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视域下非试点地区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度、建设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徐孟洋 肖巧凤 蒋燕清 李佳芮 胡文香
摘 要:以四川省隆昌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当地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度、建设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隆昌市居民整体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度较差,城区和乡镇居民中了解智慧农业的人数占比均较低,说明我国智慧农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宣传面不广;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总体意愿较强,但多数居民存在顾虑,主要与资金和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我国需要增强智慧农业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帮助居民消除对智慧农业的建设顾虑,增强居民对智慧农业的建设意愿。
关键词:数字乡村;非试点地区;智慧农业;认知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60-5
0 引言
智慧农业是指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等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1]。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规模实现大幅提升,但农业数字化比例仅占7.3%[2]。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前景广阔[3]。但同时,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着劳动力减少、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碎片化、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滞后[4]。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支持智慧农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智慧农业[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6]。
智慧农业建设主体影响其推广和发展[7]。当前,正值智慧农业建设初期,数字乡村尚未进行全面试点和推广,非试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尚需完善[8]。笔者以四川省隆昌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度和建设意愿,探查智慧农业建设、推广情况,并分析原因,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于2022年7月8—14日进行线下随机抽样调查。调研对象为四川省隆昌市居民。调研对象选择标准:年龄≥14周岁;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调研;无语言障碍、情绪稳定。
1.2 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并结合所需调查情况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为基本人口学信息,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建设意愿及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此次调查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队员执行,以线下随机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写完后立即回收。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45份,回收问卷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为99.2%。
1.3 统计分析
笔者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各个变量与智慧农业认知程度采用简单描述性统计方法,与建设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性检验使用多元Logistic相关性检验和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可信度检验使用卡方检验和模型拟合度检验,条件均为[P]<0.05。
2 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隆昌市居民中,乡镇居民63人,城区居民180人;18岁以下有69人,18~35岁105人,36~54岁40人,55岁及以上29人;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高中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为31、64、98、50人;家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的有106人,大于5万元且小于15万元的有106人,15万元及以上的为31人。
2.2 不同特征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被调查的居民中,从未听说过智慧农业的有63人,占25.9%;听说过但并不了解的有119人,占49.0%;了解一些的有54人,占22.2%;非常了解的有7人,占2.9%。不同特征居民对智慧农业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居住地区来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乡镇居民中“从未听过”智慧农业的比例(41.3%)约为城区居民的2倍(20.6%),“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城区居民(53.9%)明显多于乡镇居民(34.9%),城区和乡镇居民中“非常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比例相差不大。从年龄来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55岁及以上了解(包括“了解一些”和“非常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占比最多,为37.9%;36~54岁“了解一些”占比最少,仅为12.5%。从学历来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本科及以上了解(包括“了解一些”和“非常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占比最多,为32.0%;初中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占比最少,为21.9%。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在所调查的人群中,5万元及以下了解(包括“了解一些”和“非常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占比最多,为26.4%;大于5万元且小于15万元了解智慧农业的居民占比最少,为23.6%。整体来看,所调查居民对智慧农业认知度总体较差,这可能与智慧农业推广力度不够、居民职业、学历等因素有关。
2.3 城区和乡镇居民了解智慧农业的途径比较分析
城区和乡镇居民了解智慧农业的途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受调查的居民中,城区居民中利用“网络媒体”了解智慧农业的比例(64.6%)远大于乡镇(38.1%),这可能与乡镇5G网络尚未普及、中青年人口流失有关;同时,城区居民利用“报纸及书籍”了解智慧农业的比例(21.1%)也远大于乡镇(7.9%),这可能与教育重视程度、居民素质、人文基础设施偏向城区有关;以上均可能导致“几乎不了解”的乡镇居民(33.3%)多于城镇(18.3%)。总体来说,“学校、乡镇普及”“报纸和书籍”“科普讲座及宣传册”选择率均较低,可见政府、学校、社会对于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推广程度有待加强。
