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新乡贤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分析

作者: 方子昕 白现军

基于CiteSpace的新乡贤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分析0

摘 要: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近年来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发文量分析、作者和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分析及关键词突现分析,对我国新乡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界对新乡贤的研究热度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热点词汇紧随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研究趋势已经从新乡贤自身扩展到乡村建设发展上来;但是,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研究领域的细化度和研究成果的区分度也有待提高。未来的研究要更加强化研究对象的类别细分,注重过程研究、量化分析和案例分布的地域均衡。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422.6;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8-26-7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推进,乡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导致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乡村精英的流失和乡村文化的断裂,对当代乡村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人才资源过度流失的局面,部分地区出现了乡村精英“回流”的现象。这些“回流”的精英和从未离村的本土精英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与传统乡贤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而被冠以“新乡贤”的称谓。作为社会贤达人士,(新)乡贤群体有着独特的经验学识、社会阅历、专长技艺和人脉资源,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规民约制定、乡民教化、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国家对新乡贤群体的高度重视及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学术界对新乡贤群体的高度关注,使得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知网作为目前国内最大最全的知识数据库之一,收录了近年来新乡贤研究的绝大多数学术论文成果。笔者按照一定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技术分析,以从总体上了解新乡贤研究现状,把握新乡贤研究的热点主题,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的演进趋势。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版本为5.6.R5),对新乡贤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将“图”和“谱”的双重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既可提供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可提供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而这些复杂的知识关系孕育着新知识的产生[2]。CiteSpace通过对所选文献样本的作者、供职机构、关键词等要素进行交叉和聚类并生成图谱,使某一研究领域内部的知识结构关系和学科分布情况,以及纵向上的研究发展历史和未来演进趋势能够一目了然呈现出来,便于相关研究人员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现状。

1.2 数据来源

笔者主要研究中国知网中关于新乡贤的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设置检索条件:主题为“新乡贤”,时间为2014-01-01至2022-06-30(中宣部于2014年首提“新乡贤”),期刊来源为“所有期刊”。笔者共检索出文献1 297篇,剔除征文、会议记录、书评、新闻报道等无效文献,最终保留有效文献为1 131篇;将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中进行数据转换,成功转换1 131篇,然后在CiteSpace中进行除重操作,最终研究样本为1 131篇。

2 我国新乡贤研究文献特征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2014年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新乡贤研究文献发文量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14年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新乡贤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3年,《光明日报》推出了“新乡贤—新农村”的专题报道,新乡贤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4年,中宣部提出要吸收传统乡贤文化的精华,利用新乡贤的特殊优势,教化民众,重塑乡土文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生根发芽。随后几年,关于新乡贤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2017—2019年,新乡贤相关研究发文量迅猛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家对新乡贤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对新乡贤的研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再次提到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2 核心作者分析

文献作者是研究成果生产过程中,部分或全程参与的实际创作者和知识贡献者,也是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对核心作者这一要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哪些学者或哪些团队在关注甚至引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这是了解学术生态的重要途径。

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出的2014年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新乡贤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在图2中,作者由节点来表示,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由图2可知,有几个多人的团队,如刘淑兰、李敏、杨帅等组成的团队,张兴宇、季中阳、李静等组成的团队,还有少数两位作者联合进行发文,其余大部分都是独立发文。点击CiteSpace中Export下的Run Batch Mode可以得出发文量排在前10名的文献发表者,其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刘淑兰(11篇)、季中扬(7篇)、肖正德(8篇)、裘斌(6篇)、杨帅(5篇)、王文龙(5篇)、杨军(5篇)等。

在了解核心作者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把握这些学者的研究旨趣和核心观点,其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核心作者中,刘淑兰[3]主要分析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认为新乡贤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带领乡民致富的先进典型、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标、维护社会祥和的思想源泉。张兴宇等[4] 认为,新乡贤主要依托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互动调适来重塑农村社区的关系结构和社会网络,其与农村社区往往呈现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置的关系状态,培育、丰富新乡贤组织的弱关系并不一定影响农村社区内部天然存在的强关系,有助于发挥新乡贤在基层治理结构洞中的行动主体衔接作用。肖正德[5]主要研究以乡村教师为代表的新乡贤,通过问卷法得出“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的结论,提出要积极构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保障机制。此外,胡鹏辉、颜德如、李金哲等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新乡贤问题进行了研究。

2.3 核心机构分析

该研究所指的研究机构主要是指文献作者在发表研究成果时的署名单位。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研究主体的地域分布和单位性质等信息,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探讨。

