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赤水河区域柏木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

作者: 张明星

金沙县赤水河区域柏木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0

摘 要: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赤水河区域具有适宜柏木种植的良好条件,当地不适合种植其他树种的地段可选择柏木进行营造林。基于此,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土壤及气候条件,从营造林前期准备、柏木容器苗培育、定植及定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金沙县赤水河区域柏木容器苗培育及造林技术,以供当地林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柏木容器苗;营造林;栽培管理;赤水河区域

中图分类号:S792.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34-4

0 引言

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是柏木属乔木,高可达35 m,胸径可达2 m;树皮淡褐灰色,小枝细长下垂,呈绿色;较老的小枝为圆柱形,呈暗褐紫色;雄球花椭圆形或卵圆形,球果圆球形,种子为倒卵状菱形或近圆形,熟时淡褐色、有光泽;花期在3—5月。柏木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且分配比较均匀,无明显旱季的地方生长良好。柏木主根浅细,侧根发达,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耐贫瘠,耐寒性较强,少有冻害发生,在光照充分的条件下生长良好[1]。柏木材质优良、坚韧、不易腐蚀,多用于建筑、车船、桥梁、家具等制造业。柏木在我国陕西、甘肃、云南、广东、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主要栽植在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柏木在贵州省金沙县清池镇全镇均有分布,在清池镇成片成林且生长较好的多分布在海拔500~1 000 m的北部区域。

1 造林区域概况

清池镇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地处金沙县西北部地区,东与仁怀市龙井镇立英村、仁怀市九仓乡、仁怀市龙井乡接壤,南与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金沙县太平彝族苗族乡接壤,西与金沙县马路彝族苗族乡接壤,北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四川省古蔺县椒园乡接壤,属于黔西北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位于阳波村峨眉山顶(海拔1 444 m),最低点位于六羊村鱼跳(海拔454 m)。清池镇多年平均气温16.5 ℃,1月平均气温6 ℃,极端最低气温-4 ℃,7月平均气温28 ℃,极端最高气温42 ℃;无霜期最长310 d,最短260 d,0 ℃以上持续期345 d;年平均日照时间960.8 h,年平均降水量850 mm。清池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雷击等,旱灾发生较多。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11年5月1日至8月23日,干旱时间4个月,涉及全镇,受灾面积达1 300 hm2。清池镇土壤主要有黄棕壤、砂壤、紫色土等类型,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清池镇总面积109.8 km2,森林覆盖率为63.06%,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西北部较少,常见乔木为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等。

清池镇北部石漠化地类多,海拔低,冬春季节少雨,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易发生伏旱。此区域宜林地多为灌木林地,以杂灌为主,乔木林地内多为柏木,不适合马尾松、杉木等树种生长,宜选用柏木容器苗进行造林。

2 营造林前期准备

2.1 规划设计

林业部门应选择清池镇赤水河区域海拔在500~1 000 m的宜林地或退耕地,采用卫星定位技术,结合卫星图片、地形图等信息精确勾绘实施小班,调查并记载清楚小班内各项立地因子数据,而后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设计整地方式、栽植树种、初植密度、管护方式等,建立营造林档案及矢量数据库,同时核算营造林所需要的柏木苗量。

2.2 技术培训

提前组织营造林管理及施工技术人员,针对柏木采种育苗、图班定位识别、整地、打窝、种植、管护等技术开展培训,使营造林现场指导人员、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技术要求,做到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根据往年造林经验,由专业的营造林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能有效保障营造林质量。

3 柏木容器苗培育

3.1 柏木种子采集

技术人员在采种之前,要选择适合采种的优质柏木母树。柏木在每年2—3月开花,生长2年左右的绿褐色球果为成熟果,可采摘。柏木种子的品质和柏木母树的树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通常生长在成片柏木林中的柏木母树的种子品质比单独生长的柏木母树的种子品质要好。因此,技术人员在采集种子时应选成片柏木林中树龄在20~40年、无病虫害的健壮柏木作为采种母树,在10月初至11月底,采收生长2年的成熟绿褐色球果。采种时,林业人员要在树下铺设塑料布等收集种子,采用摇树落种,或者利用高枝剪剪下结果枝、再摘下球果的方式采种。将采集回来的成熟球果摊开放置在室内通风干燥位置晾晒7~14 d,然后再移至晒场暴晒一两天;暴晒至种球裂开时用工具翻动球果,使种子脱出;到全部种球裂开、种子脱出后筛选出种子,去除果皮等杂物;把干燥的种子装入麻袋或是布袋,放置在通风干燥的房间内贮藏[2]。

