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
作者: 李晓希 许先升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村落旅游资源的活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是拥有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通过现场调研,研究梳理了琼中什寒村概况,深入分析了什寒村旅游资源活化困境,包括建筑特色保护不足、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并提出活化策略及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活化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应强调村落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并通过塑造地域特色、深度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挖掘人文传统、关注村民日常生活等,重视形态、业态、文态、生态来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落;活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12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2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着明确的指示,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1]。2024年4月10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活化利用村落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以促进当地产业的开发为重要目标,同时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提升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核心发展理念。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产业定位、空间规划、业态规划到运营协调等方面进行全程规划统筹工作,以确保乡村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升。
1 “活化”的概念
“活化”改造设计概念源于1971年法国的“活态博物馆”理念,强调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传承。1990年,这一理念被引入我国,并通过《中国博物馆》杂志得到推广。“活”字是客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主体的感受,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于建筑而言,强调人与建筑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同时更强调三者的统一发展过程。而“化”字是主体认识事物和发展事物的过程,是事物由已有的形态到新形态的变化过程。“活化”改造设计应用于乡村发展中,是指通过调研分析村落的文化内容与村落的构成形式,运用已有内容激发自身的活态性,并以改造设计为手段、以民居为载体解决村落中现有的问题以促进乡村发展[2],强调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并在改造过程中保护文化遗产。实现村落活化强调关注村民日常生活、挖掘人文传统、塑造地域特色,重视形态、文态、生态、业态等方面,探寻核心价值[3],增强文化认同感,凝聚民心,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2 什寒村概况及活化困境
2.1 什寒村概况
2.1.1 地理环境
什寒村坐落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海拔近800 m。什寒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1 cm3空气中不低于4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什寒村被山岭环绕,4条溪流汇聚,形成“四水归一”的自然景观,村落内池塘星罗棋布,呈现出依山傍水的生态格局。什寒村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具有原生态风光的优势,更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这种相对封闭的地形保护了什寒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这些自然景观和地形特征为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
2.1.2 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杞黎部族为逃避战乱和外来压迫,选择在什寒村定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村落布局,这些历史背景为村落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什寒村由苗村、冲沙、什托和元也等4个村小组组成,共100户520人,其中苗族340人、黎族180人。如今,什寒村面临着茅草屋被淘汰和古村落数量减少的问题,茅草屋的减少使得现存的黎族古村落数量变少,保存状况不佳[5]。
2.1.3 发展现状
什寒村曾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贫困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46元。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什寒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海南省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2.2 什寒村活化困境
2.2.1 建筑特色保护不足
什寒村的传统民居(如茅草屋)正逐渐被淘汰,现存的黎族古村落数量较少,保存状况不佳。当地对建筑特色保护不足,尤其是茅草屋等传统民居迫切需要修复和抢救。
2.2.2 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
随着传统民居的废弃,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也在逐渐消失。这反映了当地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不足。因此,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对什寒村旅游资源活化至关重要。
2.2.3 自然条件的限制
什寒村地处高山盆地,受高海拔低气压、交通闭塞等因素制约,难以种植经济作物,养殖业发展也受限。这些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2.2.4 村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什寒村存在人口外流的现象,导致村落“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什寒村曾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村民在技能、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有待提升,无法适应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要求。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什寒村活化策略
近年来,什寒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成为海南省旅游热门打卡地,也荣获了“最美中国乡村”称号。基于此,对什寒村旅游开发情况开展深入调研,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什寒村旅游资源活化路径,旨在保护什寒村“最美中国乡村”的金字招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1 提取空间基因,塑造民族地域风格
空间的文化特色是历史传统的积累,同时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演变[6]。对于当地建筑,既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又要应用现代手段进行修缮。为保留、调整或创新黎族传统建筑,应结合现代技术工艺,利用新型工业材料,减少对原木的依赖并提升建筑承重能力。例如,可以保留传统泥草混合物用作墙面材料,或使用现代钢筋替代木质龙骨,或用内嵌式轻钢材质构筑墙体主要轮廓结构[7];可以通过墙体开窗解决传统黎居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可以利用太阳能设备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提升室内环境品质;可以改进地下隐蔽工程,用原明渠回收雨水,以适应海南多雨气候,实现雨水再利用,减少对传统供水的依赖。
