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感知体验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
作者: 蓝莉
摘 要:亲近自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校园环境设计中存在的自然缺失等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良路小学为例,从自然感知体验的角度出发,通过观感、触感、聆听、细嗅、品尝、运动等五感和体感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功能、流线、色彩及植物配植进行合理设计,以加强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校园景观;自然感知;自然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4-132-4
0 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使得学生越发远离自然。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学生对自然的感知体验机会越来越少,“自然缺失症”向一代又一代蔓延[1]。校园是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但当前小学校园环境设计中自然缺失等问题突出,不利于学生接触、认识自然。针对此,笔者从自然感知体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校园中的五感和体感体验与校园景观元素构成的环境属性场域是否契合,采用多样化营造方式,将人为能够感知的各种自然环境融入校园景观,使学生经历“景宜我知—景宜我用—景宜我情—景宜我思”的认知过程,创造出符合学生天性的“景我合一”的校园景观环境。
1 自然感知体验的概念
《辞海》对“自然”的释义是“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感知”则通常被解释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该文提及的自然感知体验,不仅包含大自然带给体验者的心灵感受,而且揭示了其与生命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联系的领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运动等方式接触大自然,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参与者对自然的好奇心。
2 自然感知体验应用于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意义
我国自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对自然感知教育作出明确部署,鼓励更多未成年人走进自然感知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等重大事件在进一步激发人们深入思考自然保护地与教育关系的同时,为自然感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双减”政策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等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同时,为自然感知教育提供了新发展思路。事实上,推动自然感知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校教育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把童年还给儿童,把教育还给自然。
一项由英国森林研究和新经济基金会共同开展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然感知体验对儿童的正面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6个层次:信心的建立、社交技能的获得、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恒心与专注力的培养、体能与运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的锻炼[2]。由此可知,相对于传统教育,自然感知体验更加强调从儿童的感知体验角度出发,在学习中观察、了解与理解自然,从而使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德·蒙楚克斯提出儿童成长需要接触外界环境,尤其是自然因素占比较大的户外环境[3]。将校园景观作为传统室内课程的外延拓展,有助于激发师生更多的教育灵感,对师生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将自然感知体验应用于当今时代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建立起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小学生有效联通的“廊道”,促进学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提高学生主动接近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2]。
3 自然感知体验在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实践——以南宁市金良路小学为例
3.1 区位概况
南宁市金良路小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暖、干湿分明。金良路小学地处平乐大道西侧金良路,为典型的丘陵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低,毗邻南宁市五象岭森林公园,场地周边多为住宅小区,小学即将完成施工,总规划用地面积45 534.21 m2。
3.2 设计定位及思路
校园景观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绿化要求,还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培养情操、激发灵感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在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活动场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切实考虑该年龄段学生的感知体验。因此,基于自然感知体验理念,针对南宁市金良路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提出“自然交互”的设计定位。
校园是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观念及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需要统筹考虑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是6~12岁学生对环境的五感和体感较成年人更为敏锐,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引导和改变。笔者在充分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将自然交互式设计理念融入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如在教学楼之间的中庭景观区域设置木平台、波浪形休憩座椅等休憩设施;在校园场地的外围布置疏林草地,并设置一些增加空间趣味性的景观长廊和林荫小径;在校园景观设计的动静分区之间穿插设计一些台阶式线性花园、七彩树阵、书香长廊等),让从小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亲近自然,并且通过校内活动感知大自然的奇妙[4]。笔者在南宁市金良路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以构建“自然交互式”的多元体验为主旨,基于6~12岁学生的感官体验特征对校园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区设计(见图1):将“观”(校园礼序广场)、“触”(自然果蔬园)、“乐”(线性互动花园)、“品”(课间交流庭院)、“动”(户外康体空间)、“听”(林间曲径)作为特色景观植入学校各个重要空间,丰富教师与学生的户外教学和活动空间。
