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

作者: 杨海兰

0引言

设施农业作为突破自然气候限制、实现高效生产的模式,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其转型升级的趋势。传统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多依赖固定式传感器网络与人力巡检机制,存在硬件成本高、环境调控响应滞后等问题,难以应对极端气候对作物生长的突发性影响,难以适配小规模种植场景的经济性与灵活性需求。近年来,以移动机器人平台为载体,结合低功耗广域物联网(NB-IoT)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新型解决方案,为设施农业环境精准调控提供了动态数据采集与智能决策支持的新路径。研究聚焦设施农业场景中环境变量的实时感知、高效传输与智能决策需求,通过构建集成移动机器人、无线通信模块与闭环控制算法的智能监控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系统硬件维护复杂、调控被动化等问题,探索农业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路径,从而实现温室环境自适应的稳定控制,为降低农业能源消耗、提升作物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当前设施农业环境监控普遍面临硬件冗余与动态响应不足的问题,传统固定式传感网络因维护复杂度高、调控滞后,难以满足精细化生产需求。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的核心功能需求是通过移动机器人平台替代固定传感器阵列,实现温室内光照、温湿度、气体浓度等参数的全域动态采集,结合环境预测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的闭环调控机制,确保环境参数与作物需求动态匹配;非功能需求则聚焦硬件系统的轻量化部署、无线通信稳定低耗性、算法的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规模种植场景的灵活适配。系统应提供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简化农户对监测数据与调控策略的操作流程,并建立异常状态预警与自主容错机制,克服因设备老化、信号干扰导致的偶然性故障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系统设计应兼顾能源效率与生态友好性,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减少对传统水肥管理模式的资源依赖,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2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设施农业智能监控系统基于感知、传输、应用等3层功能架构,通过分层协同实现环境数据动态采集、高效传输与智能调控。感知层以移动机器人平台为核心载体,集成多类型环境传感器(温湿度、光照、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0 等),通过自主巡航覆盖温室全区域,克服传统固定传感器布设的空间局限性,实时获取多点环境参数。传输层采用窄带物联网(NB-IoT)与低功耗蓝牙(BLE)混合通信方案,针对不同传输需求优化带宽分配与能耗效率。机器人通过BLE短距通信向执行机构(如风机、滴灌设备)发送调控指令,并利用NB-IoT广域网络实现跨区域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从而规避传统网关设备的部署成本。应用层主要包含数据存储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引擎、用户交互界面三大模块。其中,LSTM时序模型预测环境变量趋势并生成动态调控策略,经逻辑校验后反馈至执行层形成闭环控制;可视化界面支持阀值设定、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异常报警管理,实现人机协同决策。3层架构通过标准化接口协议互联,确保数据流与控制指令的贯通,兼顾系统灵活适配性与功能扩展性。

2.2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2.2.1环境变量动态采集模块

环境变量动态采集模块基于移动机器人平台实现时空动态感知,采用协同滤波算法融合多传感器时序数据与机器人运动轨迹信息。模块通过移动机器人周期性巡航覆盖温室全域,实时采集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1 浓度等参数,并结合区域历史数据拟合温湿度空间分布梯度场,自动识别传感器漂移异常(如局部温度突变偏离梯度场预测值 5% 以上),触发在线校准程序。针对设施边界遮挡区域,模块可基于信息熵最大化的自适应重采样策略,动态调整机器人停留时长与测量频率,确保环境参数时空连续性与完整性,为上层预测调控模块提供高置信度输入,并通过NB-IoT传输层实现与云端数据中心的低延迟同步。

2.2.2 生长环境预测与调控模块

生长环境预测与调控模块基于多源时序数据构建温室环境动态响应模型,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捕捉温湿度、光照、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2 浓度的非线性时间依赖性,表示通过遗忘门、输入门、候选记忆的协同作用,动态更新温室环境的预测值。这些预测值将在调控过程中经过归一化处理,并输入到模糊决策层。模块以理想生长指标为基准,定义温度偏差、湿度偏差等多维输人隶属度函数,通过规则库映射生成通风强度、遮阳帘开度、灌溉时长的调节指令,确保环境参数在目标域内收敛。调控过程引入滞后补偿策略,针对执行机构(如卷膜电机、水泵)的机械延退特性,利用前馈控制量提前修正目标轨迹偏差,从而形成预测、执行、验证的全闭环调控回路。系统实时学习不同作物周期的生理反馈特征,在线优化模糊规则权重,逐步提升温室内环境自适应调控精度与抗干扰能力。

2.2.3 用户交互管理模块

用户交互管理模块采用多模态人机协同架构,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用户意图推理模型,支持对农户语音指令、触屏操作、环境预警的上下文感知与动态响应,模块集成可视化引擎渲染跨尺度环境数据,通过空间插值算法将机器人采集的离散采样点转化为连续热力图,结合作物生长阶段知识库标注适宜参数区间。针对农户数字化能力差异设计分级引导机制,采用强化学习动态优化界面复杂度权重,同步建立基于异常事件优先级(如火灾报警>温度超标)的多通道反馈机制,通过手机App推送、声光预警、本地存储日志确保操作可追溯性,从而形成闭环交互管控体系以适配农业场景的异构用户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40.pd原版全文

