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探讨
作者: 陈冠名 陈记臣 王会 彭铭辉
摘 要:通过研究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促进大中型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优势资源更好服务灌区农村经济。广东省持续推动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目前已有75宗大中型灌区完成了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研究发现在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部分地市的创建积极性不高、标准化评价细则理解不全面、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针对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规范创建程序、加强宣传引导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通过研究以期为广东省优化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15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33
0 引言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构建科学高效的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必然要求[1]。如果大中型灌区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工程管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将会对工程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为全面提升广东省大中型灌区的管理水平,确保大中型灌区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和持续充分的发挥效益,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水利部《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办农水〔2019〕125号)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22〕331号)等要求,结合广东省大中型灌区建设与运行管理实际,广东省积极开展了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
目前,广东省虽然已创建了75宗标准化管理达标灌区,但是在具体创建过程中尚存在主观性因素,例如:材料较多、部分要求难以落地或佐证困难等情况。为有效解决大中型灌区长期以来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安全隐患较多、工程设施维护不完善和水资源利用不科学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迫切需要对大中型灌区进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
1 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大中型灌区是广东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大中型灌区379宗,设计灌溉面积103.45万hm2。目前,广东省大中型灌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发挥,亟需持续推动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2]。通过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数字孪生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和节水型灌区等工作,以及广东省大中型灌区建设管理实际情况,开展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可进一步推动大中型灌区良性运行,从而强化灌排工程管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2 大中型灌区创建情况
根据《广东省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粤水农水农电函〔2021〕1428号)和《广东省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评价细则》(粤水农水农电〔2023〕19号),广东省自2021年起积极组织实施大中型灌区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评价细则》是在《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设计和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等内容。目前国家推动了数字孪生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节水型灌区等工作,均与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息息相关,因此新印发的《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评价细则》在信息化建设和践行生态工程理念等方面,通过创建标准化工程进行正向引导和鼓励,进一步推动大中型灌区良性运行[3],极大地激发了地市开展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
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主要措施如下:①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标准化工作由各地市、县级政府主导,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发改等部门协同推进,确保该项工作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②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明确各灌区管理单位是标准化管理创建的责任主体,各有关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做好监管工作,加强组织、督导和指导,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③全面规划、稳步推进。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所管辖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全面规划,形成创建工作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本地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
按照要求积极组织大中型灌区管理单位开展创建工作,经灌区管理单位自检自评、县(市、区)主管部门考核、地级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初验、省级组织专家评审、公示等一系列程序。截至2024年5月底,广东省共有75宗大中型灌区完成了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具体详见表1;广东省省内标准化管理达标罐区分布情况,具体详见图1。
3 大中型灌区创建成效
广东省通过开展大中型灌区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综合提升了广东省大中型灌区的管理水平,保障了大中型灌区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能够持续充分的发挥其效益。
综合分析大中型灌区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成效,表现如下:①强化工程组织管理。通过落实灌区管理组织机构,确保管理人员配备到位,逐步推动事业单位与企业分开、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在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对新形势的及时应对和调整,提升了管理效能,使信息沟通更加流畅[4]。②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通过贯彻落实责任制、规范生产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强化水旱灾害防御等各项工作,确保了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③促进工程管理规范化。通过规范日常巡查、维护和检修等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设备设施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推动灌区划界确权工作,明确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在管理范围内确保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措施扎实有效,逐步提升工程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些条件较好的灌区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灌区管理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理念的灌区信息化管理手段,达到有效实时地监测灌区数据的目标,提高灌区管理的水平与效能[5]。④推动灌区供用水管理科学规范。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统筹安排灌区的需水、供水、用水、调水、量水等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⑤实现经济管理规范有序。灌区管理单位一般为事业单位性质,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和人员经费均得到落实。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和工程管理良性循环。
