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动力分析与机制建构

作者: 李绵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人口低质化问题严峻,导致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和素质构成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农村地区需要引入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进需要强化政府的政策推力、乡村建设的内拉力和乡情乡愁文化的情感引力。基于此,建构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机制需要从3个维度着手:一是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推力机制;二是要推进乡村建设,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拉力机制;三是要重视乡情乡愁的作用,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情感牵引机制。

关键词:人才引进;机制建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422.6;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20-4

0 引言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如果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凸显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不能及时疏解,弱“三农”的局面就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会严重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发展短板的决心。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5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没有人才,再好的战略都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都无法利用,再好的产业都难以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进一步规划,明确了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3]。可见,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如科技推广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等。但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素质不高、结构不优、能力不强、总量不足,亟待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社会发展、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提供智力、科技和管理支持。

1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动力分析

依据推拉理论,人才流向乡村地区是在阻碍人才流入的乡村外部拉力与乡村内部推力,以及促使乡村人才流入的乡村内部拉力与乡村外部推力等力量博弈下所产生的决策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自身的理性选择对于其流动意愿具有重大影响,即人才的主体性特征日益凸显[4]。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进是一种非典型性的人口流动。目前,乡村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人才对更美好生活的期望,难以吸引人才主动流入。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在综合评估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之后找到人才引进最强的推力和拉力。

1.1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需要强化政策推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但是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引人才流入,因此,政府需要介入,为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进强化政策推动力。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以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模式为主,而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原始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城市的交通、住房、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乡村;相对于城市,乡村人口众多。这种城乡的二元对立格局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关键。打破这种格局的根本途径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户籍型、身份型、等级型、单位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了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和广泛性[5]。因此,在乡村社会人才流入拉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政策设计、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和平台建设等方式来强化乡村引才的推动力,引导人才下乡,鼓励各行各业的精英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2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需要强化乡村的内拉力

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使城市具有极强的拉力,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流入。相对于城市,乡村在聚才、引才方面拉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当地人才还是外部人才都不愿意留在乡村。一是乡村经济发展落后,无法吸引人才流入。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还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经营方式传统、单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比较单一,对市场需求的掌握程度差,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乡村整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不利于人才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阻碍了人才流入。三是宜人的田园风光、质朴的民俗风情、新鲜的空气是乡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但农药的大量使用、家禽家畜粪便的大量排放、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山林的过度开垦导致乡村的水、空气、土地、植被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使得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达不到生态宜居、风景宜人的要求,影响人才流入。对此,地方政府需要改善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强化乡村的内拉力。

1.3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需要强化乡情乡愁文化的感召力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知识或拥有大量财富的精英是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重要对象。受乡情乡愁影响,部分精英心系家乡发展,有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愿望。可见,利用乡情乡愁文化吸引在外的精英返乡是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乡情乡愁文化对外流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农村人才呈现净流出的趋势,没有出现支援家乡建设的回流潮。一方面,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结构逐渐被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情感纽带逐渐松懈,基于地缘和血缘关系的乡愁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功利化的效率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人的依赖关系”转变成“物的依赖关系”,从而使以情感为重心的乡情乡愁文化在“物化的社会”中逐渐消失。因此,要想促使乡村在外人才回流,助力乡村发展,需要强化乡情乡愁文化的感召力。

2 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机制建构

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动力之后,应从政策导向、乡村建设、乡情乡愁3个维度来建构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机制。

2.1 强化政策导向: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推力机制

乡村振兴人才困境的破解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振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需要政府强化政策导向来解决。

2.1.1 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政策。面对乡村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政府作为人才引进的主体,应秉持引才与引智并行的原则,努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流入乡村。政府应该在落户、住房和薪资补助等方面发力。在落户方面,凡是扎根农村的人才可落户农村,并按学历层次给予落户补贴;在住房方面,乡村引进人才可以购置农村宅基地,享有在县城购房的补贴或者可使用当地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在薪资补助方面,可按照学历层次给予乡村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政府还应柔性引才,即在不改变其与原单位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等方式引入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对于柔性引才来说,政府应着重完善补贴政策及差旅费、房屋租赁费等实报实销的优惠福利政策。同时,对于支援乡村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在其评职、提职时应享有一定的优先权。

2.1.2 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服务保障政策。对比城市,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引得来、留得住人才,政府需要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在教育服务方面,政府要努力改善乡村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为人才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坚固的教育保障。在医疗服务方面,各地应提升县(市、区)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完善乡村人才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乡村人才医疗保险基金,减轻人才的医疗费用负担。在养老服务方面,要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人才的养老问题,确保其无后顾之忧。

2.1.3 完善乡村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政策,如出台融资贷款、税费减免、产业扶持和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家、创业者到乡村投资、创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2 推进乡村建设: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拉力机制

人才引入后,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场域主要在乡村,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和卫生环境直接影响人才的去留。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美化乡村环境,有助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内拉力。

2.2.1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吸引人才的前提。因此,各地应改变小农经济模式,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延伸“三农”产业链。丰富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发展链条向乡村延伸,建构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二是提升“三农”的价值链。各地应依托乡村的环境、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把农产品转化成特色商品,打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品牌。三是拓宽“三农”的增收链。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唤起了人们对乡村自然、恬淡生活的向往,乡村旅游业迎来发展契机。各地可结合地方特色、依托乡村资源,发展民俗旅游、农耕旅游,建设用于休闲的田园和农庄,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2.2.2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留住人才的基础。目前,我国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难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积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生产设施和生活环境,才能为乡村的人才引进增强吸引力。乡村基础设施大致可以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休闲4类。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政府应该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兴修农田水利,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生活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电力、通信、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为主。政府既要积极满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根据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污水治理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为主。各地应通过建立健全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休闲类基础设施以小型、便民、简易的休闲、健身设施为主。政府应该把建造郊野公园、农村绿地、小型广场等基础休闲设施纳入乡村规划,积极满足乡村居民休闲、运动诉求。不断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有助于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有助力于乡村引得来、留得住人才。

2.2.3 美化乡村环境。景色宜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会成为人才引进的加分项。具体来说,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美化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改造乡村厕所。目前,乡村居民主要使用旱厕,既不卫生又不方便。为了更好地解决村民的如厕问题和美化乡村生活环境,政府应该尽早启动乡村“旱厕改造”工程,以户用厕所改造为主,把旱厕变成无害化厕所。第二,治理乡村垃圾。全面清理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彻底解决村庄内部以及沿街、沿路、沿渠、沿河的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垃圾的治理力度,在各村庄设置固定的垃圾投放点进行统一存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做到村庄内外无暴露垃圾。第三,整治乡村交通沿线环境。严禁在公路附近挖土取土、摆摊设点、乱停乱放车辆,解决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问题,保证道路平整、清洁、安全和畅通。第四,进行村庄的绿化和美化。在村庄内外建造绿化带,在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在河流两岸规划建设公共绿地,提高乡村的绿化覆盖率。第五,清理河沟水渠。清理河沟、水渠中的污水和淤泥,修建排水、排污管道和渗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