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

作者: 胡建门 文志远 陈宇

基于CiteSpace的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 0

摘 要:为全方位解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以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选取2004—2021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的相关论文为分析数据源,经过切片选取,计算参数设置,最后编辑出图得到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包括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合作网络等内容。研究结果显示:从发文数量来看,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期、保护与稳定发展期、快速增长期这三个阶段;从发文作者来看,作者合作网络呈现单聚集、大分散趋势,研究者之间大多数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从发文机构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为西华师范大学,然后依次是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各个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网络比较松散,发文机构之间合作强度不够。

关键词:传统村落;CiteSpace;知识图谱;古寨;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1-13-6

0 引言

虽然我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但是对农业和乡村的研究开始于现代工业社会之后,开始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城镇化生活方式取代传统村落生活方式之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村落不断消失,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2020年)表明,2010—2020年我国272.98万个自然村锐减到了236.29万个,10年间消失了将近37万个自然村落,相当于平均每年消失3.7万个,每天消失100多个村落。按照这个速度,30年后我国再无传统村落可言,那根植于其土壤之上的传统文化之树也将“枯竭而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文化部、财政部等于2012—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共进行了五批次的传统村落认定,其中四川省获得认定的传统村落共333个(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总数位列全国第九,占比达5%。四川省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其传统聚落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传统村落众多,民族民俗文化多样。各学者对传统村落的关注角度、研究内容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近20年的四川省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跨越多个研究领域视角,全方位解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并绘制数据可视化图谱,为四川省传统村落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数据来源

由于此次研究聚焦于四川省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为提高文献分析质量,精确把握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发展动向,数据检索时剔除相关报刊宣传报道、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内容,筛选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数据基础。在传统村落这个名词出现之前,众多学者对传统村落有过很多学术上的称谓。为了精确到地区和考虑到研究内容的历史性,笔者选择“四川”“古村落”“传统村落”“古羌寨”“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村落”“传统聚落”等关键词进行主题、关键词高级检索。时间切片为2000—2021年,最终检索有效内容时间跨度为2004—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对检索到的210条数据进行清洗,删除不相关数据,得到185条有效数据。将Refworks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转化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2005年,我国引入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1]。目前,学术界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主要有CiteSpace、SPSS、Ucinet、VOSviewer等,其中CiteSpace软件是最常用的工具[2]。CiteSpace相较其他数据分析软件而言分析工具更为丰富,因此,笔者选用CiteSpace软件(2022年6月1日更新的6.1.R2 Basic版本)进行分析。

2 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为了解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情报,笔者分析了相关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发文时间分布。由图1可知,从整体来看,2004—2021年关于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研究热度降到了2012年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对生存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热度也得到了恢复。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有关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

2.1.1 缓慢增长阶段(2004—2007年)。从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晚。究其缘由,改革开放后四川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04年传统村落发展问题才得到关注。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明显攀升,此后四川省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速度加快。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文化旅游资源分类[3]、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和营建技术特征的探讨[4]。

2.1.2 快速增长阶段(2008—2013年)。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进行西部建设,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12万亿元。经济的加速发展促使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加快,2008年后有关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文量出现了平稳增长趋势。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村落研究热潮[2]。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后重建、人居环境建设、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2.1.3 高速发展阶段(2014—2021年)。此时“古村落”已正式更名为“传统村落”,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式步入一盘棋时代。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名单里四川省上榜 20 个村落,2014年后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四川省政府先后出台《四川省乡村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及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四川省掀起了一股“传统村落热”,此阶段相关研究发文量大幅度稳定增加,特别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刺激下人们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反思,吸引了学者们对传统村落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有关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发文量相对较少,特别是高质量文章。由于四川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我国学者针对其传统村落的研究开展得也相对较晚。得益于政府后续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多所高校和地方机构的深耕研究,才形成如今发文量成倍增长的局面。

2.2 发文期刊分析

由图2可知,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在关注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主要包括建筑、经济、城乡规划等领域,说明经济发展促使各个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由此形成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从发文量来看,发文量排前五的期刊分别是《建筑与文化》《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四川建筑》《城乡建设》《中外建筑》。

2.3 发文作者及所在机构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结构。将185条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并进行相关参数设置,生成作者共引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之间的连线及粗细代表着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网及合作强度,文字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2004—2021年,熊梅[5]的发文量最多,为6篇,主要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景观特征。从整个图谱来看,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大分散、单群体的局面。多学科的介入形成了大分散的研究态势,单群体表面上看形成一定的学术中心,但较少的跨学科交流成为阻碍我国学者深入研究四川省传统村落的主要问题。张洪吉等[6]、毛冀等[7]组成的研究群体聚焦于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并对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实现跨学科发展做出了突破。

由图4可知,对四川省传统村落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是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机构;发文频次超过4次的机构都是高校,其中3所川内高校、1所重庆高校,西华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是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西华师范大学相关学者借助跨学科优势,结合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民居形成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驱动力,提出对地域民居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思考[8]。四川大学相关学者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认为必须在保护和传承村落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开发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9]。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机构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发文量存在正相关性,省政府有关部门起着牵头和引导的作用,而研究机构有跨区域交流的态势,主要合作机构网络有四川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4.1 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绘制共词(特征词或关键词)图谱有利于人们分析研究热点及热点的演变[1],同时关键词是把握文章研究核心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共现频率的分析,可以窥探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趋势与知识结构。笔者结合185篇期刊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路径计算法,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此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2021年,选取1年时间里前25个高频关键词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图5共有关键词节点299个,479条连接,密度为0.010 8,其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关键词联系程度强弱与节点大小、连线多少、连线粗细呈正相关。

提取2004—2021年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前2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可知,传统村落、桃坪羌寨、影响因素、传统民居、羌族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从时间上看,乡村振兴、民族村落、影响因素等关键词出现时间较晚,是近几年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热点。结合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和2004年以来四川省大事件来看,近20年间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热点的变化发展与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热度(发文量)变化的3个阶段紧密相关。在缓慢增长阶段,城镇化进程倒逼人们开始关注乡村的保护,研究热点聚焦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10]。因此,在这一阶段传统民居、桃坪羌寨、羌族、保护、传统聚落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为后来四川省传统村落灾后重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快速增长阶段,受汶川地震影响,灾后重建、民居建筑、乡村旅游等关键词成为研究者主要关注热点,对灾区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探索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热点。在高速发展阶段,传统村落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传统村落田野调查热潮,传统村落的研究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相关数据显示,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中藏羌少数民族地区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强限制性而保留了大量完整的传统村落。该阶段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为对乡村振兴、民族村落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例如,陈青松等[11]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四川省传统村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聚集型分布。此外,还有不同研究者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传统村落多维度研究,为传统村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储备研究基础。

2.4.2 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共现时间线图是对关键词聚类展开时间上的对比分析,从横向和纵向对关键聚类对比分析,将相同聚类置于同一水平时间线梳理相同聚类文献发展的时间脉络关系,在同一时间点上垂直对比不同聚类之间的热点强度分析整体的研究演变关系。由图6可知,2004—2007年,传统民居是我国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的主要重点(#1桃坪羌寨和#2羌族);2008 —2013 年针对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筑研究较多(#5地域性和#11西南丝绸之路);2013年以后,研究领域明显拓宽,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和形成因素的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也开始显现(#8 民族村落和#9 影响因素)。

关键词聚类有利于分析关键词内在逻辑,对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分组,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由图7可知,2004 —2021年四川省传统村落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聚类归纳为五大研究热点,分别为传统村落、羌族、民族文化、桃坪羌寨、传统民居。总的来看,近20年来学者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可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实践、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12-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