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杨艳

摘 要:生态产品价值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是生态产品在自然系统下产生的各种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有助于将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其切实地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海口市湿地资源为例,对海口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湿地资源开发资金匮乏、湿地资源经营利用不足、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海口市湿地资源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湿地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海口市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12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27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2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研究海口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优化措施,有利于海口市将湿地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促进海口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已经有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研究。一是理论层面,包括生态产品的概念[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3-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5-6],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难点[7]。二是实践层面,学者主要研究部分典型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具体成功经验如下。①对河南省淅川县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如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积极探寻生态产业化途径、建立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②从土地储备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厦门五缘湾片区结合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开发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经验[9];③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实现机制三方面分析了丽水市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与实现路径的优化措施[10];④分析了长株潭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主要包括权属交易、经营开发充分利用生态产品、生态补偿和绿色金融服务等[11];⑤通过调研抚州市、崇义县等典型案例,总结了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包括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品牌、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三产”融合、搭建交易平台和实施生态补偿措施等[12]。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森林等自然资源,相比之下,在这一领域对湿地资源的探索显得较为薄弱;②尽管湿地资源的研究涵盖了生态修复与生态核算等重要方面,但在湿地资源的管理策略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上的研究却明显不足;③现有的研究缺乏针对海口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的探讨。

鉴于此,立足已有研究成果,以海口市湿地资源为研究域,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了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

湿地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湿地保护与发展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海口市湿地面积为29 093.09 hm2,湿地率达12.7%。海口市现有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海南海口南海口三江红树林、响水河、潭丰洋、三十六曲溪、铁炉溪5个省级湿地公园及45个湿地保护小区,海南海口主要有红树林湿地和火山熔岩湿地两大特色。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湿地,红树植物共有36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的97%[13]。

2 海口市湿地资源经营利用存在的问题

对海口市湿地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海口市湿地资源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湿地资源开发资金匮乏、湿地资源经营利用不足及公众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不到位等。

2.1 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目前,海口市政府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对海口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也进入了新阶段。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中,由于前期以行政化路径为主,后期的产业化价值实现路径以市场为经营主体,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出现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海口市湿地资源在生态价值供应方面还有待提高,其生态价值未被完全挖掘。海口市湿地的规划面积比湿地面积还多,整体湿地面积少,这就导致其在生态调节方面供应能力不足。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口市湿地的生态调节价值更加凸显,其周围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生态价值更加凸显,应继续开发湿地资源。而在动物保护方面,也缺少相应的保护机制,游客进入会影响湿地中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2.2 湿地资源开发资金匮乏

湿地保护和开发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但这些投资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导致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兴趣不高。目前,湿地资源开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及部分非政府组织的资助,缺乏多样化的融资途径。由于政府财政预算有限,难以充分满足湿地资源开发的全部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缺状况。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湿地资源开发的规模和进度,还对湿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湿地资源经营利用不足

目前,海口市湿地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以旅游资源开发与景观利用为主,同时兼顾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根据现行总体规划,功能分区中的恢复重建区均开展了相关修复项目,并已基本完成建设,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对应的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内按规划开展完成率较低,除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旅游景区相对成熟,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有一部分区域打造湿地景观外,其他湿地公园仍以维持现状农用地为主,并未打造相关经营设施服务项目,经营利用不足,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完全依赖财政供给,造血能力不足。

2.4 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不到位

在海口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公众对生态产品价值的理解尚浅,这限制了湿地资源潜在价值的全面发掘。由于环保意识不强、生态知识匮乏,湿地周边的居民及游客通常不能充分认识到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湿地生态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大,导致这些产品的知名度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 基于公共物品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海口市湿地资源经营利用的现存问题,认为海口市已经认识到湿地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并意识到由此可能引发的公共物品风险,但仍需要聚焦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并结合现行行政体制、现行市场经济特征、规划队伍技术水平、群众生态文化认知水平进行成因分析。

3.1 政企合作经济特征导致多元供给困难

湿地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观点来看,政府干预是提升公共物品正向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于湿地资源而言,采取与社会企业合作、通过特许经营这一实践路径,一是能够满足政府降低地方债务风险的需求,二是有利于发挥社会企业技术、管理、创新优势,满足提升公共物品的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的相关需求。

但从获得特许经营资格的企业角度来看,政企合作经济体制的实行必然导致企业逐利与政府求稳这一需求矛盾的出现。相关企业在获得特许经营资格后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具有追求利润的理论优势。但由于双方合作的基础地位并不平等,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开发新产品服务供给时往往受到政府方面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大体量旅游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多元产品供给较为困难。

3.2 现行行政体制特征导致政府支持欠缺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特征具有中央到地方由上而下的运行特征,对公共物品的管理干预也通过这一运行路径来实践。21世纪初,随着人们对湿地资源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各级政府对湿地资源及相关产业进行开发利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实践,大力发展湿地经济、湿地产业。

但就目前阶段而言,由于湿地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地方政府对该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持审慎态度,投资主体开发湿地资源前大多需要通过行政体制的层层审批,进而出现落地难、时间久等问题。同时,我国行政体制较重视绩效考核,公共财政往往是重要的考核标准,由于湿地资源开发存在国土空间限制、经济效益难体现等问题,最终导致政府对湿地资源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大。

3.3 政府规划队伍水平导致产业规划欠佳

在公共物品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往往主动担任牵头者,政府规划队伍水平高低对公共物品开发利用的产出效益会产生根本影响。海口市受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的限制,政府规划队伍在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只将农用地作为基本盘进行有限度的规划。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现有的规划成果难以满足要求。

同时,由于湿地资源这一准公共物品在开发时涉及水土保持、生物保护、节能减排等其他外延领域,对于政府规划队伍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当前的规划队伍水平可能对目前公共物品开发边界、开发力度的判读并不准确,进而对湿地资源开发供给力度较为保守,导致其产业规划欠佳。

3.4 群众文化素质水平导致短视效应出现

政府等力量干预公共物品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公共物品服务供给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需求,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物品在开发前大多已经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人民群众的认知往往对公共物品的开发质量和效率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海口市湿地资源的开发同样使用了生态补偿这一工作机制,建立了公共物品、居民、外来干预(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目前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生态补偿工作中群众往往聚焦于短期的获利,并未从宏观层面考虑公共物品开发会造成供需环境失衡和公共冲突,导致短期负面效应的出现,进而影响湿地资源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4 对策建议

4.1 增强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海口市湿地资源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针对其生态价值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4],开展防汛抗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退耕退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实施全覆盖治理和全过程保护。

在文化资源方面,要加大对文创等二次消费产品的研发,拓宽旅游收入渠道。在生态价值供应方面,要加大对海口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将湿地生态变得更加多样化,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在此过程中,要以政府为引领,通过行政化手段,鼓励湿地周边农户种植绿色农产品,在农民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护生态,进而将生态产品价值释放出来。同时,也要注重非经济农林的发展,政府通过货币补偿的方式促使居民种植对湿地生态系统有利的作物,以保护湿地生态。

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