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秋粮作物增产增收经验启示
作者: 张培玉 任倩丽摘 要:为分析2022年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秋粮生长生产形势,当好技术参谋,农情调查工作人员从播种、中期管理到收获前后多次深入重点乡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对当地秋粮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汇总。根据农情调度统计分析,2022年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秋粮作物生产主要影响因素仍为气候和病虫害,但因此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均低于2021年。结合以往秋粮生产管理经验,总结促进2022年秋粮增产增收的生产技术要点和经验启示,以期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秋粮作物;生产技术要点;农情调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6-57-4
0 引言
在2022年秋粮作物栽培中,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抢抓农时,适期播种,田间管理贯穿始终,技术服务全程跟踪,后期重点实施了“一喷多促”技术措施,促使该区秋粮生产稳定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示范区2022年秋粮生产与2021年相比呈现“三增”态势,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有所增加。
1 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基本情况
2022年,示范区秋粮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甘薯、水稻、杂粮。从河南省农情填报系统相关信息可知,2022年示范区秋粮播种面积为22 606.67 hm2,较2021年增加180.00 hm2;每667 m2产量346.48 kg,较2021年增加9.20 kg,增幅2.7%;总产11.749万t,较2021年增加0.403万t,增幅3.6%。
1.1 玉米生产情况
2022年,示范区玉米种植面积为20 340.00 hm2,较2021年增加460.00 hm2,较常年增加1 133.33 hm2;玉米平均每667 m2产量为357.31 kg,较2021年增加4.51 kg,较常年增加7.48 kg;玉米总产量为10.90万t,较2021年增加0.38万t,较常年增加0.82万t。2022年示范区玉米生产三要素:平均每667 m2穗数为3 273.50穗,较2021年增加62.80穗,较常年增加51.14穗;穗粒数为401.30粒,较2021年减少4.60粒,较常年增加0.56粒;百粒质量预计32.00 g,与2021年持平,较常年略增。
1.2 大豆生产情况
2022年,示范区大豆种植面积为1 500.00 hm2,较2021年减少46.67 hm2,较常年减少41.33 hm2;大豆平均每667 m2产量为149.40 kg,较2021年减少5.12 kg,较常年增加2.07 kg;大豆总产量为0.336万t,较2021年减少0.020万t,较常年减少0.090万t。2022年,示范区大豆生产三要素:每667 m2有8 658.5株,较2021年增加131.1株;株粒数为101.5粒,较2021年增加2.3粒;百粒质量按常年20.00 g计算,较2021年减少1.49 g。
1.3 甘薯生产情况
2022年,示范区甘薯种植面积为666.67 hm2,较2021年减少46.67 hm2,较常年减少73.33 hm2;甘薯平均每667 m2产量为345.10 kg,较2021年减少0.37 kg,较常年增加33.65 kg;甘薯总产量为0.35万t,较2021年减少0.03万t,较常年基本持平。
1.4 水稻及杂粮生产情况
2022年示范区水稻及杂粮种植面积不大,其中杂粮种植80.00 hm2(较2021年及常年减少160 hm2)、水稻种植20.00 hm2(较2021年减少26.67 hm2,较常年减少40.00 hm2);单产较2021年及常年增加,但因面积减少,总产比2021年及常年略减。
2 影响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的主要因素
同往年相似,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主要受气候和病虫害影响。2022年1—9月,示范区灾害性天气不多,只在6—7月出现极端天气,其余月份均无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方面,以玉米为例,病虫害发生程度也较2021年偏轻。总体而言,在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中,气象和病虫害因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均低于2021年。
2.1 气象因素对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的影响
2.1.1 干旱。2022年6月中下旬示范区高温干旱少雨,特别是6月1—25日连续10 d气温超过37 ℃。在此,期间播种的秋粮出苗(尤其是山区)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整体来看,2022年示范区玉米大多为适期播种,播种基础好,苗情整体较好,特别是平原区玉米出苗整齐均匀,少缺苗断垄现象。6月,大豆正值苗期。虽然此时出现了干旱,但是大豆苗期耐旱性很强,对大豆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加之当地大豆多种于梨林、克井、五龙口3个镇,灌溉条件便利,苗情较好。6月上旬前,示范区主要甘薯种植区已完成了前期栽种,干旱并未对甘薯苗造成明显影响。
2.1.2 高温多雨。7—8月为秋粮生产的关键期,示范区此期日照、降水量充足。2022年7月,示范区气温较常年同期高1.8 ℃,日照时间较常年同期多11.7 h;共出现8次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236.0 mm,较常年同期(141.8 mm)多1倍。2022年7月19—22日和7月25—27日,示范区出现2次较大的降雨,特别是7月25—27日的持续暴雨和大风天气,对山区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由河南省农情填报系统相关信息可知,此次灾害天气造成示范区玉米受灾面积为551.85 hm2,成灾面积为235.17 hm2,绝收面积为24.73 hm2。此时恰逢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玉米生长需水关键期,强降水虽造成山区个别地块玉米倒伏,但总体来说更有利于玉米生长。大豆属矮秆作物,甘薯属于蔓生性作物,并未受此次大风明显影响。
2022年7—8月示范区雨水偏多,但当地未出现大面积的田地积水。针对极少量的积水地,种植户通过机械或人工开沟、清淤等措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2022年示范区秋粮作物整体并未受积水影响。
2.2 病虫害对2022年示范区秋粮生产的影响