3.2 苗圃选择、处理

技术人员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光照时间长、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较好、比较透气、呈弱碱性的地方作为苗圃。

清除苗圃内的杂草杂物后,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 200 kg或复合肥130 kg作底肥。平整土地后,技术人员要根据地形开宽1.2 m、深25 cm的苗床,苗床长度根据苗圃地形确定。苗床间设宽40 cm的步道,苗圃、苗床四周开排水沟,以利于排除积水。

3.3 播种育苗

3月播种前,技术人员要将柏木种子洗净,再用45 ℃温水浸种24 h后捞出,放入漏篮内沥水,然后催芽。将苗床内土壤细碎整平后,把经过浸种催芽处理的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内,播后覆盖一层薄土,以看不见大部分种子为宜。覆土后浇水至土壤湿润,然后覆盖薄膜,以保持苗床表面湿润为准进行浇水管护。出苗率在70%以上时揭去薄膜。播种后约30 d,在柏木苗胚壳脱落前即可进行移栽定植。

3.4 基质配制

将耕作表土细碎过筛,清除碎石及杂物,按照耕作土60%、碳化锯末20%、腐熟厩肥18%、磷酸二铵2%的体积比配制基质。栽培基质配制完成后,加入50%多菌灵粉剂10~12 g/m3与基质充分混合,或者用40%福尔马林50倍液均匀喷洒基质,然后用薄膜覆盖消毒处理3~5 d。消毒完成后,技术人员可将基质装入规格为10 cm×8 cm的塑料育苗袋内,基质高度与育苗袋口一致,呈蜂巢形态依次在苗床内摆放育苗袋,床边覆土高度和育苗袋高度一致,避免容器袋倾倒[3]。

3.5 移栽

技术人员应在阴雨天或晴天的早晚移栽柏木幼苗。先将幼苗从苗床轻轻拔出,放入40 cm×30 cm×12 cm规格的塑料周转箱内,同时在周转箱内注入少量水,以利于保持芽苗根部湿润。技术人员需要用削尖的筷子在装好基质的容器袋中间插个小孔,将柏木幼苗放入孔中,用竹筷在边上插几下,使幼苗根部与基质紧密接触。若幼苗根系过长,可适当修剪,栽植深度要稍深于幼苗原来地下根深1 cm左右。栽植要细致,做到栽正、栽直,苗土密接。移植后用0.1%新洁尔灭溶液喷雾消毒,并喷洒1次透水,5~10 d后查苗补缺[4]。

3.6 苗期管理

定植后用8针遮阴隔热网进行遮阴管理,避免幼苗因蒸腾过大而失水,10 d后渐渐揭去遮阳网以利苗木扎根生长及炼苗;根据土壤水分情况适时浇水,保持苗床内土壤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苗木生长前期每隔10 d左右用0.1%新洁尔灭溶液或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消毒,以防立枯病发生;移栽苗缓苗期过后就可追肥,可用多元复合均衡水溶肥喷施或用尿素、复合肥等轮流浇施,每隔10 d左右施1次,中间施过磷酸钙一两次、硼肥一次[5]。技术人员应根据土壤肥力及苗木长势追肥。缺氮时,苗木矮小瘦弱,叶呈黄绿色;缺磷时,苗木小而粗,根系不发达;缺钾时,苗茎瘦弱。此外,技术人员要坚持低浓度、多次数的施肥原则,避免肥料浓度过高造成烧苗;及时除草,避免杂草生长影响柏木苗;7—9月高温季节,要用遮阳网遮阴,并及时浇水,保证苗床土壤湿度适宜;9月下旬及时揭去遮阳网,停止施肥,注意观察苗床内土壤水分,土壤干燥时及时浇水。柏木苗常见病虫害有赤枯病、侧柏毒蛾等。针对赤枯病,技术人员应加强苗期管理,在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1 000倍液防治;针对侧柏毒蛾,可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广谱杀虫剂进行杀虫。