利用CiteSpace得出的2014年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新乡贤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3中,研究机构发文量多的网络节点较大。由图3可知,福建农林大学(22篇)、南京农业大学(19篇)、湖北大学(14篇)、江苏师范大学(13篇)等机构在我国新乡贤研究中发文量较多。这些高校或者是以农业学科见长,或者是综合性高校,在研究平台、人才团队、科研项目、研究基础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有助于推进科研合作和创新。从研究机构类型来看,高校是研究的主体力量,研究院、政府相关机构在发文数量方面相对处于劣势。这主要与不同机构对研究成果的形式要求不同有关。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生产的主要场所,加上职称评定的特殊要求,发表论文成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态。

由图3可知,研究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以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主的机构合作较多。此外,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机构是为数不多的建立科研合作的机构。一般而言,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及同地域的科研机构之间联系较多,开展科研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大。

3 研究热点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基础热词、重点热词、新词的演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术热点的切换规律,并预测学术发展趋势。笔者将整理后的新乡贤研究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设置Top N=50(筛选对象为每一年内频次排名前50的数据),设置年份为“2014—2022”。因为第一次得出的图谱较为臃肿,所以进行了裁剪操作,最终得出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共638个节点,1 437条连线)。采用人工方式合并和剔除一些同义关键词,设定发文频次大于10且中心性大于等于0.02的筛选条件,将生成的结果数据制成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分析表(见表1),以便进行深层次分析。

由图4可知,“新乡贤(554次)”“乡村振兴战略(437次)”“乡村治理(313次)”“乡贤文化(140次)”等关键词在知识图谱中的网络节点较大。这说明学者对这些关键词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是近年来新乡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

共现图谱

在知识图谱中还要关注中介性质的关键词。中介性质的关键词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研究领域内部不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知识生产、创新和发展中充当着中介和桥梁的角色。通过研究这些关键词,能寻找到研究对象依赖的理论基础,并推动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创新、视角创新和方法创新。根据中介中心性的指标标准,选取数值大于0.1的词语。由表1可知,“新乡贤”“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等主题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同时“基层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建设”可作为新视角、新突破纳入研究范围。此外,可以通过表1分析关键词的引用频次与其中心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高频词的中心性比较高,但也有例外情况,即个别低频词的中心性很高,如“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和“乡村建设”等。这说明这些领域特别重要,但是尚未引起学者的注意。今后,学者在新乡贤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这些主题。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考察新乡贤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在知识结构,还需要对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聚类模块值(Q值)=0.760 3(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0.923 8(一般认为S>0.5聚类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说明此聚类视图是合理的。

由图5可知,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一共能形成#0乡村治理、#1新乡贤、#2乡村振兴、#3农村、#4乡贤、#5乡村治理体系、#6乡贤文化、#7新乡贤文化、#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乡村建设等10个聚类群。

通过对聚类群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2014年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新乡贤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3.2.1 关于新乡贤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目前,对于新乡贤的内涵,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付翠莲[6]通过将新乡贤与传统乡贤进行比较,认为新乡贤主要体现在环境新、标准新和观念新等方面。较多学者从个人禀赋、社会作用等方面对新乡贤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解释。例如,孙丽珍[7]认为,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因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热心家乡发展而深受当地民众敬重的贤能人士。刘同君等[8]认为,新乡贤是指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社会贤达,他们对传播与践行新时期乡风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孔新峰等[9]认为,新乡贤是在基层民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能够为家乡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各方面有益帮助的社会贤达人士。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新乡贤可分为在场和不在场两类。还有学者提出“外来乡贤”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既不出生于此也不生长于此,可能由于事业发展或者需求机遇等各种原因来到此地,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主力军。虽然学术界对新乡贤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基本都认同新乡贤大多是乡村的致富能手、老党员、退休官员、模范代表、退伍军人、大学生及热情服务乡村发展的各类贤达人士。

3.2.2 关于新乡贤作用与价值的研究。学术界通过对新乡贤进行研究,发现新乡贤对乡村治理、传承乡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促进作用。笔者将新乡贤的作用与价值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经济建设方面,“在乡”乡贤多为致富能手,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能带动村民参与乡村产业。他们善于吸引“在外”乡贤的资金和资源,促进乡村精英“回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与普通村民相比,新乡贤有着更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素质,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在村民与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社会建设方面,乡贤大多热心于乡村公益事业,在扶弱救困、乡村福利事业建设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乡贤还可以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发挥内生权威效应,进行基层社会矛盾调解,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在文化建设方面,新乡贤与当地群众联系紧密,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他们的嘉言懿行能垂范乡里,对周围群众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