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会昌县清洁能源利用情况调研
作者: 巫彩艳
摘 要:生态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以会昌县若干村庄为调研对象,以“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新乡村、创造新生活”为着力点,开展乡村清洁能源利用情况调研。通过深入访谈、问卷分析、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索区域清洁能源利用的创新路径,旨在解决乡村清洁能源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期推进会昌县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清洁能源;会昌县;生态振兴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3-15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23.032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大会报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深度融合,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一部署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其中,能源革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2]。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农村能源革命”这个概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的核心需要,它不仅关乎乡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平衡的维护,更是实现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能源革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1 研究背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亦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3]。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2022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江西省碳达峰行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因风制宜、因光施策、因水谋划,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水力发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基于此,研究以会昌县为调研对象,探究该县发展清洁能源的具体措施与丰富经验,并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探索乡村清洁能源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期加快区域乡村清洁能源发展。
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①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②访谈法:通过和调研对象谈话,获取有效信息。在本次调研中,抽取了30户乡村家庭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与调研对象谈话来了解会昌清洁能源的发展情况。③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据此进行回答,通过分析问卷了解会昌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情况。④实地调查法:在会昌县若干村庄开展现场实地调研,走访不同群体,深入了解会昌清洁能源的发展及政策落实情况。⑤网络检索法: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与该研究相关的专业资料[5]。
3 会昌县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3.1 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会昌县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为详细了解会昌县风力发电情况,调研小组深入部分风力发电场开展调查。以清溪乡盘古嶂风力发电场为例,清溪乡地势较高,盘古嶂是全县第一高峰,海拔1 184 m。该风力发电场于2017年12月3日正式开工,2019年10月31日并网成功,2019年11月2日全部机组实现并网发电,至此正式进入发电试运行阶段。盘古嶂风力发电场工程总投资4.13亿元,其中用地(征地、修路)和购买风车装置(三个叶片)为资金主要消费项目,风机基础采用锚栓梁板式。目前,该风力发电场共有24台2 MW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52 MW,年上网发电量为115 044 MW·h,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为2 212.375 h,后期要达到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约为5 000 h,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中,将实现装机容量100 MW。新建一座110 kV升压站后,该风力发电场可通过单台容量为55 MVA的110 kV升压站将35 kV集电线路升压至110 kV。表1汇总了2020—2022年清溪乡盘古嶂风力发电场的相关数据。
由表1可知,在2020—2022年,清溪乡盘古嶂风力发电场全年发电量经历了下降又升高的过程,全年可利用时间升降趋势与其相同,这是由于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风机可利用率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得益于风机技术的成熟进步,使得风机故障率减少。
通过与盘古嶂风力发电场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到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对风力发电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例如,对于2021年新建的风力发电站上网价格为0.414 3元/kW·h,优惠政策补贴0.16元/kW·h,2021年之后建的风电站因技术成本的下降,不再享受该补贴;在税收方面,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根据盘古嶂风力发电场全年发电量进行分析,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6万t,有效促进了会昌县节能降耗、低碳减排,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此外,该项目在建设期间,采用“下边坡零扰动”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保护下边坡原有植被和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环保风力发电场夯实了根基。
3.2 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2020年12月31日,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与会昌县人民政府在当地举行会昌县光伏发电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会昌县商务局与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签订了《会昌县光伏发电基地项目投资合同》。会昌县光伏发电基地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50亿元,装机容量1 000 MW。该项目将充分利用会昌县山林荒坡资源和工业园区屋顶空间等安装光伏组件,建立光伏发电站。该项目计划分5 a实施,2025年达产达标后,年发电预计达10亿kW·h,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约5亿元、年纳税约1亿元。2021年1月25日,会昌县商务局与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会昌县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合同》。会昌县500 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5.5亿kW·h,累计25 a减排二氧化碳约1 038万t,有助于优化会昌县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为建立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夯实基础。