灌区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农业节水与供用水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等六个方面开展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工程安全监测、规范水费收缴和“两费”落实、深化信息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促进灌区实现标准化管理[6]。通过标准化管理建设,广东省的大中型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档升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管理队伍日趋专业,实施过程中取用水管理逐渐规范,提高了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目前,广东省大中型灌区管理的积极性逐年高涨,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创建数量分别为10宗、29宗和36宗,2023年度的创建数量为2021年度的3.6倍。其中,广州市和佛山市的标准化达标管理灌区覆盖率已达100%。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24年广东省农村水利水电工作要点的通知》(粤水农水农电函〔2024〕567号)和《广东省水利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统计局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粤水规计〔2023〕23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广东省大中型灌区需要在2024年、2025年和2030年的标准化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50%、80%和100%。可以初步预估广东省2024年、2025年和2026—2030年的大中型灌区标准化创建数量分别为122宗、112宗和70宗,即:2021—2030年的标准化灌区达标灌区创建整体情况具体详见图2。广东省各地市将管理条件较好的大中型灌区优先开展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各地市/单位创建完成率现状及目标情况具体详见图3。从大中型灌区标准化创建整体角度看,2021—2023年是大中型灌区标准化创建试点先行的摸索阶段,进度较为缓慢;另外,创建标准化管理剩余的20%(70宗)大中型灌区将面临整改压力,难度相对较大。2026—2030年的五年时间内创建的标准化总数量从研究数据上看总量较小,甚至少于2024—2025年单一年度的数量,总体呈现低增长的发展趋势。
4 存在问题
广东省大中型灌区“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因疏于管理而导致水利设施运行不久后就会发生损坏、淤积等现象[7]。广东省在标准化达标灌区创建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4.1 部分地市的创建积极性不高
阳江市等地市对创建工作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体现在未能及时分解目标任务及部署细化相关工作,工作进展缓慢,未能完成年度下达的目标任务;同时,也有部分地方反映创建工作经费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8]。
4.2 标准化评价细则理解不全面,报送资料不完善
部分地市和管理单位对评价细则等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存在工程管理资料整理不及时,形式不规范,记录资料不够齐全等现象。这些原因导致申报材料和佐证材料不够规范,存在包括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和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部分灌区的确权划界、档案管理等材料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
4.3 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
灌区工程每年需要一定的经费进行工程维修养护,以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但其运行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通过自筹资金,按照先急后缓原则作处理[9]。如高州水库灌区的供水的价格远未达成预期,使供水效益转移给了用水户,致使其管理单位长期经济困难,工程项目及时养护维修较为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效益的充分发挥。
4.4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工程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和岗位人员普遍老龄化,管理知识欠缺,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层次不高,专业配置欠合理,需加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管理人员总体技术水平一般,管理单位缺少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经费和途径[10]。由于经费有限,目前灌区管理体制中多数为事业单位管理,在灌区工程检查监测和工程维修养护等管理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管理或者推行物业化管理依旧存在困难。
5 工作建议
5.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强业务指导,组织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做好全过程跟踪督促,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的要求。强化现场抽查检查,确保一级达标灌区实地现场全覆盖,确保创建工作质量。
5.2 规范创建程序,严格审查把关
为确保创建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有必要的情况下需组织行业内权威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逐宗复核、评审,配合开展现场抽查检查,层层严格把关,确保创建质量。
5.3 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宣贯培训
通过水利厅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做好宣传引导,形成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5.4 加强信息化建设
灌区工程的部分设施陈旧,部分控制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较低,需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大部分灌区管理单位基本能按传统方式进行档案管理,要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做好档案管理。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工作正有序进行,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广东省尚未有国家级标准化管理达标灌区,应坚持遵循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原则,按照“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制定一套管理标准、充实一支管护队伍、落实一笔运行经费、树立一批工程标杆”的工作目标,逐步实现灌区运行管理工作 “规范、精准、高效”的特点。另外,对于综合条件较好的灌区,应积极申报国家级标准化达标管理灌区。
参考文献:
[1]宣阳.安徽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探讨[J].中国水利,2022(12):49-50.
[2]张翠华.东平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11):153-155.
[3]姚天银.农业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3):118-119.
[4]苏雪兰.大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4,53(5):93-94.
[5]邢仕芬.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分析[J].乡村科技, 2022,13(20):53-56.
[6]张雯叶,刘锦霞,王志寰,等.江苏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探讨:以高邮灌区为例[J].江苏水利, 2023(8):32-36.
[7]黄忠德.武威市凉州区杂木灌区加强水资源管理研究[J].乡村科技, 2023,14(5):151-154.
[8]曹长峰.大中型灌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新农民, 2024(7):34-36.
[9]胡国栓.县域灌区农业用水权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内乡县打磨岗水库灌区为例[J].乡村科技,2024,15(10):54-57.
[10]余幸,王艳华,景明,等.大中型灌区高质量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人民黄河, 2023,45(8):21-25.
(栏目编辑:胡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