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与空间分布研究
作者: 余聪 曹丽娜
摘 要:以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86个建制村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自然本底、交通区位、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在内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村庄发展潜力,分析村庄发展潜力值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一核带两轴,两轴连六点”的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格局,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潜力;空间分布;光泽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1-23-7
0 引言
村庄发展潜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评价村庄发展潜力,分析村庄发展空间,揭示村庄发展空间基础特征,是实现乡村振兴空间格局重构的保障。优化重构县域村庄空间格局,有助于县域乡村空间有序发展,保障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南平市光泽县地处武夷山脉北段,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受闽北地区山地地貌特征的影响,光泽县城乡联系受限,乡村发展不充分。如何重塑城乡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光泽县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光泽县86个建制村(不包括农场、社区、水库等)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本底、交通区位、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4个维度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村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村庄发展潜力值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光泽县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格局。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南平市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北段,总面积2 240 km2[1]。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海拔介于155~1 920 m,地形为两侧中低山地所夹持的长谷形光泽盆地。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光泽县下辖3镇5乡,除县政府驻地杭川镇无管辖建制村外,其余2镇5乡共下辖86个建制村[2]。光泽县是福建省定产粮大县和省级城镇化试点县,是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特例县[1]。2021年末,光泽县户籍人口16.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54万人。2021年,光泽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886元,南平市为30 995元;光泽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384元,与南平市的20 431元相差较大;光泽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 962元,城乡收入差距较大[3]。
1.2 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城乡划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的ASTERGDEM数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的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光泽县自然资源局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光泽年鉴(2021)》及《2022年南平统计摘要》;城乡划分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首先,笔者进行评价指标遴选,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村庄发展潜力分维度值和综合值。其次,建立空间数据库,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村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借助ArcGIS将村庄发展潜力分维度值和综合值可视化,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工具对村庄发展潜力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光泽县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格局。此次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2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2.2.1 评价指标遴选。基于光泽县实际,并结合相关研究[4-5],笔者从自然本底、交通区位、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4个维度评判村庄发展特征,综合考虑科学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有以下4个。①自然本底。自然本底是村庄发展的自然基础,高程、坡度和地形起伏情况是影响村庄发展与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选择村庄平均高程、平均坡度和TPI指数(地形位指数绝对值平均数)评价村庄自然本底情况,指标越大表示村庄自然本底条件越差。地形位指数运用ArcGIS的Topgraphy Tools中的Topographic Position Index工具分析获得。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地势越平坦;当其值为正数,且呈正增长趋势,表示接近山脊特征;当其值为负数,且呈负增长趋势,表示接近谷区或低谷特征。因地形位指数正负值均表示地势起伏情况,所以取绝对值平均数来衡量村庄地形整体起伏情况。②交通区位。交通区位评价指标选取村庄距乡镇和县城的距离与交通时间,考察村庄受县域和乡镇经济辐射水平,数值越大表明区位条件越差。③村庄规模。村庄规模可反映村庄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光泽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集体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因此,选择村庄人口和村集体收入表征村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村庄社会经济基础越佳。④资源禀赋。资源禀赋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和地均粮食产量来衡量,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村庄资源禀赋越佳。综上,笔者构建了包含4个维度和11个指标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2 标准化。由于所选的各项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数值具有不同衡量单位,且原始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一致性之间存在正向和负向之分,不可直接进行计算分析,因此,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正向和负向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6]。
