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 张晓萌 史晓燕 庄文锋

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0

摘 要:玉米是一种粮食和饲料兼用型优质农作物,其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此,相关人员应在优化玉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其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力度,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从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两方面简要总结相关技术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玉米种植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89-5

0 引言

玉米是一种粮食和饲料兼用型优质农作物,与国家粮安全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提升玉米种植效益,提高农户收入,强化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至关重要[1]。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栽培地选择

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喜肥水,喜温热,怕涝,需氧量较多。因此,建议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通透性好、光照充足的地块栽植玉米,为玉米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选择连作地块、土壤贫瘠和过于低洼的地块种植玉米。

1.2 整地

种植人员可使用大犁或浅耕深松犁进行深耕,并根据当地气候、土质、施肥量、土层厚度决定深耕深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可深耕20~25 cm,而土层薄、土壤贫瘠的地块耕作深度应控制在15~18 cm,以免生土上翻,打乱熟土层。要想有效预防开闭垄现象的发生,种植人员可实施三区套耕技术,即将种植地划分为3个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采用内翻法耕作,第二区域采用外翻法耕作,并在中间最高处留出一条墒沟。若条件允许,种植户可利用合墒器进行耕地作业,将耕地角度控制在40°左右,对土壤进行均匀、细致的处理,并清理干净杂草[2]。

另外,为提高耕地肥力,为玉米种子萌芽提供良好的环境,播种前需要施加基肥。基肥以农家肥和化肥为主,施肥量需要根据预期产量、地块实际情况等确定。通常,预计产量为1万kg/hm2的地块,建议施农家肥30 m3/hm2、磷酸二铵100~150 kg/hm2、尿素150~200 kg/hm2、硫酸钾100 kg/hm2、硫酸锌15 kg/hm2,可结合整地打垄一次性施入。

1.3 良种选择

玉米选种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区气候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肥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选择经过国审或省审的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玉米品种,以切实保障玉米产量及品质,如良玉99号、宏育603等。选定玉米栽培品种之后,农户需要做好种子挑选工作。玉米种子品质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精选种子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精选机进行精选,没有条件或种子量较少的农户可人工手拣或人工分选,剔除秕粒、虫咬粒、病粒、杂粒、草籽、杂物等,确保所选的玉米种子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胚芽大、光泽度高[3]。

1.4 种子处理

首先,种植人员应于播种前3~7 d,将选好的种子选晴天摊在地上或芦苇席上晾晒1~3 d,以提高种子发芽势、杀死部分病原菌。在高温季节,切忌把种子摊晒在水泥地或金属板上,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种子。其次,种植人员应用55~58 ℃的温水浸种6~8 h,水面高于种子10 cm。浸种完成后把水沥干,再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种10 min,或用0.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5 min。再次,种植人员应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质量的0.2%拌种,以防治玉米黑穗病。最后,种植人员应将玉米种子装入麻袋或箩筐,摊开种子,放在炕上,盖上湿布,炕温保持在25~28 ℃,并常翻动,使种子上下层受热一致、出芽整齐。

1.5 适期播种

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玉米分春玉米和秋玉米。通常,春玉米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在8月下旬收获。秋玉米不能迟于7月中旬播种,于10月中下旬收获。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等综合确定。

1.6 合理密植

玉米栽培密度对其质量、品质影响极大。玉米栽培密度的确定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品种特性来看,植株高大、叶片平展、根系不发达的品种适合稀植,以667 m2种植3 000~3 500株为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叶片向上伸展的品种可适当密植,以667 m2种植3 500~4 500株为宜。从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情况来看,土壤肥力条件较好、水资源充足的地块,可密植;土壤肥力较差、水资源不充足的地块,可按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最小值来栽植。从管理水平来看,在精播细管的情况下,玉米适宜密植;在粗放栽培的情况下,种植密度宜偏小。农户需要综合考虑玉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情况来确定种植密度。

1.7 田间管理

1.7.1 间苗。间苗作业是玉米田间管理工作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通常玉米长出第6片真叶后是最佳间苗时间,此时间苗可有效促进玉米丰产。玉米苗间距不可过大或过小,需要保持在35 cm左右,以促进玉米吸收光照及养分,为玉米茁壮生长奠定基础。

1.7.2 查苗和补苗。玉米出苗后,种植人员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针对缺苗区域进行补苗。种植人员可采取带土移栽方式补苗,并在移栽后浇水,以尽可能提高补苗成活率。

1.7.3 除草。一般间苗7 d后是开展除草作业的关键期,以免杂草影响玉米苗正常生长,为玉米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及养分,更好地培育玉米壮苗。种植人员可每公顷用38%莠去津1 500 mL加25%宝成60 g兑水450 L进行田间喷洒,可获得显著的除草效果。

1.7.4 灌溉。玉米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若是在春季栽培,每667 m2玉米需水量约为167 m3;若是夏季栽培,每667 m2玉米需水量则在124 m3左右。玉米苗期用水量小,拔节期需水量大;在乳熟阶段,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仍然很大,这时干旱会导致千粒质量下降;在蜡熟阶段,玉米需要水量较少,适当干旱有助于千粒质量的增加。干旱年,每公顷地表灌溉量为1 900~2 300 m3,管道灌溉量为1 400~1 700 m3,喷灌量为1 000~1 200 m3。一般年,每公顷地表灌溉量为1 600~2 100 m3,管道灌溉量为1 100~1 500 m3,喷灌量为800~1 000 m3。湿润年,每公顷地表灌溉量为1 300~1 600 m3,管道灌溉量为900~1 100 m3,喷灌量为650~800 m3。

