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

作者: 张志强

漯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0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河南省漯河市种植的小麦品种,选择20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20个小麦品种的物候期、幼苗习性、穗形、熟相、颖壳颜色、粒色、籽粒饱满度差异不大,但其抗逆性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洛麦28、轮选13、平安518每667 m2产量位居前三,分别为577.39、559.84、535.66 kg,且这3个品种的抗冻、抗倒、抗病性较强,籽粒饱满、品质优良,适宜在漯河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小麦品种;抗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9-92-4

0 引言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种植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1-2]。河南省漯河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维持在12.0万~12.7万 hm2,年均产量在80万t以上,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3-4]。

漯河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平原,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交界区,属温暖过渡型季风气候区[5]。漯河市年均降水量适中,年均气温为14.6 ℃;当地春、秋季天气变化剧烈,强对流天气和大风天气时有发生[5]。近年来,受干旱、冻害、病虫害、倒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漯河市小麦生产受限。为提高漯河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笔者选择20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试验,调查分析各小麦品种的物候期、田间观测性状、抗逆性、产量、室内考种性状等,以筛选出适应漯河市气候条件且综合性状好、抗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小麦品种分别为郑豫麦043、泛麦803、中原18、丰德存20、洛旱17、淮麦44、平安518、中麦875、丰德存12号、周麦28、百农418、漯麦6010、漯麦9号、存麦16、偃科048、囤麦127、洛麦28、轮选13、伟隆169、漯麦26。

1.2 试验设计

笔者于2021—2022年在漯河市临颍县开展试验,试验地前茬作物是大豆,土壤肥力均匀,播种前统一底施鲁西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750 kg/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共计60个小区。每个小区长12 m、宽5 m,面积60 m2。于2021年10月10日统一播种,播种量为165 kg/hm2。试验期间追肥2次,每次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此外,人工喷施化学除草剂一次,无人机喷施杀虫剂两次。

1.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1.3.1 物候期。在小麦生长期间,观察并统计各小麦品种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及全生育期。

1.3.2 田间观测性状。调查各小麦品种幼苗习性、穗形、熟相。

1.3.3 抗逆性。在小麦生长期间,观测并统计各小麦品种的抗冻性、抗倒性,以及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及赤霉病的抗性。

1.3.4 产量。小麦成熟后,调查各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包括基本苗、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并测产。

1.3.5 室内考种性状。小麦成熟后,统计记录各小麦品种株高、颖壳颜色、粒色、籽粒饱满度、籽粒品质等形状,以便后续进行深入分析。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小麦品种物候期及田间观测性状

由表1可知,各参试小麦品种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出苗期均为10月17日;除中原18、淮麦44、丰德存12号、偃科048、轮选13外,其余小麦品种抽穗期均在4月15日;除泛麦803、丰德存12号、周麦28外,其余小麦品种成熟期集中在6月1日,有利于集中收储;除泛麦803、丰德存12号、周麦28外,其余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均为236 d。

由表1可知,除百农418、偃科048幼苗习性是直立型外,其余小麦品种幼苗习性均为半匍匐型;各参试小麦品种的穗形都是纺锤形;除漯麦9号、存麦16、漯麦26熟相相对较好外,其余小麦品种熟相均为中等水准。

2.2 各参试小麦品种抗逆性

由表2可知,各参试小麦品种的抗逆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泛麦803、丰德存20、平安518、轮选13在冬季出现了轻微冻害,局部植株叶尖受冻发黄;洛旱17、淮麦44在春季出现了轻微冻害表现,局部植株叶尖受冻发黄;中原18、丰德存20在春季受冻害较严重,出现植株叶片冻死1/2的现象;其他参试小麦品种在冬季和春季冻害中表现良好。除漯麦6010出现了倒伏现象,其余各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强,未出现倒伏现象。在抗病性方面,各参试小麦品种中抗条锈病;郑豫麦043、洛麦28高抗叶锈病,洛旱17、百农418、囤麦127中感叶锈病,其余小麦品种均中抗叶锈病;各参试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强,7个小麦品种中抗白粉病,其余小麦品种高抗白粉病。此外,由于试验期间气候条件不利于纹枯病和赤霉病的发生,在田间观察记录中没有发现感染这两种病的参试小麦品种。

