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作者: 张嘉丽 刘杨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三农”领域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关键导向。各地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耕作方式。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既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举,更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1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性

1.1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农业种植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发展效率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与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驱动要素[1。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可持续农业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应用体系和现代生产范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前沿科技成果进行迭代升级,在改善农业产业现状的同时又提升了生产主体的技术素养。农民通过采用新技术更加精确地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动农业产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1.2推动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

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农作物的生长与其种植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主要依赖施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产量。然而,这种手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的影响,使得农作物增收,但却带来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化肥、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人类长期食用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的农产品,会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绿色农业种植模式从降低生产者负荷、化解生物胁迫难题入手,精准进行农作物的营养管理和环境调控2,从生产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强化生产要素的科学配比,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的路径依赖,转而通过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和养分供给的智能化调控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食品产业链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使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振兴,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可为农业生态系统构建全方位的保护屏障。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不仅是为了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也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水和化肥等资源,维护农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在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中,生产者以创新养分管理方案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整合应用生物防控与物理阻隔技术,从生产源头上阻断污染的扩散路径。在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的当下,各地应探索多产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点,利用生态智能型农作模式监测系统精准调控微环境参数,运用节水调温等精准农艺措施来实现作物生理潜能充分释放的目标,在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性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3]这种生产范式突破了传统增长模式下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困境,有助于重塑乡村生态景观,构建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实施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显得更加重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强度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市场预期,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另一方面,相关研发活动缺乏战略性规划与系统性设计,研究路径呈现碎片化特征。关键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

目前来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室成果与田间应用之间存在显著断层。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生产者参与度较低,易形成“闭门造车"现象,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场景脱节。这导致新技术在田间的实际应用效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实际操作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由于缺乏中试平台进行工程化验证与适应性改良,大量创新成果仅停留在小试阶段,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4]。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重点领域,也显著存在技术壁垒。例如,由于菌株活性保持与规模化制备工艺的限制,生物防控领域尚未破解作物-土壤-环境多元耦合模型的构建难题,无法保持菌株的长期活性。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多数科研项目没有建立清晰的攻关路线图,许多创新资源配置较为分散,核心领域的突破迟迟没有进展,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整体研发进度难以得到有效推进,许多创新科研成果无法应用到田间地头。加之许多农户对于新型技术缺乏了解,难以自发地应用新技术,技术供给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

2.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应用是一项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且投资周期较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随着绿色农业种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推广,我国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提高,为农业农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资金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新技术充分发挥效能的关键因素。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资金的投人总量偏低,预算规模与推广需求存在显著缺口[5]。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财政支出总额有所增长,但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农业绿色化发展要求,当前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仍然较低。这种财政支出规模的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人的提升。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农业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生态农技推广在财政分配序列中处于弱势地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成熟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试验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这就使得示范项目周期与农业技术成熟周期难以匹配,导致技术验证不够充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不仅削弱了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还降低了企业前期投入资源的意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35.pd原版全文

2.3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创新性的技术研发,更需要一套完善、系统的推广机制。农技推广机构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来看,我国区域性农技服务站点的功能弱化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区域农技服务站点管理权责不明确,技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年龄结构断层严重。尽管目前很多农技服务站点已经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示范,但偏远地区的农户仍无法及时获取农技服务站点的最新信息[6。这一现状严重削弱了技术推广的规模效应,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采纳率也受到直接影响,严重阻碍了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进程。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3.1提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强度

为有效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广泛普及,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将成本控制、品质改良与风险防范等作为重点研发目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跨部门协同创新机制。

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科研人员可以将重点放在攻破投入品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及质量安全提升这三大领域的难题上。例如,根据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将土壤养分精准调控技术、微生物制剂替代工程及智能化植保装备等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全链条方案。

在推广前沿科研成果方面,考虑到产业主体是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的主体,应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落地。为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获得优质的学术支持,可以搭建基于应用场景的技术验证和优化实践平台,推动高校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并通过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7]。与此同时,可结合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并扶持合作社建设技术共享平台,从而培育市场化技术供给主体。

3.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优惠政策,通过减税、补贴、奖励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降低农户向绿色农业转型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他们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8]

3.3优化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机制

各地可以通过实践示范和引导式教育,使农民深刻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这一举措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促进农民观念的改变,提升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接受度9。在此基础上,各地农业管理部门可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管理系统[10],从而增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的可靠性。农业管理部门可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效果奖励分配机制,将技术推广的实际成效与经营实体的经济收益紧密关联[11-12]

4结束语

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3]。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农业绿色种植技术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面对当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强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及推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4-15]。只有在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多方协同发力,提升技术研发强度,提高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接受度,并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产业研究院建立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才能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至更大范围,才能取得更大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李东海,王雅秋,黄河.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机制、困境识别与优化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5) :80-91.

[2]韩旭东,刘闯,刘合光.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改革,2023(3):121-132.

[3]唐静.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新农民,2024(16):1-3.

[4]乔涵,张曼.数字技术驱动我国煤炭产业智能绿色增长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24,44(3):137-145.

[5]何向育.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论、问题及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24(10):115-128.

[6]张海峰,魏长磊.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推广问题及措施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2) : 183-185.

[7]贺德方,陈宝明,汤富强.健全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11): 1-11.

[8]汪为,万广华.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多元逻辑与实现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45(5):733-742.

[9]程晓丽.绿色农业理念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4(20) :94-96.

[10]徐君.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企业经济,2024,43(9) :5-14,2.

[11]杜彬恒,吴琦,张可云,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5):1-37.

[12]李兴伟.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化改革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4(5):61-68.

[13]丁焕.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地方实践与应对策略:基于西南地区“三省一市”的典型案例分析[J].时代经贸,2024,21(10):183-186.

[14]唐展风,王宇.“双碳”目标下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绿色发展:重要价值、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广西农学报,2024,39(5):52-60,95.

[15]张存刚,韩佳燐.农业强国建设的国际经验及路径选择[J].开发研究,2024(5):102-1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ckj2024223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