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实践与对策
作者: 雷强 谈孝凤 白智江 秦治勇 杨再学
摘 要:2022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组织实施的“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共完成推广应用面积62.27 hm2(核心示范面积37.32 hm2,辐射带动面积24.95 hm2),药剂拌种技术应用率达10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总体防治效果为85.51%,项目示范区较农户自防区667 m2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70.3 g,667 m2增产66.9 kg,增产率为12.57%,农户满意率达100%(其中非常满意率为88.33%)。该项目实施得到了农户的充分认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需要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成效:强化技术宣传,提升农民防治技术水平;强化项目经费投入,增强绿色防控推广后劲;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团队成员服务能力。
关键词:水稻;药剂拌种;绿色防控;实施措施;推广成效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44-5
0 引言
水稻药剂拌种具有用药量少、对环境影响小、对靶标病虫害针对性强等特点,是一项省工、省本、生态、安全、环保和高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1]。推广和应用水稻药剂拌种技术可前移防控关口,减轻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开展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推广和应用该技术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印发<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按照贵州省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发布第一批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榜单的通知》要求,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等部门积极组建雷强水稻植保团队,实施“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揭榜挂帅”项目及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工作。通过大力推广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雷强水稻植保团队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获得了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表彰,被评为全省创新创业“揭榜挂帅”优秀团队。笔者对2022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组织实施的“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旨在提炼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模式,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实施地概况
项目实施地为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该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有130 hm2层层叠叠的红渡梯田(是贵州省十大梯田之一)。此外,当地有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廻龙场战斗遗址,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贵州省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贵州省最大的河流——乌江河从该村流过。受乌江河影响,该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 ℃,年降水量1 100 mm左右,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该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和花生、辣椒、高粱、苦丁茶等经济作物。其中,当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73 hm2,主要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水稻潜叶蝇、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危害较重。
1.2 项目实施单位及成员
该项目由雷强水稻植保团队负责实施,项目牵头单位为贵州省植保植检站,项目参与单位包括余庆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余庆县大乌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及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村民委员会。项目实施团队成员共20人。
1.3 推广方法及项目实施目标
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等部门组建“揭榜挂帅”雷强水稻植保团队,建立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实现农药减量和增效控害。雷强水稻植保团队计划完成项目核心示范面积33.33 hm2,项目示范区水稻药剂拌种率达100%,绿色防控覆盖率在80%以上,项目示范区较农户自防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稻米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是分别调查项目示范区和农户自防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化学农药使用量,计算防治效果、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率。二是开展项目示范区和农户自防区水稻经济性状考察和实割测产,计算增产率。三是在项目结束后,开展农户满意度调查。
2 项目实施措施
2.1 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团队工作职责
团队负责人雷强组织团队成员深入“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地红渡村开展调研,组织召开项目座谈会,及时制订“水稻药剂拌种减药增效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最终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2.2 强化技术宣传培训,提高示范推广效果
在项目实施区,雷强水稻植保团队组织召开水稻药剂拌种技术现场培训会,讲解水稻药剂拌种技术,现场集中统一拌种,提高水稻药剂拌种技术到位率;召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会,讲解水稻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农药使用技术等,现场演示绿色防控技术。团队成员根据田间调查情况,提供管理方案,细化防控措施,指导农户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团队成员先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3次、进行技术服务指导20余次,为水稻丰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雷强水稻植保团队制作项目展示牌1块、制作绿色防控展示牌10块、悬挂宣传标语4幅,通过余庆农业和余庆植保微信公众号发布项目实施相关信息8篇,强化技术宣传培训和技术示范展示,提高示范推广效果。
2.3 建立水稻病虫害监测点,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
