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究

作者: 何祥睿 董爱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提升农村“造血”能力,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不单单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担当与使命,也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农村抵御返贫风险、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来看,民营企业应着重在产业赋能、人才培养、文化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激发农村“造血”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民营经济;“造血”能力;人才培养;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1.23;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1-58-4

0 引言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1]。从这个角度看,绝对贫困问题的成功解决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点,而是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并要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在这个新起点、新阶段,切实提高农村“造血”能力成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民营经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被赋予了更多期待,也获得了同村集体组织密切合作与助推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与机会。因此,各地应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寻求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的有效路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1 民营经济助农现状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不变,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自然也不会“退场”[2]。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从“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发展为今天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期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民营经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助推乡村建设,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部分民营企业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消费扶贫为主要帮扶途径,组织发起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2019年12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9.99万家,精准帮扶11.66万个村的1 434.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项目投入819.57亿元,安置就业73.66万人,技能培训111.33万人[3]。自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部分民营企业不断探求助农新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例如,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山里DOU是好风光”“山货上头条”“新农人培训”等项目,推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6个县文旅资源60亿次,销售农村文旅产品3.4亿元,培训抖音农民电商17.3万人。由此可见,这些民营企业承担起责任与担当,发挥自身优势与力量,激发农村“造血”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并进一步实现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常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在当前的助农实践中出现了不深入、不彻底、难持续等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在嵌入农村生产发展时难以深入。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往往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难以应用高新技术推动农产品及农村产业结构提质升级。二是农民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在民营企业下沉乡村的过程中,大部分营收都被企业获取,大多数农民仅能获得少量务工收入。这就产生了“老板好赚钱”而“农民少赚钱”“集体难赚钱”的问题。三是农村当地文化特色未被充分挖掘。民营企业下沉农村后,大多千篇一律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而忽视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

2 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的必要性

2.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力求全面提升农民幸福感。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这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开展“三农”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有益指导,显示出中共中央振兴乡村的底气与决心。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又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2.1.1 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贵州省贫困县的“摘帽”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标志着全国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胜利。但由于各地差异大,部分农村地区因政策依赖性过高、时间紧张、基础薄弱等,内生发展动力仍然不足,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现阶段不可避免的难题[5]。民营经济可深入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支持,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营收,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资源,从而为农村发展打造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确保农村自身“血流畅通”,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县(区)离开政策“活不了”、没人帮扶“走不远”的问题。由此可见,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不二选择。

2.1.2 坚实铸就乡村振兴基础。一方面,民营企业可深入农村开展助农活动,如开设乡村自由行旅游专线,完善交通、文娱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可下沉乡村,挖掘特色农产品,就近取材投资建厂,既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的销路,激发农民的干事热情,又通过建厂吸纳村民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的诸多助农项目可帮助农村实现自我“造血”,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发展也应顺应国家战略要求,谋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既能够帮助农民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又能够为农村发展储备大量农业人才,使农业农村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绿色、更加依靠创新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径选择。一是民营企业可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传递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与管理效率。二是民营企业可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活动,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村建设自我发展的“造血工厂”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下,农业农村发展将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

2.3 多方共赢局面形成的有效选择

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并非民营企业单方面对农村进行长期倾斜与供给,而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举措。具体来看,这项举措影响深远,有利于形成民营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2.3.1 惠及民营企业自身,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助农项目,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品质,有助于生产优质农产品,从而有助于民营企业品牌的打造与市场规模的拓展,更有助于民营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培育。例如,国民品牌汇源将NFC西梅汁产地设在伽师县,从源头把控西梅品质,生产优质无添加西梅汁,打造高端消费助农消费品,并通过抖音宣传培养消费客户群,增加了企业收益。

2.3.2 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人才供给与系统管理经验等,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突破,阻碍了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而民营企业相较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往往更具活力与自由度,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加强资源整合,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2.3.3 帮助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民营经济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可为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部分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投身“回报家乡”专项活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文娱活动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使农民获得除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稳定收入来源,帮助农民增收。

3 民营经济激发农村“造血”能力的有效路径

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应主动承担时代使命,以提高农村“造血”能力为着力点,切实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3.1 推动产业融合,赋能农村产业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限制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应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在兴办企业、强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培育新业态等方面发力,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3.1.1 深入考察农村,积极到农村兴办企业。民营企业应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根据农村的特色资源优势,就近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与电商物流站点等[6]。对于农产品加工厂的务工人员,民营企业应优先招收当地村民,并为其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

3.1.2 强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探寻互助合作新模式。民营企业应积极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大助农项目投资力度,开启“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方式。

3.1.3 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民营企业应因地制宜,重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业态,并依托新业态逐步建立起涵盖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运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逐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

3.2 培养农村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造血”能力,民营企业应重视农村人才培养,为农村发展提供新鲜血液[7]。

一方面,民营企业应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农村人才,这是前提。近年来,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以及乡村直播的兴起、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因此,对于农村人才的培养,民营企业应深刻把握国家政策与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农村创新创业型人才,农村康养、电商、财务等专业技术型人才,种植、养殖、机械化等科技型人才,以及手艺、技艺传承的农村特色乡土型人才四大方面。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明确如何培养合适的农村人才,这是关键。一是政策导向。民营企业应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助农惠农政策与项目,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准确把握自身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投入乡村建设。同时,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优化返乡创业项目考察投资机制,大力吸纳优秀返乡创业务工人员。此外,民营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数商兴农”的号召,定期组织有学习意愿的青年农民参加电商培训,强化对其互联网基本操作技能、直播带货技能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开展电商知识与实践竞赛,选培民企助农定向管培生,培育乡村青年电商骨干。二是专业培养。民营企业应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与引导激励机制。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民营企业应健全人才培育制度,成立专门对接小组,定期组织企业内的管理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与农业领域专家走入田间地头,传授农民专业技术知识,进行农业生产常态化指导。在农村人才引导激励机制方面,民营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技能型人才进行表彰与奖励,对有志于乡村建设的企业内部人才予以物质激励。

3.3 挖掘文化特色,振兴农村文化

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储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天然优势。有效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育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是民营企业在激发农村“造血”能力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向。

3.3.1 传承当地传统技艺,发展优秀文化。农村聚集着众多传统技艺传承者,民营企业应助力乡村将地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一方面,民营企业应拜访传统技艺传承者,学习地方传统技艺,打造传统手工艺品品牌,并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动乡村传统技艺进入大众视野,打开传统手工艺品销路。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主动与基层政府、村委会强化联系,组织农村爱学习、爱艺术的人员进行民俗文化艺术学习,并在后期举办文化庙会、夜市美食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等活动,满足民众文化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