2.4 居民对智慧农业的建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受调查居民对智慧农业的建设意愿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选择“十分愿意参与”的占32.9%,选择“有意愿参与但缺乏途径和技术”的占35.4%,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的占30.9%,选择“不支持建设”的占0.8%。由此可见,居民对智慧农业的总体建设意愿较强,但多数居民有所顾虑,而技术基础是影响居民建设智慧农业意愿的主要障碍。
在受调查居民中,智慧农业建设不同意愿群体对智慧农业好处和障碍的认知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图3可知,智慧农业建设不同意愿群体对智慧农业好处和障碍的选择总体上趋于一致。其中,对于好处的选择情况为:“提高办事效率”占75.0%,“增加收入”占64.3%,“获取更多农业生产知识”占59.3%,“增加就业机会”占51.2%,“提高地区知名度”占42.7%,“获得更多培训机会”占36.5%。由此可见,“提高办事效率”和“增加收入”是居民愿意选择智慧农业的主要原因。对于障碍的选择情况为:“缺乏技术支持”占67.9%,“没有足够资金”占56.4%,“担心回报率低,不敢轻易尝试”占49.4%,“不知道怎么做”占43.2%,“想保留传统农业方式”占29.2%。由此可见,“缺乏技术支持”和“没有足够资金”是智慧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由于问卷调查中不支持建设智慧农业的居民只有2人,参考意义不大,因此该项目聚焦“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进行Logistic分类分析,寻找阻碍居民智慧农业建设意愿的原因。以下所有模型的拟合信息中似然比检验显著性均低于0.05,表明关系明显且可信度高,拟合优度中皮尔逊显著性在0.627~0.973,模型拟合较好。形成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是“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2.4.1 家庭年收入、资金与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如表3所示,家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与“大于5万元且小于15万元”“15万元及以上”相比,分别有1.257倍、5.081倍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而家庭年收入“大于5万元且小于15万元”与“15万元及以上”相比,有3.824倍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有足够资金”与“没有足够资金”相比,有0.457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即没有足够资金的人更容易选择此项,与“家庭收入”结论一致。可见,经济收入越低、资金越少可能越不会选择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2.4.2 信息获取能力与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正相关。如表3所示,“不通过报纸及书籍获取信息”与“通过报纸及书籍获取信息”相比,有3.99倍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身边有很多亲人、朋友在使用智慧农机等设备”与“身边有亲人、朋友在使用智慧农机等设备”相比,有0.333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而“身边有亲人、朋友在使用智慧农机等设备”与“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在使用智慧农机等设备”相比,则有0.244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由此可见,信息获取能力越低、获取途径越少,越有可能因为不了解智慧农业建设政策或技术、红利等而选择不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2.4.3 感受体验与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如表3所示,“较多感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机遇与实惠”与“完全没注意到智慧农业带来的机遇与实惠”相比,有0.149的概率会选择“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由此可见,居民感受到建设所带来的红利越少,越不会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2.4.4 创新意识与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创新意识是人们改进改造旧事物、学习和接受新技术以取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因此,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笔者主要研究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相关性,以及居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相关性。分别将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意愿和参与技能培训意愿与智慧农业建设意愿进行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此两项意愿均会对居民智慧农业建设意愿产生影响。
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有94.2%的居民表示愿意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在非常愿意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居民中,有53.0%的居民“十分愿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在比较愿意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居民中,有19.8%的居民“十分愿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48.9%的居民“有意愿参与但缺乏途径和技术”。由此可见,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正相关,征用田地用作实验基地的意愿越高,居民越愿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居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在居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调查中,有53.5%的居民愿意参与技能培训,46.1%的居民不愿意参与技能培训。在愿意参与技能培训的居民中,有45.8%的居民“十分愿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在不愿意参与技能培训的居民中,有17.9%的居民对智慧农业的建设意愿是“十分愿意参与”,45.5%的居民是“有意愿参与但缺乏途径和技术”,34.9%的居民是“支持建设但个人不参与”,1.8%的居民是“不支持建设”。由此可见,居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与居民对智慧农业建设意愿呈正相关,即越愿意参与技能培训,居民对智慧农业的建设意愿就越强。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以四川省隆昌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居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度和建设意愿,探查智慧农业建设、推广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被调查的数字乡村非试点地区居民对智慧农业总体认知度较差,城区和乡镇居民了解智慧农业的比例都较低,表明智慧农业在非试点地区推广程度较差,推广面和推广深度均需提高。
②居民对智慧农业总体建设意愿较强,但多数居民存在顾虑,主要与资金和技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