2.2.4 远程控制模块

远程控制模块作为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的核心交互单元,主要采用基于RESTfulAPI与WebSocket双通道通信架构,实现跨平台、多终端的精准指令传输与实时状态反馈。模块设计遵循《ISO11783》农业电子协议,构建由设备控制指令集、环境设定参数包、作业任务序列组成的3层数据结构,通过MQTT协议与机器人执行机构建立低时延通信链路,传输可靠性由改进型Hamming(15,11)编码保障,满足设施农业场景下最大延迟不超过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3 的实时性要求。模块集成自适应PID控制器,依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比例系数,在4G/5G异构网络环境下维持控制误差小于 ±2.5% 。安全机制采用国密SM4算法对控制指令加密,结合双向身份认证与操作审计日志,确保系统在开放网络环境中的运行可靠性。用户界面层通过SVG矢量图形引擎构建设施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支持手势缩放与多视点观测,从而满足设施农业精准作业的远程控制需求[1]。

2.2.5异常报警与容错模块

异常报警与容错模块基于多源信息耦合机制与自适应容错策略,构建时空关联的异常检测体系,通过滑动窗口动态特征提取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实现设施环境状态转移的概率建模,模块采用层次化响应机制,设计由预警校验、局部容错到全局重构的三级递进式处理流程,通过分布式冗余架构与状态一致性协议实现故障节点的切换。容错控制融合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基于知识图谱构建故障传播关系网络,并结合增量同步技术实现系统快速恢复。安全防护层集成量子密钥分发(QKD)与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报警信息与容错操作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通过模糊Petri网建立异常事件与调控指令的逻辑约束关系,从而防止误操作引发的级联故障[2]。模块支持多模态异常场景的自主辨识与智能修复,可为设施农业监控系统提供保障。

2.3 系统硬件选型

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硬件选型遵循环境适应性、功能匹配性、系统扩展性原则,针对设施农业高湿、多尘、电磁干扰复杂等工况特征,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架构集成温湿度、光照度、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4 浓度等环境感知单元,配备工业级防护外壳与宽温工作组件确保数据采集可靠性。通信层选用支持LoRa与5G异构组网的边缘计算网关,内置信号增强电路与抗干扰滤波器,实现设施内长距离、中低密度节点的稳定接入。机器人本体搭载四驱全向移动底盘与模块化机械臂接口,集成高精度伺服电机与惯性导航系统,配合IP67防护等级的嵌入式控制器构建自主巡检硬件平台。执行机构选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的通风、遮阳、灌溉设备,通过CAN总线与系统主控单元交互[3]。电源管理系统采用光伏、储能复合供电模式,配置智能充放电保护电路与多级稳压模块,确保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持续运行能力。硬件架构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与冗余备份机制,支持功能模块的灵活扩展与快速维护。

2.4系统关键技术选择

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关键技术选择聚焦智能感知、协同控制、系统可靠性提升,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实现环境参数时空特征提取,集成改进型LSTM神经网络构建生长环境动态预测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调控策略的自适应能力。通信架构融合边缘计算与5G切片技术,设计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的确定性传输机制,满足设施农业对时延敏感型业务的需求,确保控制指令的低时延高可靠交互。机器人自主导航采用多传感器紧耦合SLAM算法,结合UWB定位与视觉语义分割实现设施内厘米级路径规划。能源管理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与能量调度优化算法,提升光伏储能系统的能效利用率。硬件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接口协议,支持功能组件的即插即用与弹性扩展,形成支撑设施农业智能化监控的技术体系[4]

2.5系统部署与应用

设施农业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部署采用分层递进实施策略,基于数字李生技术构建虚实映射的部署仿真平台,通过拓扑建模与路径优化算法完成设施空间结构与机器人工作域的匹配规划。硬件部署阶段融合模块化装配理念,采用可拆卸式传感器簇与滑轨安装方式适配温室异形结构,利用UWB定位基站群组实现厘米级空间坐标标定,配合电磁屏蔽布线方案降低强电磁干扰影响。软件系统通过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实现云端一边缘端协同部署,采用增量式配置更新机制,减少服务中断时间,确保连续性。应用层面形成监测、决策、执行闭环控制流,机器人自主巡检路径覆盖设施内功能区域,结合动态优先级任务调度算法实现环境调控、作物巡检与设备维护的并行作业[5]。系统与现有农业物联网平台通过OPCUA协议实现数据互通,支持多设施集群化管控与跨平台移动端接入,运维管理界面集成三维可视化与操作引导系统,降低用户技术门槛。

2.6 系统应用测试

2.6.1 试验环境部署

该试验在某玻璃温室内开展,测试区域面积为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5 ,覆盖番茄与彩椒两类作物。硬件部署采用海康威视DS-2CD3T46系列多光谱相机、奥托尼克斯BXF系列环境传感器簇、大疆Matrice300RTK巡检无人机,网络架构由华为5G工业路由器(MH5000-31)与LoRa基站(SX1278)构成异构网络。软件环境搭建基于Ubuntu20.04LTS系统,采用ROSmelodic框架集成自主导航算法,数据中台部署阿里云IoT平台与TDengine时序数据库。传感器节点按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6 网格布设,共部署62个温湿度节点、28个光照节点及9台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7 监测仪,机器人巡检路径经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8 算法优化后总长度缩减至 317m 。试验环境昼夜温差达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9 、相对湿度波动范围为 30% ~95% ,电磁干扰强度测试值为 农业设施智能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040.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基于GIS的林业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