3.7 起苗

根据造林计划,技术人员要选择主干挺直、生长粗壮、顶芽健全、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Ⅰ级和Ⅱ级苗造林。技术人员可将苗水平排列放置成梯状,按50株一袋打捆包装;从起苗、苗木包装、装车运输到种植,均要轻拿轻放,避免造成苗木机械损伤。

4 定植

4.1 造林季节及密度

因金沙县赤水河区域气候存在冬春季常有干旱、春季气温回升快等问题,技术人员可在12月至次年2月,树体还没有开始萌动前植树造林。当地也有在4—5月种植柏木苗造林成功的例子,但根据笔者多年来造林经验,造林时间宜早不宜迟,以在12月至次年2月前为好。技术人员应选择阴雨天或者雨后晴天栽植柏木;造林株行距在2.0 m×1.5 m,每667 m2栽植222株左右。技术人员要根据造林地地形地貌适度调整造林密度,造林条件差、土壤贫瘠的林地可以适当加大造林密度,株行距1.5 m×1.5 m,每667 m2栽植296株左右。

4.2 整地、打窝、定植

根据金沙县赤水河区域实际地形地貌特征,技术人员可采用块状、带状整地相结合的方式整地,以此提升苗木成活率与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保护存原有生态。在石漠化区域及宜林地造林时,为防止造林造成水土流失,技术人员应沿等高线呈“品”字形块状清理、块状整地,清理规格为100 cm×100 cm(见图1)。

技术人员在整地时,要遵从近自然理念,对不影响栽植树种生长的乔灌木均可不进行清除,以此改善林区树种结构,促进形成混交林。整地时,技术人员要清除林地内的草根和石块,同时按标准株行距打点定位。对于土地平整、坡度小于25°的造林地,可采用带状整地,整齐设置打窝标记。打窝可采用人工开挖和机器打窝2种方式。人工打窝时,技术人员要在事先定位标记处开挖,将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放置,然后开挖40 cm×40 cm×30 cm树坑,开挖的树坑应上下口径一致,避免上大下小。针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的地块,技术人员可采用40 cm直径的打坑机械作业,按照定位标记进行打窝,打40 cm×40 cm×40 cm的树坑(见图2、图3)。

种植柏木幼苗时,技术人员要先将表土打散至疏松状后回填树坑底部,再将柏木容器苗土球外塑料袋取下并保留原土球,然后将带土球的柏木苗放入坑内,再回填细土压实,使土球和坑内土壤紧密接触。柏木苗栽植深度为容器袋顶部深入坑面3~5 cm。栽植柏木时,技术人员要做到栽正、栽直,保证树坑内穴面向内倾斜(呈反型坡,起到蓄水作用)。技术人员要按需起苗,尽量做到当天起苗,当天种植完毕。在起苗、运输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柏木苗。对于当天难以栽种完的柏木苗,技术人员要将其放置在阴凉处,喷洒水分,保持土球湿润,第2天尽快完成苗木栽植,避免将柏木苗长时间放置在野外。

4.3 抚育管理

技术人员要在柏木苗造林种植完成后,强化幼林抚育管理,为促进幼苗顺利生长、提高幼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造林成效提供保障,做到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栽植后2年内每年抚育2次:第1次抚育在5—6月,清除幼树周围杂草,施复合肥或有机肥,同时在幼树周围用泥土围成树盘覆盖肥料,以利于保水保肥;第2次抚育在11—12月,以树苗为中心适当扩大范围进行除草施肥,同时扩大树盘,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幼苗生长。在第1年第2次抚育时可开展补植补造,保证营造林整齐度。在造林第3年,技术人员要根据苗木实际生长情况,抚育1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