根据济源市植保植检站监测数据,2022年示范区秋粮病虫害发生程度较2021年偏轻。针对玉米,重点防治粗缩病、叶斑病和草地贪夜蛾、黏虫、棉铃虫、甜菜夜蛾等病虫害;针对大豆,重点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和蚜虫、食心虫等病虫害。截至2022年9月底,示范区玉米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为52 133.33 hm2,较2021年同期减少9.1%;累计防治面积为62 200.00 hm2,较2021年同期减少11.9%。其中,虫害累计发生面积为49 333.33 hm2(较2021年同期减少5.1%),累计防治面积为58 200.00 hm2(较2021年同期减少15.2%);病害累计发生面积2 800.00 hm2(较2021年同期减少47.5%),累计防治面积为4 000.00 hm2(较2021年同期增加100%)。
3 2022年示范区主要秋粮作物田间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秋粮作物生育期短,且其生长发育期内易旱易涝,甚至旱涝急转,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2022年,结合秋粮作物生长期气候特点,示范区全力开展抗旱抢种,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压茬推进田间管理,全面实现秋粮应种尽种。因水稻及杂粮种植面积较小,此部分主要总结论述玉米、大豆、甘薯3种主要秋粮作物的田间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3.1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玉米主要选用高产、稳产、优质的竖叶型耐密品种,如裕丰303、联创839、郑单958、大丰30、良玉99、航星188、强盛369等品种;大豆主推豫豆25、豫豆22号及郑豆1307,示范种植濮豆1802号、驻豆11等新品种;甘薯主推徐薯18、商薯19等优良品种。
3.2 抗旱抢收,适时定苗
由于麦收后出现了高温干旱天气,抗旱保苗尤为关键。针对墒情不足、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户在麦收后利用一切水源造墒播种,因地制宜采用喷灌、畦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针对旱作区无水浇条件的地块,种植户寄种等雨,在6月9—10日及6月22日降雨缓解旱情后迅速抢种。
种植户在玉米4~5叶期定苗,遵循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原则;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 cm、窄行40 cm(平均行距60 cm),株距25~27 cm,每667 m2种植不低于4 000株。种植户在大豆幼苗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部分进行带土移栽补缺。大豆一般每667 m2留苗1.2万~1.5万株。针对甘薯,种植户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一般每667 m2留苗4 000~4 500株。
3.3 适时化除化控,确保稳健生长
种植户在玉米播后苗前或出苗后早期(杂草二叶期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667 m2用40%玉丰悬乳剂165 g或48%除草威悬乳剂150~180 g。玉米控旺剂的最佳使用时期是6~10叶期(完全展开叶),个别控旺效果不好的地块还可进行二次控旺。控旺可选用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等药剂。
大豆田杂草在大豆2~4片复叶期或杂草3~5叶期防除。种植户将96%精异丙甲草胺、70%嗪草酮、80%阔草清按30∶30∶1的质量比混配(每667 m2用125 g),兑水15~20 kg喷雾[1]。种植户主要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进行化学控旺,一般每667 m2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4~28 g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0 g,兑水40~50 kg均匀喷施茎叶,可有效防止徒长,提高结荚率。
种植户可在栽插甘薯前后,每667 m2用50%大惠利(敌草胺、草萘胺)可湿性粉剂100~150 g兑水600~750 L喷施以防除野燕麦、稗草、马唐、狗尾草、看麦娘、早熟禾、牛筋草、野藜、猪殃殃及繁缕等杂草;在团棵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50 g兑水50 kg进行喷洒,以促进薯块膨大。喷施膨大素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3.4 科学追肥,促进增产
种植户种植玉米时要追肥两次。对于播种时未施肥的地块,第1次施肥在定苗后,每667 m2施配方肥30~40 kg,或尿素10 kg、磷铵15 kg、氯化钾5~10 kg;第2次施肥在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大豆定苗后,种植户要结合中耕,每667 m2施磷铵15 kg;在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在甘薯苗期,种植户结合中耕每667 m2施磷铵20~25 kg、钾肥5~10 kg;在团棵期,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2]。施肥时,种植户在距植株10~15 cm处开沟,施肥深度达到10 cm,施肥后覆土埋严、立即浇水,以水调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水的增产作用。
3.5 浇好关键水,确保秋粮正常生长
种植户密切关注田间作物长势和土壤墒情,保障关键期的水分供应。玉米拔节后进入生长旺盛阶段,对水分需求增加,孕穗至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大。因此,种植户除浇好拔节水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加强水分供应,防止“卡脖旱”;8月上旬,玉米进入抽雄至灌浆期,种植户保证水分供给,遇旱及时浇水。对于大豆,种植户保证花期和鼓粒期土壤足墒。栽种甘薯后,种植户浇适量的定根水和缓苗水;甘薯膨在大期增加浇水量和浇水次数,保持田间土壤湿度稳定在60%~70%。
3.6 抓好病虫害防控
8月,秋作物进入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示范区植保站发布多期病虫监测预报信息,指导群众选用合适的药剂,适时开展防治。示范区植保站建议种植户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或吐丝期虫穗率达5%时,将1.5%辛硫磷颗粒剂和细煤渣按1∶15的质量比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防治害虫[3]。针对大豆,示范区植保站建议重点防治根腐病、病毒病等病虫害。对于根腐病,种植户可在播种前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制成溶液后,按种子质量的0.5%拌种,也可用大豆微复药肥拌种,或在苗期用植物复合营养液在田间喷施;对于病毒病,用克毒宝(40%马啉胍·羟烯腺类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20%病毒立克800倍液叶面喷洒防治;对于蚜虫,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70 g或3%啶虫脒乳油50 mL兑水30 kg进行防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