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杂木灌区加强水资源管理研究
作者: 黄忠德摘 要:随着国家节水行动的不断深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已成为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杂木灌区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因此,基于其水利工程建设成效,以及落实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做法,分析其存在的工程型缺水、灌区量水设施建设不完善、工程管护机制落实不强等问题,并提出加快工程建设实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强化水费计收、保障灌区运行管理,强化水资源调度与管理、促进国家节水行动等对策,以期补齐当地水利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短板弱项。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杂木灌区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5-151-4
0 引言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杂木灌区于1951年成立,于2000年申报并获得批复成为大型灌区。杂木灌区是一个集资源型、工程型、指标型缺水于一体的灌区,用水问题严重,短板弱项突出[1]。近年来,杂木灌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抢抓机遇、科学决策,在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项目,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 杂木灌区基本情况
1.1 灌区概况
杂木灌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中游的武威市凉州区东部,东西分别与黄羊河、金塔河毗邻,是以杂木河河水灌溉为主的无坝自流灌区。杂木河的水源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是石羊河水系上游八大支流之一,河源主峰牛头山海拔4 379 m,出山口以上干流全长约70 km,流域面积851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38亿m3[2]。杂木灌区辖古城、韩佐、武南、河东、金河、高坝、新华、发放、清源、清水共10个镇,2021年灌区总人口为17.26万人。该灌区海拔1 500~1 850 m,全年日照时间2 968 h,日照率67%,年平均气温7.7 ℃,年无霜期160 d左右,年降水量180 mm,年蒸发量2 020 mm。当地的农业生产完全依赖灌溉,是甘肃省重要产粮区之一[3]。
由2022年8月发布的《凉州区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自评估报告》可知,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02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10万hm2;灌区农业灌溉及生态供水涉及10个镇、7个农林场,人饮供水涉及17个镇、1个指挥部、146个建制村等;承担着向武威市城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生活及生态供水任务,承担着杂木河、马蹄河、黄羊河杂木段3条河流及其岸线的防洪监管任务。
1.2 工程设施状况
由2022年8月发布的《凉州区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自评估报告》可知,灌区已建成渠首枢纽工程1座、总干渠1条(8.96 km)、干渠3条(52.82 km)、支渠52条(165.67 km)、斗渠486条(426.40 km),建成干支渠渠系建筑物1 163座,管理机电井494眼,实施节水灌溉配套面积2.10万hm2;干渠衬砌率为100.00%,支渠衬砌率为100.00%,斗渠衬砌率为70.89%,斗渠完好率达65.50%,农渠衬砌率为71.95%,农渠完好率为57.21%,灌溉水利用率提升到了0.557。
2 水利工程建设成效
2008年以来,杂木灌区先后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杂木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杂木河毛藏水库枢纽工程、凉州区马蹄河治理工程、凉州区六坝河治理工程(上段)、凉州区杂木河白塔河段防洪治理工程、凉州区黄羊河杂木段防洪治理工程、杂木河渠首引水排砂闸除险加固工程、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凉州区2018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由2022年8月发布的《凉州区杂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自评估报告》可知,以上项目完成改造渠道总长199.84 km,配套改建建筑物1 138座,新增安装101套干、支渠的视频监控设备和流量监控设备;实施节水灌溉配套面积2.10万hm2,配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5万hm2;新建泄冲闸1座,加固原进水闸、溢流坝、泄冲闸,更换闸门及启闭设施,安装闸门监控系统等;完成治理河道长度40.74 km,新建堤防63.41 km,加固堤防7.24 km,修建建筑物46座;更新改造地下水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497套,配套改建地下水计量设施设备房154座,维修管理房135座,配套项信息化中心及分中心控制设备,安装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化计量系统;累计完成投资43 393.59万元。
以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渠道渗漏量,完善了用水计量设施,提高了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了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平,有效落实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用水制度,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持久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杂木灌区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有效措施
随着国家节水行动的不断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常态。杂木灌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水权用途管理,培育水权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通过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齐抓”,着力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坚持“节水优先”思路,综合施策,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3.1 加大节水宣传力度
杂木灌区水利管理等相关部门牢固树立节水就是增效、节水就是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制订国家节水行动宣传实施方案,利用“中国水周”和“世界水日”等活动,深入社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宣传国家节水行动,使灌区群众进一步了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增强其节约用水意识[2]。