2.3 各参试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

产量是评判小麦品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一个小麦品种市场认可度的重要因素[6-7]。由表3可知,各参试小麦品种每667 m2基本苗为18万~22万株,其中洛旱17每667 m2基本苗最多(22万株),说明该品种种子活性最好,出芽率接近100%。各参试小麦品种每667 m2有效穗数为31万~56万穗,洛旱17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多(56万穗),周麦28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少(31万穗)。各参试小麦品种的穗粒数为19.6~41.2粒,中原18、囤麦127穗粒数最少(19.6粒),丰德存20穗粒数最多(41.2粒)。各参试小麦品种千粒质量为36.0~51.5 g,中麦875千粒质量最大(51.5 g),存麦16千粒质量最小(36.0 g)。各小麦品种每667 m2产量为481.97~577.39 kg,洛麦28每667 m2产量最高(577.39 kg,显著大于其余19种小麦品种,轮选13每667 m2产量位居第二位(559.84 kg),平安518每667 m2产量位居第三位(535.66 kg),淮麦44每667 m2产量最低(481.97 kg)。

2.4 各参试小麦品种室内考种性状

由表4可知,各参试小麦品种株高为76~89 cm,其中郑豫麦043、丰德存12号、漯麦6010、偃科048、轮选13株高均为89 cm,丰德存20株高最低(76 cm)。各参试小麦品种的颖壳颜色、粒色均为白色;除洛旱17、丰德存12号、洛麦28籽粒饱满度为较饱满外,其余小麦品种籽粒饱满度为饱满。郑豫麦043、洛旱17、平安518、丰德存12号、百农418、漯麦6010、存麦16、囤麦127、洛麦28、伟隆169的籽粒品质为半硬质,其余参试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均为硬质。

3 结论与讨论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均会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直接影响[8]。此次参试的各小麦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部分品种对病害的抗性较强,产量较高;部分品种抵抗病害的能力较弱,产量较低。但抗病害能力强并不一定意味着产量高,抗病性只是影响产量的因素之一,如部分品种抗病性较强但产量并不高。

小麦产量由3个要素构成,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9-10],3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制约关系[11],任何一个要素的提高或降低都会影响其他两个要素。此次试验中,洛旱17每667 m2有效穗数高达56万穗,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低于平均水平,产量较低;丰德存20的穗粒数最高,中麦875的千粒质量最大,但两者的产量均不高。这说明协调好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的关系才是小麦高产的关键[12]。

综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结果,洛麦28、轮选13、平安518田间表现比较稳定,且这3个品种抗冻、抗倒伏、抗病性较强,产量较高,籽粒饱满、品质优良,对漯河市环境的适应性和自身调节功能较好,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漯河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韩雪冰.不同小麦新品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2]梁勇,陈月星,甘琴,等.小麦开花后籽粒多组分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分析[J].种子,2019(1):13-18.

[3]张权,张璐,张锋,等.适宜漯河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系)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21(16):35-39.

[4]华慧.不同小麦品种(系)产量形成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5]齐晓红,陈琦,侯艳红,等.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34-1837.

[6]FAN M,SHEN J,YUAN L,et al.Improving crop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1):13-24.

[7]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等.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5.

[8]张联大.陇西县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规律观察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5):65.

[9]盛承师.小麦冠层形态结构与籽粒产量的关系(三):理想株型的设计[J].麦类作物学报,1987(1):35-38.

[10]闫春福,陈青,徐秀珍.影响小麦产量因素对产量形成的贡献[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78-80.

[11]王玲燕,黄金华,张素平,等.河南省2013—2018年审定的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3):377-379.

[12]FETHI B,MOHAMED E G.Epistasis and genm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grain yield related traits in durum wheat[J].Journal of Plant Breeding and Crop Science,2010(2):24-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