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应用分析
作者: 齐晓东摘 要:园林绿化作为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树种选择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绿化植物,观果树种逐渐成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柿树和山楂树作为两种典型的观果树种,在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园林景观、提升生态功能等方面展现出独特而显著的作用。基于此,研究从柿树与山楂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生态价值、应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柿树和山楂树作为园林观果树种的价值,以期为园林绿化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柿树;山楂树;园林绿化;观果树种;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11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6
0 引言
观果树种是指在观赏花、叶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观赏果实的一类植物。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观果树种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还能够发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积极作用。柿树和山楂树作为两种典型的观果树种,在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园林景观、提升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柿树与山楂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1 生态调节功能
柿树和山楂树作为优质果树品种,在生态调节功能方面同样表现优异,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微气候调控方面,两种果树茂密的树冠层结构可以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树冠层对太阳辐射的截留和反射能够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同时叶片蒸腾作用释放的水汽能有效提升局部空间的相对湿度,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微环境。在水源涵养方面,柿树和山楂树发达的根系网络具有显著的持水固土能力,根系分泌物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与蓄水能力,有效减缓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根系的机械作用还能稳固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在空气净化方面,柿树与山楂树叶片表面具有独特的绒毛结构和气孔分布,能高效截留与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烟尘等颗粒物,叶片还能吸收和降解多种大气污染物,从而提高空气质量[1]。两种果树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突出,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增加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具有积极作用。此外,两种果树还通过化感作用调节周边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促进稳定和谐的植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为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1.2 生态支持功能
柿树与山楂树在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中的生态支持功能尤为突出,体现出重要的生态价值。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这两种果树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其枝干结构为鸟类筑巢创造了有利条件,树冠则为多种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庇护场所。花期时散发的芳香气味和丰富的花蜜不仅吸引蜜蜂等传粉昆虫,还能引来多种蝴蝶、天敌昆虫等,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在提升授粉服务体系方面,柿树与山楂树的花期不同,可以为传粉昆虫提供持续稳定的蜜源,形成完善的授粉服务网络,不仅确保果树本身的授粉需求,还能扩展到周边植物群落,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授粉效率和稳定性。在改良土壤效应方面,两种果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酶类物质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活化,提高养分有效性;脱落的枝叶分解后形成优质有机质,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根系也能分泌特殊的化感物质,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抑制病原微生物,形成良性的土壤微生态系统。这些生态支持功能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构筑起完整的生态服务支持体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提供基础保障。
2 柿树与山楂树的景观生态价值
2.1 景观季相动态特征
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柿树与山楂树展现出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特征,其动态变化过程为城市园林注入了生机活力。从物候期景观变化来看,山楂树在春季开花,花期持续15~20 d,密集的花序形成别致的城市景观,柿树的新叶构建出绿意盎然的景致。随着季节推移,两种果树的叶片由嫩绿转为深绿,形成稳定的夏季观赏效果,营造出清凉舒适的游憩环境[2]。在色彩层次构成方面,柿树与山楂树通过四季更迭共同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春季以翠绿为主;夏季呈现浓郁的深绿色调;秋季则形成“红黄相间、金橙交辉”的绚丽画卷,山楂树叶片转为红色,柿树叶片呈现金黄色,配以两种果树绚丽色彩的果实,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在空间结构构建上,柿树伞状树冠高4~6 m,山楂树枝干长2~4 m,共同构成了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并通过枝干的自然舒展和叶片的疏密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空间韵律感。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园林设计师巧妙利用柿树与山楂树的高度差异和季相变化,构建“疏密有致、错落有序”的立体景观,春赏花海、夏享绿荫、秋观果实,展现出不同季节独具特色的园林美学,成为传统园林活用观果树种的典范之作。