3.2 主攻农业节水
杂木灌区与各镇协同努力,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春耕前,杂木灌区认真落实《凉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年度奖补扶持政策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规模化种植和高效益作物区域化种植,扩大低耗水、高产值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传统种植的秋禾作物面积;因地制宜实施节水工程,充分利用已建的高效节水工程,按高效节水工程配水,制订用水计划,实施大田滴灌节水技术;严格落实水资源使用权配置及用水总量控制方案,把灌区水资源总量作为刚性指标,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通过高效节水、控采限量、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将每667 m2农田用水灌溉定额由740 m3降低到678 m3,每667 m2生态用水灌溉定额由427 m3降低到350m3。杂木灌区在用水过程中严格按许可水量配置,打造节水示范点,推进综合节水措施。杂木灌区努力将地理位置、工程条件、运行管理、群众接受度均良好的村组打造为高效节水示范点,集成推广免耕、免冬灌、干播湿出、地膜连年利用免耕种植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管灌、小畦灌溉等关键节水技术,实现农田高效生产节水目标。杂木灌区把高效节水实施区与未实施区相对比,以点带面算节水账、效益账,引导广大高效节水受益村组群众自觉落实节水行动。
3.3 挖潜工业节水
杂木灌区不断加强企业和临时性建设用水监管,全面监督生产经营企业用水,引导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系统,提高用水利用率,同时做到“水资源管理应管尽管、水资源费应收尽收”。
3.4 深化水权、水价及水管体制改革
杂木灌区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严格落实农业水价政策,优化用水结构,明晰水权到户,推进水权“网格化”管理,加强农业用水过程监管。杂木灌区按照《凉州区农业水价调整意见》《凉州区城乡水价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大水价政策宣传力度,以公示水价标准、收费额度和建立收费流程为重点,强化供水计量管理;严格落实分类、分档水价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群众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同时全面完成水管处机构、人员、编制落实工作。按照凉州区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杂木灌区制订了水管体制改革及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厘清基层水管单位职能,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内设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完成人员交流。水管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充分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5 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杂木灌区全面落实灌区→镇→协会→小组→农户五级水资源管理模式,通过明晰水权、逐级审核、刷卡取水、台账登记、轮次控制、用水审计、网格管理、水权交易等一系列过程性控制措施,规范水资源管理程序,算清水权使用账,推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为灌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近年来,杂木灌区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水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各类突出矛盾,全力夯实发展基础。杂木灌区狠抓水资源管理、水权落实、工程建设、饮水安全、抗旱防汛、“河长制”落实、水环境生态治理,使当地水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基层水利职工的工作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增强,群众对水务行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采取以上举措,灌区各项重点工作呈现出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谱写了新时代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4 杂木灌区落实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做法
杂木灌区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逐级明晰水权、规范用水程序、加强用水计量、建立用水台账、严格过程监控、深化水价改革等措施,探索出了一套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模式。
4.1 逐级明晰水权
杂木灌区建立了区级、灌区、镇、用水户协会、用水小组五级水权分配机制,年初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原则,将水权水量逐级明晰到用水户[4]。
4.2 规范用水程序
在用水程序上,杂木灌区坚持先计划后申请、先审批后供水的程序。水管单位根据当地作物种植情况,科学合理制订轮次配水计划。在用水过程中,先由用水户按配水计划轮次申请水量,然后经过农民用水户协会初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复核、水管站批准并登记充值,再由用水户通过计量设施取水[5]。
4.3 加强用水计量
灌区机电井计量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箱、通信模块、电磁阀、计量水表、管理计算机和智能IC卡,控制机井取用水指标。同时,杂木灌区建立了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在计量设施上安装远程传输设备,利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实现水量信息统计、分析、远程精细化控制,实现地表水斗口计量和轮次核算。
4.4 建立用水台账
杂木灌区在灌溉前建立水权分配到户台账;灌溉中建立分类作物用水台账,以灌溉时间、作物、面积、定额、用水量等指标建立用水轮次用水台账;灌溉结束后建立年度水费水量结算台账。在此过程中,做到轮次配置水量、充值水量、记载登记水量、作物台账水量、水表计量水量“五对口”[5]。杂木灌区对于工业用水按照机井取水许可量,实行“一企业一机井一台账”管理。
4.5 严格过程监控
杂木灌区实行水权网格化管理,划分网格单元、确定管理人员、细化岗位职责、公示联系电话,形成水权网格化监管全覆盖;落实年初用水计划、分阶段用水审计、年终用水决算的用水审计制度[5];同时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和现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取水等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
4.6 深化水价改革
杂木灌区不断深化水价改革,确定每667 m2农业灌溉基本水费2元,地表水计量水价0.21元/m3,地下水计量水价0.09元/m3,同时实行分类水价和分档水价;搭建水权交易平台,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进行交易,实现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