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陈浩 廖彩荣 付仙兵 张灵
摘 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革命老区。目前,该区域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正处于农业农村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秉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导向,涌现了一批优秀市县案例,在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3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同时应看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在制度建设、体系构建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仍待巩固。基于此,以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三明市、广东省梅州市为代表,构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旨在客观分析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赣闽粤原中央苏区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8-62-6
0 引言
以赣南为代表的原中央苏区由于地形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目前包括赣南在内的原中央苏区农业产业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保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其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涌现了一批“榜样地市”,也揭开了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在以农业为重要产业的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地需要构建成熟且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识别先进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反馈问题,有效扶持包括赣南、闽中、粤北在内的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3-4]。
原中央苏区范围横跨江西、福建和广东3省。综合这3个地区各级政府和统计部门对于当地乡村产业的支持政策、规划及其实际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以江西省赣州市在内的3个典型案例为代表,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第一,乡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尤其是现代化科技设备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和信息交流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第二,乡村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地区特色农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第三,乡村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较弱的地区治理效果显著,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虽然以赣州市、三明市和梅州市为代表的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5],但同时应看到,当地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经济发展仍不均衡,在制度建设、体系构建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新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仍待巩固[6]。第一,包括赣南在内的原中央苏区,由于地形及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第二,邻近的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吸引了原中央苏区的人才流入,加之留乡人才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缺乏培训教育,收入增长波动较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不足。第三,乡村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未能与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相适应,民生环境有待改善[7]。而建立成熟且符合实际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炼出优秀案例及优秀经验,并能通过反馈机制聚集各方力量解决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振兴驱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民生环境待改善及部门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以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三明市、广东省梅州市为代表,构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1 评价指标筛选与选用
1.1 民生发展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属于经济学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特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农民人均纯收入,通常计算公式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民家庭全年收入-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税款-集体任务上交额。该指标直接反映了该区域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或可能达到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有效反映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反哺情况。该指标值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越能说明该区域乡村产业越接近高质量发展水平。②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包括成人受教育情况、适龄儿童的幼儿教育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居民接受高等教育情况。其中,成人受教育情况主要是指生产技能、生产知识、信息化工具使用技术等与生产相关的受教育情况,适龄儿童受教育情况代表了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的未来基础,居民接受高等教育情况则代表了该区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储备。
1.2 经济发展指标
①农业产值。农业产值是评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指标,同时是间接性指标,农业越发达,产值越高,才具有开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可能性。②涉农产业融合情况。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形态和产业链条方面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二三产业的统筹融合发展,其直接关系到目标区域乡村产业是否可以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单一的涉农产业发展或较短的产业链不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甚至会出现“为融合发展而融合”的情况,极大地降低发展效率,浪费产业发展资源。
1.3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①耕地保护情况。近年来,赣南、闽西、闽中、粤北原中央苏区承接了珠三角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产业发展占用了部分耕地,且部分制造业对耕地的破坏较为严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仅仅出于粮食安全的要求,也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②水土保护情况。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背后,存在部分制造业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的情况,不利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将地方政府是否划定生态功能区红线、是否制订水土资源污染保护和整改方案等政策指标纳入是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考量。