2.2 生态景观功能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柿树与山楂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生态廊道构建中,两种果树通过带状配置形成连续的绿色通道,柿树的树冠和山楂树的株高形成了立体的生态屏障,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城市噪声污染,优化城市微气候。在生境斑块营造方面,柿树与山楂树混合种植形成的植物群落可创造多样化的生态位,其密集的枝叶为小型动物提供庇护场所,果实为食果鸟类和昆虫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有效提升了生境斑块的生态承载力和稳定性。在景观连通性维持方面,柿树与山楂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有效连接城市中分散的生态斑块,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生态网络,增强景观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生物流动[3]。同时,不同生态斑块间的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整体景观的生态韧性和适应能力,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3 柿树与山楂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
3.1 点线面配置模式
柿树与山楂树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点、线、面的配置模式展现出丰富的景观构建价值。在点景布置中,柿树以其优美的伞状树冠和4~6 m的适中高度,可在园林节点处营造独特的视觉焦点,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橙红色果实与深绿叶片形成强烈对比更能突出其景观主体地位;山楂树则凭借2~4 m的株高和自然舒展的树形,适合在庭院转角或小型广场中单株点缀。在线性景观布局中,两种果树可沿园路、水系等线性空间配植,其中山楂树适宜按2~3 m的株距连续配置形成景观带,而柿树适宜以4~5 m的株距排列,能够打造出疏朗有致的林荫步道。在面状景观布局中,可采用“乔灌结合、密疏相间”的群落配置模式,即以柿树作为高层乔木骨架,株距宜控制在5~6 m,山楂则以3~4 m的间距填充在柿树下,形成自然和谐的复层群落结构。这种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还可以通过季相变化呈现出动态的景观效果,尤其在秋季,两种果树的果实与叶片相互映衬,更能展现出独特的观赏价值。
3.2 场景功能应用策略
在园林绿化建设实践中,柿树与山楂树的场景功能应用需要基于空间特征与功能需求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在道路景观营造中,可将柿树作为行道树设置于城市主干道两侧,利用其高大挺拔的树形和浓密的树冠营造林荫效果;山楂树适合配置于次干道和人行道,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绿化景观。在公园广场空间,柿树可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树种,利用其四季变化的观赏特性打造视觉焦点;山楂树可通过组团配置方式形成自然的生态景观区,为人们游憩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氛围。在小区庭院绿地中,柿树与山楂树可采用混交配置模式,通过合理的密度控制和空间布局,既能满足遮阴避雨的实用功能,又能营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效果[4]。在城市滨水空间中,两种果树可沿水岸线构建生态防护带,不仅能够稳固岸坡、涵养水源,还可为市民创造舒适的亲水环境。以上场景功能应用策略既充分发挥了柿树、山楂树的生态价值和景观效益,又实现了空间功能的优化配置。
3.3 复合生态群落构建模式
复合生态群落构建是一种基于植物群落演替理论和生态位互补原理的高级园林配置模式。在柿树与山楂树的复合生态群落构建过程中,一是要考虑垂直空间的合理利用,通过乔灌草立体配置形成多层次植物群落结构,可选用木槿、连翘等开花灌木作为中间层,搭配麦冬、玉簪等地被植物形成地表层,使其与作为主景树种的柿树、山楂树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互补;二是应充分考虑植物物种之间的生态关联性,选择具有协同生长特性的伴生植物,如耐阴性草本植物可与柿树、山楂树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既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比例和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植物群落,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最优统一[5]。
4 结束语
柿树与山楂树作为园林绿化建设中的观果树种,不仅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更通过其显著的生态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点线面配置、复合生态群落构建等应用模式,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柿树与山楂树的景观功能与生态效益,还能够促进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随着园林绿化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创新,柿树与山楂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构建美丽、宜居、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刘琦.观赏果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果农之友,2024(7):63-65.
[2]崔凯.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价值及其应用实践探讨[J].当代农机,2024(6):50-51,53.
[3]韩飞.柿属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3,46(19):85-88.
[4]张金环,田丹.果树在陕西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20,48(6):103-105.
[5]张鹏.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价值及其应用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6):119-120.
(栏目编辑:刘 敏)
作者简介:齐晓东(1975—),男,本科,研究方向:园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