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苗差异性研究

作者: 石家作

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苗差异性研究 0

摘 要:为研究在白木型香椿和红木型香椿种苗的差异性,于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林业技术推广站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为10.60 g,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15.15%、79.85%、42.05%;红木型香椿种子千粒质量为7.54 g,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14.62%、63.60%、37.15%;在种苗长出第一片真叶前,白木型香椿幼苗的地径、苗高分别为4.32 mm、0.73 cm,红木型香椿幼苗的地径、苗高分别为4.31 mm、0.72 cm;种苗长出第一片真叶30 d后,白木型香椿幼苗的地径、苗高分别为8.55 mm、1.11 cm,红木型香椿幼苗的地径、苗高分别为7.54 mm、1.04 cm。白木型香椿种子质量和幼苗的生长速度均优于红木型香椿,且其种子耐贮性和生长状况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香椿;种苗;特性;差异性;种源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1-93-3

0 引言

香椿原产于我国,属于药食同源植物[1]。香椿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特征和特性也不同[2]。笔者为研究白木型香椿和红木型香椿种苗的差异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林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比较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9年10—12月,笔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南宁市武鸣区、隆安县采集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子。在以上各地香椿种子成熟季节,选取树龄为18~25 a的香椿林分,随机选择4~6棵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母树进行树种采集,将香椿果实按白木型和红木型分类放入收集袋。将果实带回基地后充分晾晒,待果实裂开后取出种子,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子各收集1 kg,并按类型分装保存。

1.2 试验方法

于2020年2月进行种子质量检验,通过测定千粒质量、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4个指标评价种子质量。2020年4月开展播种试验,比较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苗的差异性。

1.2.1 种子质量检验方法及观察指标。参照《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T 2772—1999)[3],对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含水量、发芽率和发芽势进行测定。

1.2.1.1 千粒质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四分法进行随机抽样,白木型和红木型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0粒种子。千粒质量计算公式为

式(1)中:[x]为4个重复的100粒种子质量均值。

1.2.1.2 含水量、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方法。将种子置于20~30 ℃的常温下贮藏,每隔30 d取出种子进行发芽率和含水量测定,即在贮藏时间分别为0、30、60、90、120、150 d时进行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测定,持续测定到种子失去发芽能力。将种子用35 ℃温水浸泡10 h后,再置于0.2%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将消毒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培养皿中,设置光照强度1 000 lx,每天光照培养8 h,并每天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数量。其中,种子含水量采用烘干减重法[4]测定。种子含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2)中:M1为样品盒和盖的质量,M2为样品盒和盖及样品烘干前的质量,M3为样品盒和盖及样品烘干后的质量,单位均为g,精确度为0.1%。

式(4)中:S1是指在发芽过程中日发芽种子数达到最高峰时的发芽种子数正常发芽数,S为供试种子数。

1.2.2 种苗特性差异性比较试验方法及观察指标。试验地选在港北区林业技术推广站苗木种植园(东经109°30'9",北纬23°7'33")。试验地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位于浔郁平原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5 ℃,年平均降水量1 400 mm。港北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域宽广,地势总体平坦,以偏酸性赤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冲积土为主[5]。

在同等立地条件下,对采集的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子按照类型进行分组,每组50粒种子(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根据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所有处理均采用相同的播种方式和抚育管理措施。对试验苗圃进行整地,包括翻耕、碎土、平整,采用条状撒播的播种方式,按行距30 cm开播种沟。在对香椿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后,于2020年4月播种,播种后用细土覆盖种子,厚度为1~2 cm。为保持土壤湿润,搭建拱棚并覆盖塑料薄膜,定期对苗圃淋水。待幼苗出土后,撤掉拱棚。待幼苗第一片真叶成熟后,用0.1%复合肥水溶液进行施肥处理。

在苗木长出第一片真叶前进行地径、苗高测量,待苗木长出第一片真叶后,每隔30 d对苗木的地径、苗高进行测量,共计8次。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的地径,精度为0.1 mm;用直尺测量苗高,精度为0.1 cm。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16进行统计整理,并采用SPSS 2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红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种子差异性分析

2.1.1 红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种子千粒质量。由表1可知,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均值为10.60 g,红木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均值为7.54 g,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极显著大于红木型的香椿种子(P=0.000)。

2.1.2 红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含水量。由表2可知,贮藏0、30、60、90、120 d,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含水量均极显著优于红木型香椿种子(P值均为0.000)。未贮藏前,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15.15%、79.85%、42.05%;红木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为14.62%、63.60%、37.15%。但贮藏时间为150 d时,白木型和红木型的香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0。通过对两种类型香椿种子的千粒质量、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白木型香椿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为-0.102,P=0.669>0.05,红木型香椿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为0.212,P=0.369>0.05,说明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没有相关关系;香椿种子的含水量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0,P=0.010<0.05,含水量与发芽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种子的含水量越低,种子的发芽率越低。

2.2 红木型和白木型香椿种苗差异性分析

由表3可知,白木型香椿和红木型香椿幼苗在长出第一片真叶前,其地径、苗高均差别不大,但从长出第一片真叶开始,白木型香椿的地径极显著大于红木型香椿(P值均为0.000),且白木型香椿的苗高极显著高于红木型香椿(P值均为0.000)。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的种子质量检验和播种育苗试验发现,白木型香椿种子均比红木型香椿种子大,且白木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比红木型香椿种子更高,更耐贮存。此外,白木型香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明显高于红木型香椿种子,但贮藏时间达150 d时,白木型和红木型香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0,且种子的含水量越低,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在播种育苗试验中,在长出第一片真叶前白木型香椿种苗与红木型香椿种苗的差别不大,但在长出第一片真叶后,白木型香椿种苗的生长开始明显快于红木型香椿种苗。综上所述,白木型香椿的种子质量和幼苗生长速度均优于红木型香椿,白木型香椿的种子耐贮性和生长状况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天会.香椿不同部位药理作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4):8-9.

[2]周祥斌,周玮,邓丽婷,等.14个香椿种源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4):51-56.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2772—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4]张玲.测定种子水分的几种方法[J].种子世界,2000(3):32.

[5]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政府.贵港市港北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EB/LO].(2019-03-08)[2022-12-16].http://www.gbq.gov.cn/xxgk/wjzl/qzfwj/gbzbt/P020210519732692537351.pdf.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