3.3 设计内容
笔者将南宁市金良路小学校园景观划分为校前广场、校园礼序广场、雕塑中庭、景观中庭、书香游廊、线性花园、健身环岛、自然果蔬园及林荫小径等9个景观节点(见图2)。
<F:\张延婷\工作文件夹\乡村与科技\2023年\2下\《乡村科技》2022年6月上\《乡村科技》2023年2月下-正文\Image\蓝 莉1.eps>
图1 景观特性分布平面图
注:图片为笔者自绘,下同。
3.3.1 “观”——校前广场。校前广场是学校形象的展示窗口,因而在广场上设置了具有视觉引导作用的条形花池,花池内种植了色彩缤纷的观花灌木(龙船花、九里香、朱槿等)、观叶灌木(黄金榕、福建茶、红花檵木等)等,增强视觉观感上的节奏美感,使该景观空间显得富有层次且具有欣欣向荣的活力。
校园礼序广场处于校园的中轴线上,其长135 m、宽约24 m。礼序广场中间较为开阔,是师生通行和集会的主要空间。设计中,通过地面东西向条形铺装材料的色彩节律变化、南北向分车树池,强化校园空间纵深;在礼序广场东侧线性花园及西面教学楼列阵的烘托下,塑造出礼序广场的仪式感和序列感,强调出小学校园的活泼特性与教书育人的庄重感。
在植物配植上,在校园礼序广场中间的分车树池内规则种植一列菩提树,校园礼序广场和篮球场之间的植株以树形挺拔、树冠优美的观花乔木(蓝花楹、桂花等)和观叶乔木(小叶榄仁)为主,并片植灌木(红花檵木、金叶假连翘等)分隔出校园的动静区,使篮球场与教学楼、书香游廊、线性花园之间互不干扰。
3.3.2 “品”——课间交流庭院空间。在教学楼间设置了3个中庭景观区域,中庭景观区域设置了木平台、钝化三角形种植池、波浪形休憩座椅、抽象雕塑(蓄势而上的主题雕塑,寓意着学生积极向上、蓄势勃发的奋起精神)等设施和景观小品。这2处中庭景观区域种植的植物以观赏型植物为主,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和疏密有致的植物空间。为避免高大植物遮挡旁边教学楼的采光,上层植物以中小型乔木(小叶榄仁、鸡蛋花、大花紫薇等)为主;中层灌木层以常绿灌木(非洲茉莉、红花檵木、海桐、四季桂等)为主;低层片植观花灌木(龙船花、雪茄花等),搭配色叶植物(黄金榕、变叶木、鹅掌柴等)。此区域景观层次丰富,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意穿行、驻足休憩,打造丰富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空间。
3.3.3 “乐”——线性互动花园。书香游廊与线性花园的设计出发点是打造互动性的多样化功能空间,加强学生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实现户外空间景观功能最大化。
两个书香游廊的流线型设计在景观结构中呼应礼序广场的序列轴线,呈点状分设在线性花园的两端,为在校师生提供户外休憩、活动、交流的空间。廊架内设置相当数量的条形坐凳,为教师、学生提供课间休息的必要设施。同时,条形坐凳的背面是管状格栅,上面附设宣传栏板,使该区域既能作为学校宣传展示场所,也能作为户外开放式课堂。
作为校园内的绿化集中区域,线性花园与篮球场片区之前存在1 m的高差,采用台阶式的线性花池设计,既化解了场地高差,也丰富了教学区与运动区分界空间的层次感。在植物配植方面,在线性花园内栽植色彩丰富的植物(花叶假连翘、朱槿、黄金榕、红花檵木等),每一级台阶式花池都有不同的植物色彩搭配主题,或红花烂漫,或绿意盎然,或一片金黄,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景观,同时将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体现出来。在教学楼和线性花园之间配植高大的观叶观花乔木(小叶榄仁、蓝花楹等),规则有序的树阵不仅增强了景观中轴线的序列感,而且让师生拥有更多的林荫活动空间。
3.3.4 “动”——户外康体空间。将操场跑道以外南端的冗余空间作为体育活动场所的一角,设计为健身绿岛,布置多种运动器械,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动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运动,培养其强身健体的意识。
由于户外活动需要较为开阔的空间,运动区域以种植大片草坪为主,周边用疏林(粉花山扁豆、扁桃等)包围,下层种植较密集的灌木(龙船花、黄金榕、花叶假连翘、朱槿等),减少校外道路对运动区的干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
3.3.5 “触”——自然果蔬园。将操场跑道以外北端的冗余空间设计为自然果蔬园,作为“自然课堂”的一角,集中种植多种蔬果类植物(番茄、草莓、向日葵等),寓教于乐,发挥科普作用,增强学生在自然教育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大自然,了解果蔬的生长过程,学习蔬果类植物栽培技巧,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感知与体验。
3.3.6 “听”——林间曲径。将校园西北侧食堂旁边的空间设计成一个纯粹休憩性质的林荫花园,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植物配植方式。此区域灌木层植物有朱槿、双色茉莉、金叶假连翘等,在底层配植耐阴、抗破坏的低矮植物(遍地黄金、麦冬、葱兰);再根据空间大小,规律式种植乔木(扁桃、黄花风铃木等),从而打造一个静谧、私密的散步通道。在花境植物旁设置休憩长廊,使学生能够在自然式校园景观中聆听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学生对自然敏锐的感知力,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4 结语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感知体验是应对我国对1978年以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学生普遍出现“自然缺失症”问题的有效措施[5]。在金良路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笔者针对现今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接触的现实状况,融入自然感知体验理念,对校园各区域景观设计、植物配植等进行优化设计,希望能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激发其亲近自然的本性,推动自然感知教育,把快乐的教育带给都市儿童,把真正的童年还给都市儿童。
参考文献:
[1]杨文静,石玲.儿童感知视角下的自然教育体验[J].中国城市林业,2020(6):73-77.
[2]张祖涵,杨艺红.景观感知下城市公园儿童自然教育实现途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00-111.
[3]吴丹.基于儿童感知能力的植物园儿童活动区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52.
[4]吕红,张菲菲.五感理论在儿童自然教育公园的景观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33-36.
[5]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