会昌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该县的日照及山林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动力[6]。会昌县建设光伏发电站容量20 MW,在2022年实现收益1 141万元。会昌县在19个乡镇设立县属国有企业会昌县振兴集团的子公司,建立“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形成乡村资产盘活利用经营的基本框架[7],解决投融资主体、项目运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问题。乡镇子公司通过资产抵押融资方式与金融机构合作,打通乡村资产融资通道,实现乡村“沉睡”资源向资产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8]。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新机制。会昌县积极发展光伏绿色能源产业,探索“绿色能源+农业”互补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为深入了解会昌县光伏产业情况,调研小组以周田镇、西江镇及小密乡为调研对象[9],对会昌县乡村光伏发电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
3.2.1 周田镇
会昌县周田镇长江村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了一个约800 m2的20 MW集中式光伏扶贫发电站,形成了一个“农林牧渔光”互相补充、自动跟踪监测功能完备的综合示范光伏发电基地。该光伏发电站利用基地间的空地种植脐橙约10 000棵,成为国内第一家光伏产业与脐橙种植有机结合的综合示范智能光伏发电站。目前,该发电站年发电量为2 200万kW·h,每年可节省标准煤8 000 t,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6万t,每年税收约为200万元。此外,周田镇下营村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安装了675 kW光伏发电设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信证券和赣州市教育局援助的268万元。该村不仅利用山地、林地等空间建设光伏发电基地,还利用乡村广场与村居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光伏收入约4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给当地村民带来租金收入与光伏产业分红的同时,也为会昌县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3.2.2 西江镇
西江镇的光伏产业由中信证券帮扶建立;由西江镇政府进行统筹管理,设立专门的光伏电站管理小组负责电站的具体管理工作。该镇光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收益主要用于帮扶村民。该镇光伏产业收益按比例分配,其中困难户占50%、村集体占30%、村级基层党组织占10%、运维基金占10%。目前,西江镇光伏产业基地并网容量为550 kW。
3.2.3 小密乡
小密乡屋顶光伏项目融资总额达2 500万元,租用农户屋顶以年为计付周期、以500元/m2为计付单位。农户将屋顶出租,安装及维护费用均由会昌县振兴集团承担,该公司投资建设农户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8.6 MW。该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 032万kW·h,实现纯利润221.58万元,为各村村集体平均增收15.51万元。会昌县耀太新能源有限公司50 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为82.13 hm2,总投资20 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602万元(占比3.01%)。该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期为25 a,建成后第一年发电量约为5 630.2万kW·h,第一年等效利用时间为1 124.6 h。
3.3 水力发电发展现状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处于赣江一级支流贡江上游,主要河流有湘水、濂水和澄江[10]。会昌县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 600 mm。会昌县地表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溪流纵横,有大小河流319条(且河床比降大),区域内河流总长1 726 km,水域面积7 363.63 hm2,河网密度0.64 km/km2,年平均流量43.3 m3/s,集水面积7 313.7 km2,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21.98亿m3。全县水能蕴藏量17.9万kW,可开发利用发电量2.18亿kW·h;平均水能密度65.8 kW/km2,可供开发量10.5万kW,占蕴藏量的58.6%。据相关调查,会昌县日产地下水98.35万t,年产水量3.59亿万t,已开发利用地下水1.4万t,年利用地下水500万t。
会昌县老虎头水电站装机容量7 950 kW,发电项目投资为10 089万元,水库总库容4 450万m3。该水电站上网含税电价为0.36元/kW·h。周田镇三坑村的周田竹卷峰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20 kW,设计水头24 m,年均利用时间2 188 h,平均年发电量70万kW·h,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0 km2,水库正常蓄水位315 m;水库总库容9万m3,总投资180万元,环保投资8万元,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大坝、发电厂房、升压站及环保工程等。白鹅峡水电站是一座以水力发电为主要开发任务的小型水电站工程,位于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的贡水上游干流。该坝址控制集水面积6 685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54.9亿m3,多年平均流量172 m3/s,水库正常蓄水位136.50 m,相应水库库容900万m3,设计洪水位139.16 m,校核洪水位141.85 m。
综上所述,会昌县在创建“清洁会昌”上持续发力,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仅为该县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会昌力量。
4 会昌县清洁能源发展困境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会昌县作为一个能源大县,在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水力发电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会昌县清洁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地依旧面临创新能力欠缺、后续运营成本增加、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困境。这些也是会昌县发展清洁能源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4.1 创新能力欠缺
会昌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虽然当前会昌县清洁能源发展迅猛,但是仍存在发展瓶颈,特别是在能源储存、输送-储能电站建设和特高压线路建设等方面,面临很多技术难题。随着会昌县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电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也随之出现,这对电力输送和储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