1.4 创新发展指标
①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运用情况。生产工具的革新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要想实现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如适合当地地形的播种机具、收割机等。同时,在非机械方面,互联网、北斗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也应纳入评价考虑范围。②涉农乡村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情况。第一,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乡村产业向全产业链深度延伸。第二,鼓励农村集体组织组建包括创业或经营在内的各类合法合规的合作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企业等。第三,积极为全国科研单位开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试点,使科研成果及经营资源得到转化利用。
1.5 其他指标
除以上各指标之外,用于衡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乡村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性、乡村宜居程度等。同时,若将该体系用于同一区域内不同区县的对比评价,也可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衡量指标。
2 评价方法的选用——定性模型与量化模型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发展课题,其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至少涉及民生和环境两大领域。因此,为保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方法选择。
2.1 定性模型
我国尚未有统一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因此,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并参照我国政策执行效果及评估模型进行梳理构建。第一,对该体系涉及的目标定位、利益群体、影响因素、已暴露和潜在风险、实施效果等进行定义和层级设定。第二,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各地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对不同地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对于无法归类于共同部分的各地特点,可以单独设立转化标准,酌情处理。第四,设立定性模型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识别政策执行风险,所以,定性模型往往被用于类似“一票否决制”模型方法设计当中。例如,若一个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农业基础设施空置、涉农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重大风险、民生问题或因发展乡村产业致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那么该地区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即可酌情扣分或直接认定等级,甚至可以撤销其评价资格。定性模型评价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2.2 AHP量化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为了解决衡量指标不能完全量化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该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适用于解决一些不能完全量化的指标所反映的问题,且对于逻辑的构造提供了检验方法及数学依据,避免了过分主观。对于地区差异性较大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分析方法。采用AHP法构造评价体系的步骤一般分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模型的一致性检验3个环节。实际操作中,以AHP法求得的要素权重为基础,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就能构造所研究问题的评价体系[8]。
AHP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上的多个标的问题,通过模糊量化的方法计算出已选定要素构造模型的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并使用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特征值计算一致性指标(CI)、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一致性满意程度检验系数(CR),而后对各层次的每一个判断矩阵逐一用一致性检验验证其逻辑的正确性和完备性。
2.2.1 模型的层级设置。笔者设置的模型层级如图2所示。
2.2.2 模型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笔者所采用的方法为美国运筹学家Santy等提出的一致矩阵法(见表1)。
2.2.3 模型的一致性检验及各指标权重。参照上文所述数学基础对构造的AHP模型逐一展开一致性检验,利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检验模型逻辑是否存在A>B、B>C而C>A的情况。若出现该情况,检验不通过,则说明上文构造模型存在逻辑推理缺陷,需要重新设计;若检验通过,则说明上文构造模型不存在逻辑推理缺陷或逻辑缺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基于图2,对判断矩阵计算CI值和CR值,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由表2可知,各层级判断矩阵的CI值均接近0,说明在不考虑随机性的情况下,各层级分别对上一层级逻辑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由表3可知,各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说明将随机性考虑在内,各矩阵的不一致性在容许范围之内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上文所构造的模型,通过检验的判断矩阵求其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得到模型各指标对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这一顶层目标的权重,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民生发展类指标、经济发展类指标各子指标总体权重值稍大,创新发展类子指标权重值稍小,生态环境保护类子指标权重值适中,这与包括赣南在内的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客观事实相符。
2.3 模型的评价等级划分
在通过AHP法自下而上确定权重之后,还要针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判标准的规定及评价目标地市的备选方案等级的具体划分。根据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民生、环境和创新4个方面的要求及客观情况,笔者建议对经济指标采用比较评价法,即收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不同地市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排序(作为等级划分的依据),建议对民生、环境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创新发展指标采用对比和综合评价结合方法。
3 评价模型的定期调整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并非一成不变,其随着政策要求、客观环境变化和所评价地市的实际情况而改变。
3.1 调整要点
3.1.1 要素调整。要素调整包含两方面。第一,要素内容的调整,指在审慎评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删减或新增要素。例如,当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大部分地市长期未出现返贫人群时,考虑将返贫指标剔除,并加入其他替代指标或一组替代组合。第二,要素权重的调整,指当经济环境、政策取向、民生条件、生态环境等上层要素发生实际变化时,其相互之间的重要性及每一上层要素内部的要素比较会发生变化。该类变化具有时代的变迁特征,是保障整套评价体系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核心环节。要素调整结束后,需要严格依据模型运行流程对AHP量化模型重新进行检验,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1.2 流程调整。流程调整主要是指对模型评估的流程和附加项持续优化的过程。在特殊情况下,评估流程的完整性可以不被遵守。例如,在对县级或乡级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时,可以简化原有流程,但需要注意在评价项目中必须保证对所有评价对象均使用相同的评价流程;根据各地市实际情况的不同,附加流程项是对完整流程的补充,例如福建中西部多是丘陵山地,对于福建地区原中央苏区乡村产业评价时,应科学有序引入多年份平均数据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