1.7.5 施肥。①轻施苗肥。采取种、肥分离方式,667 m2施加磷酸二铵5 kg和尿素5 kg。②重施穗肥。穗期是玉米需氮关键期,可在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入纯氮肥8 kg左右。③补施粒肥。如果玉米长势较好,667 m2施入纯氮肥2 kg;如果玉米长势一般,667 m2施入纯氮肥4 kg。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玉米病害

2.1.1 大斑病防治措施。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染病叶片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斑点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见图1)。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5]。从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来看,一般高温、高湿环境下最易出现,并且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均可造成深远影响。

玉米大斑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玉米种植人员可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等,并严格筛选玉米种子;②采取换茬轮作制度,通过轮作倒茬,尽可能减少田间土壤中的病菌基数;③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④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⑤及时摘掉病叶和残叶,并带到田地外集中销毁处理,以免病菌蔓延扩散;⑥可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洒防治,每隔8 d用药1次,以连续用药3次为宜。

2.1.2 病毒病。病毒病也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其中矮花叶病对玉米感染性最强。矮花叶病的发生与玉米苗期蚜虫的发生有关。发病初期,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后期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见图2),新叶尤其明显,最后导致玉米花叶枯萎死亡、玉米根系逐渐腐烂。

玉米病毒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选择对该病有抵抗能力的玉米品种,如鲁单50、吉853、农大65、海引13号等;②强化水肥管理,尽可能保障玉米茁壮生长;③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并带到田地外集中销毁处理;④种植人员可选用7.5%克毒灵7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 d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6]。此外,为预防玉米矮花叶病,种植人员要积极防治蚜虫,可每667 m2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 mL左右兑清水15 kg混匀后喷洒。

2.1.3 纹枯病。纹枯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玉米病害,会对玉米茎、叶、穗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见图3),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玉米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烂,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氮肥施用不当或种植密度过大均可能导致玉米纹枯病发生。

玉米纹枯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②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③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④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⑤一旦发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着重喷洒玉米株基部,同时注意做好玉米叶鞘保护工作。

2.1.4 茎腐病。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玉米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该病病原体可在玉米种子或田间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季通过玉米株上的伤口侵入,致使玉米出现茎部腐烂等典型症状(见图4),肉眼可见玉米根系部位出现诸多水渍状褐色斑点。一般玉米蜡熟期是茎腐病发病高峰期。所以,种植人员要在该时期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玉米茎腐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该病盛发区,应适当延迟玉米播种期,使玉米对该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茎腐病的盛发期,以降低其发生率[7];②采取轮作制度,深翻土地,清除病残体,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避免玉米根部受到损伤(降低病原菌从伤口感染玉米植株的概率);③在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可施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根茎,每隔7~10 d喷1次,连喷两三次。病情严重时,喷雾时可添加恶霜灵嘧菌酯和恶霉灵。

2.2 玉米虫害防治措施

2.2.1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又被称为钻心虫(见图 5)。玉米螟通过取食心叶、雄穗和雌穗,以及钻蛀茎秆,破坏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影响养分和水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籽粒发育不饱满甚至不结籽粒,导致减产。

玉米螟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采取轮作制度,对种植地土壤进行深耕,并根据土壤墒情施足基肥;②在玉米螟产卵始期、初盛期和盛期投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③选用苏云金杆菌(此种生物制剂不含毒素、功效平稳,对人和环境友好)进行防治[8],一般选择晴天16:00用药,每667 m2用药量在400 mL左右,每隔3 d用药1次,以连续用药3次为宜;④每年6月是玉米螟由幼虫向成虫蜕变的关键期,可在虫害高发区利用性诱剂杀虫,如每667 m2设置3个性诱剂诱捕器,既能达到降低玉米螟产卵量的目的,也能够积极有效诱杀成虫;⑤可在玉米花丝中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进行预防[9];⑥如果发现玉米螟在田间产卵,就要在幼虫未蛀入玉米茎秆之前积极防治,一般每667 m2使用18%杀虫双400 mL和8%敌敌畏200 mL兑清水110 kg混匀后喷洒。

2.2.2 蚜虫。蚜虫虫体较小,会以群居的方式严重威胁玉米生长(见图 6)。蚜虫多危害玉米花丝、叶片等部位,严重时可使整片玉米叶卷缩,最终使玉米出现蔫萎、枯死等现象。

玉米蚜虫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强田间除草,并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如将福美双80 mL、高巧60 mL、清水800 mL混匀后拌种15 kg,可有效预防玉米苗期蚜虫的发生[10];②种植人员可在田间放置一定数量的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根据害虫对光波、颜色及气味的趋性捕杀害虫,在抑制害虫繁殖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量;③一旦发现蚜虫危害,可用棉签蘸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者40%乐果乳液涂抹于虫害部位,注意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以免蚜虫产生抗药性。此外,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2 500倍液等喷洒防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