2.2.3 熵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为避免主观赋权产生的偏差,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层权重。笔者认为,自然本底、交通区位、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是从不同维度测量村庄的发展潜力,在村庄发展过程中起着同等的作用。为凸显上述4个维度的同等价值,笔者采用等权重法确定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维度层权重,结果见表1。
2.3 空间分析
2.3.1 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方法是一种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计算空间要素在其邻域中的密度的空间分析方法[7]。核密度估计方法是一种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其估算函数为
2.3.2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Global Moran's I)工具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i*)工具是ArcGIS中的空间统计工具。
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从全局的角度对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评估,通过计算获得Moran's I指数值、[z]得分和[p]值,以对空间分布模式的显著性进行评估。如果Moran's I指数值为正且统计显著,则表示空间正相关性,其值越大则集聚分布特征越明显;如果Moran's I指数值为负且统计显著,则表示空间负相关性,其值越小则离散分布特征越显著;如果Moran's I指数值为0,则表示空间分布呈随机性[8]。通常情况下,Moran's I指数值为-1到1。
2.3.3 热点分析。热点分析工具可评估局部区域是否存在统计显著的高值和低值,并可用可视化方法显示检测到的热点区和冷点区[9]。其对空间数据中的各要素进行Getis-Ord Gi*统计,计算各要素的[z]得分和[p]值,以获取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聚类的情况。如果[z]得分为正且统计显著,[z]得分越高则高值(热点)的聚类就越紧密;如果[z]得分为负且统计显著,[z]得分越低则低值(冷点)的聚类就越紧密。ArcMap的热点分析工具将各要素[z]得分重分类至Gi_Bin,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Gi_Bin有7个值,分别为3、2、1、0、-1、-2和-3,即对应高值集聚、次高值集聚、一般高值集聚、随机(集聚不显著)、一般低值集聚、次低值集聚和低值集聚七类。
3 结果与分析
3.1 村庄空间分布
借助ArcGIS的核密度分析生成光泽县村庄核密度空间分布图。从光泽县村庄核密度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光泽县村庄分布呈明显的空间分异,总体上呈现出“县城周边密集,西北东南两侧分散”的分布格局。光泽县城周边及中部的崇仁乡与鸾凤乡等乡镇的中心村周边村庄分布较为集聚,密度介于0.05~0.11个/km2,形成村落分布集聚区;司前乡、寨里镇、止马镇等乡镇中心村周边村庄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周边,华桥乡与寨里镇西北部山区、司前乡与寨里镇东部山区等区域村庄分布较为稀疏。
进一步分析自然因子中的TPI指数与区位条件对村庄分布的影响。TPI指数表征区域地势起伏情况,光泽县村庄TPI指数分布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光泽县地势起伏情况总体上呈西北东北两侧起伏高、中部平缓的特征。综合光泽县村庄核密度空间分布与表2可知,县域村庄TPI指数分布与县域村庄核密度分布具有负向对应关系,村庄整体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存在较高的关联性。
村庄距乡镇或县城的交通距离与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接受乡镇或县城经济辐射的强弱。通过对村庄的交通区位进行分析发现,全县86个村庄中距离光泽县城15 km路程内的村庄仅24个;距离村庄所在乡镇15 km路程内的村庄有70个,占全县村庄的81%。由此可见,光泽县多数村庄与光泽县城的路程距离较远,城乡之间互动受限,而81%的村庄与所在乡镇的路程距离较近,表明光泽县内乡镇较县城对村庄更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2 村庄发展潜力分维度分析
按照表1中的权重,分别计算村庄发展潜力各维度值,借助ArcGIS将各维度值地图可视化,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工具分析其分布特征。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各村庄的自然本底、交通条件、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4个维度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村庄发展潜力分维度值如表2所示。
3.2.1 自然本底。光泽县自然本底值介于0.006 7~0.250 0,最高值在崇仁乡王文村,最低值在寨里镇西边山区大洲村,平均值为0.144 8。受山谷盆地地势影响,光泽县自然本底整体水平较低。自然本底值的Moran's I指数值为0.60,[z]得分为8.69,具有集聚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来看,光泽县自然本底值总体上呈现出中部高、南部次之、西北与东北两侧低的分布格局。自然本底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的崇仁、鸾凤等乡镇,主要分布在光泽盆地内,地势较平坦,同时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这些区域也是未来光泽县城镇发展主要拓展区;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止马村、李坊乡及华桥乡南部官屯村周边;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华桥乡与寨里镇西北部山区、司前乡与寨里镇东部山区村庄,该区域受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东南部的杉岭山影响,海拔高,地势起伏大,自然本底值较低。
3.2.2 交通区位。光泽县村庄交通区位的低、高值范围分别为0.003 6~0.091 1、0.211 6~0.248 9,平均值为0.155 4。交通区位值的Moran's I指数值为0.85,[z]得分为12.23,交通区位值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中部高、南北西低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中部集聚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受长谷形盆地地势和公路走向的影响较明显。交通区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地势平坦,城乡交通便捷;低值区一部分集中在北部司前乡和寨里镇部分村庄,这些村庄多处于远离县城的山区,另一部分分散在华桥乡西部村庄和李坊乡南边村庄,距离县城较远,道路交通不发达。在各乡镇政府驻地村庄中,司前村(司前乡中心村)交通区位值为0.097 9,处次低值区段;李坊村(李坊乡中心村)为0.171 1,处中等值区段;华桥村(华桥乡中心村)为0.210 3,止马村(止马镇中心村)为0.194 2,小寺洲村(寨里镇中心村)为0.195 0,这三个村庄的交通区位值处于次高值区段。由此可以看出,各乡镇与县城的交通通达度并不均衡,城乡间道路交通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3.2.3 村庄规模。光泽县村庄规模值介于0.001 4~0.220 7,平均值为0.029 1,最高值在鸾凤乡十里铺,最低值在鸾凤乡王文村;村庄规模值变异系数为1.03,在4个维度值中最高,数值分布较离散。这是因为村集体收入原始数据波动较大(村集体收入最大是鸾凤乡十里铺,为655.44万元;最小为李坊乡百岭村,为10万元),村庄集体收入原始数据变异系数是11个指标中最大的,为1.75。光泽县村庄规模值的Moran's I指数值为0.34,[z]得分为6.06;村庄规模值空间分布总体上呈集聚特征,主要在县城南侧周边区域集聚,其他区域无明显集聚特征。光泽县村庄规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县城南侧十里铺、中坊等村庄,这些村庄距离县城较近,村庄发展易受县城经济的辐射,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大;低值区则散布在偏远山区和村域较小村庄,如司前乡黄坊村和崇仁乡王文村。光泽县村庄规模低值区域或是村域较小,村庄规模有限;或受县城与乡镇经济辐射有限,山区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或是农村人口流失多,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