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华全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0

摘 要: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丰富,在维持生态平衡、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作用显著。然而,由于林区自然环境敏感且脆弱,再加上人类剧烈活动及外来入侵物种影响,林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强化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研究总结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类剧烈活动等保护对策,以期为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大河口自然保护站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8-141-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8.03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在保护我国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值得关注。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地处东经100°31′~100°56′,北纬37°54′~38°31′,林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孕育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导致部分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与分割,众多物种生存空间不断缩减。另一方面,非法捕猎、过度采伐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屡禁不止,给当地生物种群带来了严重威胁,不少物种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因此,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维护林区生态平衡、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至关重要[3]。

1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概况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位于甘肃省祁连山北麓民乐县,分东部大河林区、西部海潮坝林区两大部分,东西长约40 km,南北宽约20 km,毗邻5乡(镇)15个自然村,总经营面积59 810 hm2。林区由低山丘陵、中山、亚高山、高山等地形构成,海拔为2 400~4 000 m。大河口自然保护站为高寒半干旱、干旱气候区,据统计,该地区年均气温5.4 ℃,年均降水量400 mm,年均蒸发量1 700 mm。林区是以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乔木和小檗、金(银)露梅、锦鸡儿、高山柳等灌木为主的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率达49.3%。

2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基本情况

2.1 植物资源现状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现有野生维管植物36科81属142种,以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最为常见,其中包括被子植物34科79属138种,裸子植物2科2属4种。在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植物类型中,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占林区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70%,包括菊科、蒺藜科、蔷薇科、豆科、龙胆科等;裸子植物种类最少,仅占林区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5%,以松科和柏科最为常见。按植物保护等级划分,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0种,包括虫草、绵刺、肉苁蓉等。目前,尚未发现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受林区地理位置、环境与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大河口自然保护站野生植物资源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4],整体分2个植被类型和2个群系,详见表1。

2.2 动物资源现状

据统计,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现有野生动物6科11种,其中包括鸟类2科3种,兽类4科8种。按动物保护等级划分,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占大河口自然保护站野生动物总数的18.2%,包括白唇鹿、雪豹;另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大河口自然保护站野生动物总数的81.8%,包括狼、赤狐、猞猁、豹猫、马鹿、岩羊、血雉、蓝马鸡、红隼等。

3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生命的基石,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5]。多年来,大河口自然保护站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强化全域生态保护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源,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使林区野生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稳步增长,部分濒危物种逐渐恢复生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显著提升。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林区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3.1 外来物种入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大河口自然保护站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一些外来动植物通过人类活动无意或有意地被引入大河口自然保护站。例如,大果沙棘等观赏植物在被作为园林植物引入后,因其适应能力强且缺乏天敌,在野外迅速蔓延生长,与本土植物争夺阳光、水分、养分等资源,导致本土植物生长空间受限,一些珍稀植物甚至面临灭绝危险[6]。

3.2 资金与人才不足

当前,资金短缺是影响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难题之一。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系统修复及购置先进监测保护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由于资金受限,很多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换代,更缺少足够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监测保护设备,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难以精准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状况[7]。

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大河口自然保护站高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因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专业性极强,涉及生态学、动植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由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大河口自然保护站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每位工作人员往往需要承担多项任务,导致工作负荷过重,影响工作质量。例如,护林员不仅要负责日常的巡逻工作,还要兼顾对野生动物的观察记录、对周边居民的环保宣传等工作,导致工作人员在各项工作上都无法做到深入细致,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3 人类剧烈活动

在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周边及部分区域,过度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草地被过度啃食,导致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8]。由于人类活动,许多野生动物因栖息地减少和环境恶化而被迫迁移,部分动物甚至在迁移过程中死亡。近年来,随着进山入林者数量的显著增多,部分区域土壤被过度踩踏,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此外,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也导致一些野生动物改变了正常的生活习性,如红隼等因人类的惊扰而不敢在原栖息地筑巢育雏,影响了鸟类种群的繁衍。

4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4.1 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为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相关部门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可在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的关键区域及周边交通枢纽等设置多层次的监测点,并配备专业监测人员,安装远程监控摄像头、生物传感器等先进监测设备,以实时监测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全域[9]。一旦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可疑迹象,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②严格外来物种引入审批。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外来物种引入的审批流程,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必须经过严格且科学的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只有在确保物种引入不会危害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才允许引进,并且严密做好引入物种的持续跟踪监管工作。③开展综合防控清除行动。针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相关部门可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与科研团队,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除。

4.2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的设备更新、生态修复、科研项目等,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开展公益捐赠、吸引企业投资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充足[10]。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大河口自然保护站输送专业人才。此外,还需要适当提高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工作人员的待遇福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充实专业人才队伍。

4.4 规范人类活动

①相关部门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明晰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的保护范围,严格限制在保护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必须开展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并要求采取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②加强对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及周边区域环境的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③制订完善的人员进出管理规范,严格限制进入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的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过度集中在某一区域。设置专门的进山线路与观光区域,引导大众文明观赏,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④重视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在人流较大的商场、广场及大河口自然保护站关键入口等位置,设置宣传牌、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环保讲座等方式,向大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制作并传播环保公益广告、纪录片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5 结束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研究深入剖析了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严防外来物种入侵、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类活动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助力林区可持续发展,为大河口自然保护站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翟瑞雪,张杰,章芸,等.绍兴市镜湖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42(7):199-201.

[2]杨志刚,杨瑞刚,李相林,等.防城港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13):269-273.

[3]默会茹,任志河,陈光照,等.河北省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J].乡村科技,2024,15(6):126-129.

[4]王德悦,孙晓宁.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科技,2023,50(S1):88-90,94.

[5]杨国良.祁连山森林资源保护浅析[J].现代园艺,2020,43(21):216-217.

[6]彭成.洮河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22):52-54.

[7]吴明慧.浅谈药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21(11):60-61,64.

[8]罗苑东.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思考[J].南方农业,2021,15(26):211-212.

[9]焦志伟.大理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20(16):158-159.

[10]李歆琰,丁媛媛,高芳,等.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4,47(5):21-29.

[11]齐孝华.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3,17(15):97-99,103.

作者简介:王华全(1978—),男,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管护及病虫害防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