设计师在塑造空间时,要综合考虑多种感官体验,并与地域特色相呼应,创造出能够被当地居民接受的空间[8]。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黎锦等民族文化元素,可以极大地丰富空间的文化内涵。黎锦的图案和色彩可以用于软织物的设计。黎锦的色彩丰富,传统上以黑色为底色,搭配青、红、黄等颜色,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可调整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避免过度饱和的颜色造成视觉中心缺失和空间炫目感,应确保黎锦色彩与室内环境相协调。使用带有灰调色彩的黎锦产品可以在不抢夺视觉焦点的同时,展现黎锦的现代使用功能[9],提升空间的文化氛围,还能够推动黎锦制作等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在对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时,需要深入分析场地环境、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引入新材料,要关注建筑和巷道保护,还要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全面性、连续性[10]。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房屋进行统一规划,保留原始风貌,可以完善村道、景点、文化场所、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可以建设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茅草民宿、射弩场、农家乐、客栈、野外露营地等项目。
3.2 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产业
什寒村应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党员驿站”党建工作品牌,采取“政府+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的创新发展战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乡村旅游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2.1 激活旅游资源
什寒村是琼中“奔格内”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景点,已成为海南省独具特色的热门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什寒村精心保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通过全面开发以“食、宿、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六要素[11],保护黎族和苗族文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什寒村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包括餐饮、民宿、手工艺作坊、旅游商品、文化表演和婚庆服务;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如船型屋建造技术和原始制陶工艺。什寒村利用村落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将传统村落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什寒村通过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建设的积极进展,为海南省乡村旅游增添亮色。
3.2.2 发展特色农业
什寒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开发“什寒山珍”系列特色产品,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当地有关部门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蓝莓、铁皮石斛和高山云雾茶等特色农作物;通过发掘乡土特色工艺,开发系列特色产品,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统一定价销售,并将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以提成和奖励的形式回馈给村民[12]。
3.3 利用民族传统,打造特色文化
3.3.1 延续当地空间基因
黎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村落不仅应该在整体布局和空间特征方面延续当地的空间基因,更应以明确的文态规划指导招商运营,采取“政府+企业+金融+群众”共建原则,利用“互联网+”理念,为乡村三产融合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例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村落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定制化特色旅游等方式提高村落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在休闲农业方面,可以通过开发具有黎族特色的体验项目,如采摘热带水果、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游玩体验。当地可以设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旅游业和民宿等主题的院落,为游客和村民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13];把“非遗文化体验”作为村落的主题和特色,使建筑群体空间的外壳和当地文化精髓的内在统一起来,形成“形神兼备”的空间体验[14]。
3.3.2 以现代文化消费推广传统民间工艺
黎族传统工艺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原始制陶技艺等[15]。这些技艺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观念。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种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综合性纺织技艺,使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材料制作衣物和日常用品。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纹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黎族织锦不仅是黎族日常生活用品,还是黎族重要社交和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用于节日庆典。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黎陶的器形外观比例匀称,结构细密严实,器面光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黎族制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先将泥土搓成长条并以圆环状逐层堆叠的方式制坯,再根据不同用途制作成各种器型。在新媒体、自媒体发达的当下,现代休闲游憩功能的加入,促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
3.3.3 以节庆歌舞展示乡土风情
服饰和歌舞往往是少数民族最具识别性的特色。“三月三节”是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祭拜始祖的仪式,同时还有对歌、跳舞等活动[16]。“跳竹竿”游戏是青年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方式和节日中的重要活动。此外,节日期间还有多种民族传统比赛和文化展览,把传统民间竞技的火热氛围引入悠闲游憩的度假氛围中,极大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当地利用带有当地民族文化、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及日常生活情趣的歌舞表演,以及群众演员的盛装歌舞巡游等方式带给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在旅游村落的规划中,业态活动的细致安排与物质空间的精心设计同等重要,“形神兼备”才能让游客产生文化共鸣,从而打造旅游新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