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 於成祥
摘 要:为提高对水稻细菌性条菌病的防治效果,选用5种常见药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0.38%、66.23%,水稻产量达到了5 418.75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55.96%;20%噻菌铜悬浮剂(160 g/hm2)的防治效果与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差异不显著,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3.94%、64.73%,水稻产量达到了5 065.40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45.78%。据此试验结果,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水稻种植过程中,间隔14 d连续2次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或者20%噻菌铜悬浮剂,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将上述两种药剂轮换使用。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效果;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76-3
0 引言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是一种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的病害[1]。该病主要通过带菌稻种、稻草或者田间落粒等传播,致病菌在露、风或者雨的作用下由植株上的伤口或者气孔进入植株体内并引起侵染[2]。细菌性条斑病一旦发生就会迅速传播,防控难度极大,病情严重时会造成水稻减产30%~50%[3]。近年来,大量学者开始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措施。冯爱卿等[4]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感病品种五山丝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效和使用剂量,得出以下结论:20%噻唑锌悬浮剂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目前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21.4%络铜·柠铜水剂、20%噻菌铜悬浮剂和5%噻霉酮悬浮剂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可与20%噻唑锌悬浮剂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卢瑶等[5]研究了5种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发现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是20%叶枯灵可湿性粉剂、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防效均超过80%,可用于大面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仲伟云等[6]用8%菌克毒克水剂、36%菌毒净可湿性粉剂、20%龙克菌悬浮剂、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发现36%菌毒净可湿性粉剂(900 g/hm2)防效最好,施药2次防效达到67.8%。
安徽省全椒县位于江淮分水岭区域,是我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5.2万hm2[7]。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细菌性条斑病危害面积增大,对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8]。为探寻适合全椒县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笔者研究了5种常见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希望能为当地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全椒县。当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0 ℃,年无霜期210 d,年降水量840~980 mm。试验地田块平整、排灌便利,土壤肥力中等,可代表当地土壤肥力水平。前茬作物为小麦,于2021年6月2日收获。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稻品种为c两优华占。试验用背负式多功能电动喷雾器,由郑州新秀农用机械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药剂及其生产厂家信息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各小区面积均为50 m2。各试验小区均于2021年6月19日(分蘖末期)首次喷药,于2021年7月3日(始穗期)二次喷药。两次喷药均采用背负式多功能电动喷雾器,每公顷用水量为750 kg。两次喷药中,CK处理均喷施750 kg/hm2的清水。除施用药剂外,各处理采取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于2021年5月12日播种,播种量为375.0 kg/hm2;于6月9日移栽,株行距为20 cm×25 cm,每穴移栽1株苗。6月5日整地,施用45%金正大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450.0 kg/hm2作为基肥;6月16日(水稻移栽后7 d),施用尿素225.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作为分蘖肥;在水稻倒2叶露尖时,施入尿素60.0 kg/hm2、氯化钾37.5 kg/hm2作为穗粒肥。
1.4 调查指标
分别于施药前和第2次施药后7、14 d开展病情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每点取5丛,每丛分别调查上部第2片叶及第3片叶,即每个试验小区调查25丛水稻、50张叶片,分别记录各级病叶数及相对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9]。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危害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在水稻收获期,测量水稻植株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并测定千粒质量,计算各小区水稻产量。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
第2次施药后7、14 d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第2次施药后7 d,T5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了63.94%,在第2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64.73%;T1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次之,第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为60.38%,第2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66.23%;T3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排第3,在第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为51.84%,第2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63.67%;T2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差,在第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为4.28%,第2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为13.81%。
2.2 不同药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药剂对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的影响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不同处理的水稻植株株高、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水稻千粒质量在23.14~24.24 g)。水稻植株株高以T1处理为最高,T1处理与T5处理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且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T1处理、T3处理、T4处理、T5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处理和T2处理;从水稻实粒数情况来看,T1处理为最高(121.85粒/穗,与T5处理、T3处理差异不显著),CK处理水稻实粒数最低(仅12.85粒/穗),其余处理水稻实粒数居中;不同处理水稻结实率整体在67.43%~82.97%,其中T1处理水稻结实率最高,与T5处理、T3处理差异不显著,CK处理水稻结实率最低;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1、T5、T3、T4、T2、CK,且各施药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产55.95%、45.78%、39.77%、29.54%、12.76%。
3 结论与讨论
噻唑锌是一种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由两个基团组成。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内是一种高效治疗剂,可使细菌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死亡;另一个基团为锌离子,既可杀灭真菌又可杀灭细菌,可与病原菌细胞表面阳离子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病菌。噻唑锌对多种植物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良好防效,且绿色安全,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及粮食作物[10]。
噻菌铜又名龙克菌,是一种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具有结构新颖、剂型先进、内吸传导性能好、低毒、安全等特点,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基腐病和白菜软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在70%~86%,对柑橘溃疡病、疮痂病的防效达86%,对其他真菌性病害如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亦有优良的防治效果[11-12]。
此试验研究发现,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0.38%、66.23%,水稻产量达5 418.75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55.95%;20%噻菌铜悬浮剂(160 g/hm2)的防治效果与20%噻唑锌悬浮剂(120 mL/hm2)差异不显著,第2次用药后7、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63.94%、64.73%,水稻产量达5 065.40 kg/hm2,较不施药处理增产45.78%。综上所述,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水稻种植过程中,间隔14 d连续2次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或者20%噻菌铜悬浮剂,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将上述两种药剂轮换使用,以获取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攀,王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绿色防控基数探究[J].南方农业,2020(21):10-11.
[2]刘德芬,吴芋钢,郑仕军,等.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20(9):96-98.
[3]张荣胜,陈志谊,刘永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4(4):901-908.
[4]冯爱卿,陈深,汪聪颖,等.8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21(1):55-62.
[5]卢瑶,胡秋舲,杨胜英,等.五种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效果研究[J].南方农业,2011(11):42-43.
[6]仲伟云,汪国兵,葛泽芝,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19.
[7]王寿春.全椒县水稻机插与直播模式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19):75-77.
[8]梁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8):25-26.
[9]王晓东,张勇,毛建红,等.3种药剂对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8(12):2200-2201.
[10]白雪盈,热自亚·麦麦提,蔡超,等.梨火疫病菌对噻唑锌及其他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2022(6):118-126.
[11]郑宏昌.20%噻菌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3):10-11.
[12]陈勇兵,胡丽秋.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