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分析
作者: 谢炳松
摘 要: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公园整合优化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基础。基于广东省连平县自然公园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系统论述连平县自然公园的优化调整原则、整合优化预案及整合优化结果,为自然公园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公园;整合优化;连平县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101-4
0 引言
广东省连平县属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东江上游流域,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景观、复杂的地形地貌、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地质遗迹等[1]。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2]。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5]。此外,自然公园在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科普宣传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连平县自然公园由于存在边界不清、多头管理和社区矛盾冲突多等问题而发展缓慢。为解决涉及自然公园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自然公园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综合作用,连平县根据国家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的相关要求,进行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工作。笔者对连平县自然公园的整合优化工作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自然公园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连平县自然公园现状
根据2020年6—8月连平县自然公园的摸底调查结果,当地整合优化前有7个自然公园,批复总面积11 099.26 hm2,矢量总面积10 999.22 hm2(见表1)。
2 连平县自然公园建设存在问题
2.1 交叉重叠
2.1.1 交叉重叠现状。连平县现有涉及自然公园交叉重叠的情况有4种,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与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的交叉重叠有3处,重叠面积为786.89 hm2;自然公园之间的交叉重叠有2处,面积为136.83 hm2。按级别分,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为县级,涉及的地质公园为省级,涉及的森林公园有省级和县级(见表2)。
2.1.2 交叉重叠导致的问题。由于交叉重叠,连平县存在自然保护地类别、层级不一而相关管理政策不同的问题,不利于规范管理。此外,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保护地,不同保护地机构之间存在重复管理或管理缺失的情况,不利于自然公园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2 自然公园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冲突
2.2.1 自然公园与生产生活空间冲突现状。
2.2.1.1 存在村庄。自然公园涉及村庄占地面积238.95 hm2,占连平县自然公园类保护地矢量总面积的2.17%。自然公园内常住人口约1 245人,占保护地内总人口的94.68%,主要分布于陂头省级地质公园燕岩园区的夏田村、鹤湖县级森林公园南部的元善镇鹤湖村及瓮潭县级湿地公园水库边的大湖镇下礤村。
2.2.1.2 存在基本农田。连平县自然公园类保护地内存在基本农田182.70 hm2,占自然公园类自然保护地矢量面积的1.66%。鹤湖县级森林公园内基本农田最多(139.78 hm2),带状分布于公园东南部的元善镇鹤湖村和新龙村,影响公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是陂头省级地质公园(41.12 hm2),主要是分布于地质公园边缘。
2.2.1.3 存在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自然公园类保护地范围内成片人工商品林的总面积为3 251.39 hm2,占连平县自然公园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的29.56%。其中,金花洞县级森林公园和鹤湖县级森林公园内人工商品林面积最大,分别是1 358.96 hm2和1 018.75 hm2,占所在森林公园矢量面积比例分别为47.43%和25.63%。洲隆山县级森林公园内的人工商品林面积为172.64 hm2,其人工商品林地面积不是最大的,但是占所在森林公园矢量面积(186.21 hm2)的比例最大(达94.86%)。调查发现,该处人工商品林木长势很差,郁闭度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佳。
2.2.1.4 存在矿业权。根据连平县自然保护地现状范围数据和河源市矿业权数据叠加统计,连平县有1个自然保护地涉及2项采矿权,位于河源陂头省级地质公园西北部狮头岩园区边缘,分别是连平县协和有限公司陂头石灰岩矿(60.2 hm2)、陂头镇华诚石场方解石矿(11.99 hm2),其中2项采矿权到期,目前均未继续开采;连平县现有1个保护地涉及1项探矿权,为鹤湖县级森林公园的连平县银长坪铅锌多金属矿,详查占地面积为99.87 hm2。
2.2.2 自然公园与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导致的问题。自然公园在规划之初大多没有征得当地群众的同意,对当地群众只有生态公益林部分有生态补偿,对商品用材林没有相关补偿,导致当地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在自然公园整合优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序解决各项历史遗留问题,以有效协调解决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解决自然公园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冲突导致的系列问题,将影响自然公园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3 应保未保问题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九连山脉腹地,属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是国家生态示范区。从连平县现有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上看,自然公园主要位于连平县的中部、西部和北部,在连平县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比对现有最新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公益林数据成果,结合土地利用、森林类别、优势树种、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等数据可知,除现有保护地外,连平县最新生态公益林与生态红线相交的面积为44 295.45 hm2,占国土面积的19.47%。这种应保未保问题不利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科学建设,也会造成自然公园生态景观局部断续或碎片化的问题。
