应性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1 技术与资源整合的问题

技术与资源整合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有效应用于乡村环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推广程度低的乡村地区。这不仅涉及技术的选择和适应性问题,还包括如何优化有限资源的分配,以及如何培养和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以支持数字乡村建设。

2.2 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制约

乡村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了一定挑战,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可能会制约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找到一种既能推动技术创新又能尊重并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路径,对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至关重要。

2.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是数字乡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乡村发展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要求在人居环境的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确保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如何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能够转化为居民实际福祉的提升,包括改善居住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及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是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数字乡村视角下人居环境设计策略

3.1 数据分析与乡村规划

在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框架下,乡村规划不仅是对空间的配置和利用,更是一个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需求、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过程。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以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为途径,不断推进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一体化治理,通过探索建立数据赋权驱动机制,从而实现数字乡村业务协同、智能高效,推动数字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现代化发展,最终让村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10]。生态景观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在乡村规划中采用生态友好的方法和技术,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数据分析在乡村规划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分析的前提是需要收集关于乡村的广泛数据,包括人口统计、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会调查等方法,可以有效收集这些数据。收集和分析乡村的人口、经济、环境等数据,可以为乡村规划提供更精确的依据,从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例如,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识别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乡村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根据生态景观学原则,对乡村地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识别需要优先保护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性。相关部门可基于数据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科学制订乡村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措施、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保护计划等,以确保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实施规划方案后,要定期监测和评估新的数据,以确保规划内容的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合理调整。

综合运用生态景观学和人居环境三元论,数据分析与乡村规划策略能够促进乡村环境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科学的数据支持,规划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 智能农业与乡村生活

在数字乡村视角下,结合生态景观学和人居环境三元论,智能农业与乡村生活的策略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智能农业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部分,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这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数字技术嵌入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不仅能唤醒传统生产要素的活力,还能提高其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营体系高质量发展[11]。同时,智能农业技术为村民提供便捷生产方式,提升工作效率。①智能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确保精准施肥和灌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②结合天气预报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选择最佳种植策略和收获时间。③利用数字技术改善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准时配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连接农民和消费者,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④在乡村生活方面,运用智能技术提供便民服务,如智能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服务、在线教育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智能化技术服务,居民可以获得更及时的医疗健康咨询,享受更优质的教育等,以及更便捷的生活服务。鼓励村民利用数字平台参与到智能农业的规划和管理中,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这种参与不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还促进了农业知识和创新技术的传播,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动力。

智能农业与乡村生活的设计不仅促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还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生活质量提升。结合人居环境三元论,这一策略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关注村民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实践,以及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3.3 数字化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数字乡村视角下,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强调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并传播乡村的文化遗产。结合生态景观学和人居环境三元论,这一策略不仅关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是乡村身份和精神的重要体现,它包括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数字文化产业可以避免乡村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规模小、开发同质化、资源破坏、创意不足等问题,更新乡村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促进农村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向数字生态、数字传承和数字消费载体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区提供追赶能力[12]。

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面临消失的风险。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同时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①利用数字摄影、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对乡村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方言和歌舞等,可采用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记录。将收集到的数字化文化资料整理归档,建立数字化文化档案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体验乡村文化的平台,也有利于学术研究。②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乡村文化的虚拟展览和互动体验空间,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传承的趣味性和互动性。③结合在线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和传播活动。设计和推出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教育课程,包括传统手工艺教学、民俗文化体验、方言教学等,让更多人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乡村文化故事和活动,激发公众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④鼓励村民,尤其是文化传承人参与数字化文化保护项目,分享乡村文化。此外,开展文化共创项目,鼓励村民和其他参与者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内容的创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⑤制定并实施针对数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支持政策,提供技术、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⑥建立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的持续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项目效果,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有效落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