在水稻种植区建立水稻病虫害监测点1个,开展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工作,了解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从而指导项目示范区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雷强水稻植保团队共发布水稻病虫害情报8期,其中6月6日发布了《余庆县2022年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预报》《余庆县2022年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趋势预报》,7月5日发布了《余庆县2022年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预报》《余庆县2022年第四代白背飞虱发生趋势预报》,7月22日发布了《余庆县2022年水稻穗颈瘟发生趋势预报》,8月5日发布了《余庆县2022年第五代褐飞虱发生趋势预报》,为项目示范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信息支撑。
2.4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项目团队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广生态调控技术,如在田边和田埂上种植豆科植物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过渡寄主和栖息地,提高了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的控害能力;推广理化诱控技术,如安装太阳能捕虫器、自控式害虫复合诱捕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实施群集诱杀,减少了田间虫口基数,降低了虫害危害损失;推广免疫诱抗技术,如喷洒植物抗诱剂“施芳”,活化植株体内的酶系统,激发植株内在潜能,增加作物抗逆能力,减少了施药次数。同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雷强水稻植保团队组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采取“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农药、统一防治技术”,集中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遏制了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病虫危害成灾,提高了防治效果及防治效益,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保障了人畜安全、作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3 项目取得的成效
3.1 药剂拌种技术得到初步应用
对水稻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可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抗寒抗旱等抗逆能力,促进生根发芽,确保苗齐苗壮,预防水稻苗期、秧田期和分蘖末期病害,减轻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从源头上保障水稻生产安全。项目示范区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与余庆县农业农村局共同无偿提供水稻品种泰优808种子共计1 009 kg,可种植37.32 hm2。发放种子时,团队成员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拌种药剂和拌种技术指导(用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5 mL+0.136%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1 g,兑水拌1 kg种子),使药剂拌种技术在当地得到初步推广和应用。
3.2 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在项目区集成推广应用生态调控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免疫诱抗技术、安全用药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完成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62.27 hm2(核心示范面积37.32 hm2,辐射带动面积24.95 hm2),核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其中,利用田埂种植豆科植物,为害虫天敌提供避难场所,达到生态调控的目的,实施农户72户,实施率为52.55%;项目核心区安装景观型太阳能杀虫灯12盏,3 hm2安装1盏,覆盖面积36 hm2,实施覆盖率为96.46%,在完成害虫诱集群杀的同时兼顾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核心项目区安装新型蛾类诱捕器及自控式害虫复合诱捕器514套,667 m2安装1套,覆盖面积34.27 hm2,实施覆盖率为91.93%;在水稻移栽后7~10 d,核心区667 m2统一施用氨基酸水溶肥100 mL,增强水稻植株新陈代谢能力、光合作用及逆境下的自身调控与修复功能,实施面积37.32 hm2,实施覆盖率为100%。同时,项目区统一采购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剂量配制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安全用药技术覆盖率达100%。
3.3 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项目示范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潜叶蝇、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2022年因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项目示范区水稻病虫害整体发生情况相对较轻。特别是从水稻孕穗期开始,当地水稻常年发生的稻瘟病、稻曲病仅有零星发生,几乎不影响水稻产量。据统计,项目示范区水稻病虫害平均防治效果为85.51%,其中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为90.23%,稻飞虱为91.12%,水稻潜叶蝇为83.33%,稻纹枯病为77.34%;农民自防区水稻病虫害平均防治效果为76.98%,其中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为82.38%,稻飞虱为87.81%,水稻潜叶蝇为69.37%,稻纹枯病为68.36%;项目示范区平均防治效果较农民自防区提高8.53个百分点(见表1)。
3.4 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据统计,项目示范区共计用药4次(药剂拌种1次、田间除草1次、集中开展统防统治2次),所用农药均为统一采购登记在水稻上的低毒、低风险农药,每667 m2杀虫剂用量为80.0 g、杀菌剂用量为50.0 g、除草剂用量为20.0 g、其他类型用量为5.0 g,合计每667 m2化学农药使用量为155.0 g;农民自防区共计用药4次(药剂拌种1次,田间除草1次,群众自防2次),每667 m2杀虫剂用量为140.9 g、杀菌剂用量为162.4 g、除草剂用量为20.0 g、其他类型用量为1.0 g,合计每667 m2化学农药使用药量为324.3 g(见表2)。与农户自防区相比,项目示范区每667 m2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70.3 g(减少52.20%),项目示范区累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71.83 kg。
3.5 水稻产量明显增加
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余庆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组成验收小组进行田间测产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示范现场,根据田间长势,选择代表性田块(分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及农户自防区田块进行水稻经济性状考察(见表3)和实割测产。结果表明,项目示范区水稻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99.1 kg,比农户自防区平均每667 m2产量532.2 kg增加66.9 kg,增产率为12.57%,累计增产37 471.4 kg,项目实施增产效果显著(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