3 自然公园优化调整设计
3.1 自然公园优化调整原则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原则。在整合优化调整自然公园过程中,有关部门要着力解决自然公园内存在的各种历史问题,也要避免产生新的问题。二是科学发展原则。有关部门要确保整合优化调整自然公园后,其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共同发展原则。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周边村镇、社区和群众的诉求,通过自然公园带动周边发展,将自然公园的发展与周边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
3.2 整合优化方案
3.2.1 自然公园的地块调出情况。连平县拟将自然公园内的基本农田、人工商品林、村庄等问题区域从自然公园调为非自然保护地范围的调出地块,合计2 720.78 hm2,占原自然公园矢量面积之和的24.74%;涉及的自然公园有7个,其中2个是省级,5个是县级(见表3)。为解决村庄问题,连平县共调出地块238.95 hm2;为解决集体人工商品林问题,共调出1 475.99 hm2;为解决基本农田问题,调出182.70 hm2;还有一部分地块基于其他原因进行调出,其中有481.39 hm2调出地块位于鹤湖县级森林公园东部,属于《连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划分的城市集中建设规划范围。
3.2.2 自然公园的地块调入情况。由表4可知,调入自然公园的地块总面积为5 904.64 hm2,占整合优化后自然公园总面积的41.77%。其中,5 111.01 hm2是从非保护地范围调入自然公园,793.63 hm2是整合过程中从原自然保护区部分转入自然公园的。原河头县级自然保护区北部被分隔斑块(归并)调入九连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219.69 hm2,原雷公寨县级自然保护区被分隔的斑块(归并)调入陂头地方级地质自然公园573.94 hm2。
调入地块涉及自然公园10个,调入后均属于地方级森林公园范围。调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均是林地,林地权属主要是集体所有,仅纳入鹤湖县级森林公园的牛岭水片区属于国有。
3.2.3 自然公园的合并。连平陂头燕岩县级森林公园完全位于陂头省级地质公园,重叠区域矢量面积为77.72 hm2。目前,两个保护地均无独立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题,将符合条件的优先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进行整合,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要求,连平县拟将燕岩县级森林公园与陂头省级地质公园的重叠区域确认为陂头省级地质公园,不再保留连平陂头燕岩县级森林公园。
3.3 自然公园整合优化结果
连平县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后,自然公园数量为10个,均为地方级(含省级2个),总面积14 137.25 hm2,占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0.51%。按类型划分,整合优化后连平县有1个地质自然公园、8个森林自然公园、1个湿地公园。
整合优化后,连平县自然公园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为解决自然公园内的历史遗留问题,调出地块面积共计2 720.78 hm2,其中因永久基本农田、连片人工商品林、村庄等历史遗留问题分别调出了182.70、1 475.99、238.95 hm2。连平县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前后的变化情况见表5。
4 结论
连平县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后,自然公园数量从整合优化前的7个增加到10个,面积从整合前的11 099.26 hm2增加到14 137.25 hm2,将形成以九连山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河源陂头地方级地质自然公园2个省级自然公园及连平金花洞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连平鹤湖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和连平小水三洞地方级森林自然公园等8个县级自然公园组成的自然公园体系。通过自然公园的整合优化,连平县形成了涵盖亚热带森林景观、溪流生态系统自然景观、陂头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瓮潭生态湿地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自然公园体系。此外,自然公园的整合优化有利于自然公园后续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当地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自然公园和乡村社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卫忠,黄礼祥,曾浩华.九连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埠河流域片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20(6):99-102.
[2] 李玉清,唐晓晖.广西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利用引导[J].自然保护地,2022(1):82-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6)[2023-03-2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6/content_5403497.htm.
[4]唐小平,蒋亚芳,刘增力,等.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J].林业资源管理,2019(3):1-7.
[5]欧阳志云,俆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4):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